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如何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

如何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

小學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長發育階段,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讓學生從小就樹立法制觀念,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們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促進他們健康成長。而思想品德課是壹門比較系統的、直接的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學科,是實施小學德育的重要途徑,對引導學生從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習慣起著奠基作用。因此,充分抓住思想品德課這塊德育陣地,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法制教育,培養學生從小懂法、守法,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不但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我們國家長治久安也有著重要意義。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法制教育,大致分為三類:

壹、明理類

有些課文適合於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對道德觀點、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的內涵及其社會意義有明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並產生認同感。通過這壹類課文滲透法制教育,能讓學生初步掌握我國法律的最基本常識,懂得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明白要做壹名遵紀守法的好學生,壹定要知法、懂法、守法。

如人教版二年級《思品與生活》下冊的“我生活的地方”單元的課文《我愛家鄉山和水》、《家鄉的物產多又多》、《我家門前新事多》和“讓家園更美好”單元的課文《我們的大地媽媽》、《美化家園》、《花草樹木點頭笑》、《我和動物交朋友》,都很適合滲透《中華人民***和國環境保護法》。“讓家園更美好”單元的課文還可以滲透《野生動物保護法》。通過明理讓學生明白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明確人類要跟動物和諧相處,懂得關愛動物就是關愛人類自己,增強學生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教育學生必須從小做起,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樹立法制觀念,不做汙染環境,破壞環境的事。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二、激情類

小學生的道德情感處於知覺的情感體驗和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系的情感體驗為主的階段,情感的產生易受情境和具體的形象的影響。為此,在思品課教學中,有些課文可以通過創設引起學生情感體驗的教學情境,滲透法制教育,增強學生法制觀念,塑造學生美好心靈,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如人教版五年級《思品與社會》上冊的“我愛祖國山和水”單元的課文《我的祖國多遼闊》、《江山多嬌》、《祖國的寶島臺灣》、《祖國江山的保衛者》,可以滲透的法律法規比較多。可以滲透《中華人民***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和國國旗法》、《反分裂國家法》《中華人民***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和國兵役法》等。通過將法制教育、德育與知識的學習的相融合,樹立學生的法制觀念,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導行類

導行是思品課教學的基本要求之壹,也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特色的體現,因此每壹篇課文都有導行的要求和功能。在此主要是指導行功能很突出的,對學生的道德實踐、樹立法制觀念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課文。

例如,如人教版三年級《思品與社會》下冊的“尋路和行路”單元的課文《學看平面圖》、《校外探路》、《出行的學問》、《馬路不是遊戲場》。通過這類課文可以滲透《中華人民***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教育學生要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做到紅燈停,綠燈行,不在馬路上追跑打鬧、遊戲、看書。要走人行道,沒有人行道的地方靠邊走,穿行馬路要走人行橫道、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真正使學生完成由知到行的轉化,做到知行統壹,真正地把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導行同學校的日常行為規範、社會實踐、各種隊活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切實做到“知行統壹”。

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蘊涵著豐富的法制教育因素,利用教材並結合現實生活的案例向學生滲透法律知識,是最自然、快捷和有效的途徑。我們應當充分挖掘教材,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結合實際開展學科滲透,巧妙地在思想品德課中開展法制教育。

人教版實驗教材還許多涉及法律知識的篇章,通過認真講解,使學生知道了法律是由國家制定並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壹種特殊行為規範。知道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了解未成年人獲得法律幫助的方式和途徑。了解壹般違法與犯罪的區別,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懂得違法行為的類別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受教育的權利,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總之,在小學生中開展法制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與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輔相成,是不可缺少的。我們要教育學生在校要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做個好學生。在社會上要自覺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做個好公民。引導學生認識違反校規與違法犯罪之間沒有壹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小錯不改就會釀成大錯,使學生明辨是非,防微杜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把遵紀守法意識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