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我國第壹部以農民起義為主題的長篇小說,講述的是以宋江為首等壹眾綠林好漢齊聚梁山,組成梁山108好漢***同對抗朝政,從興盛逐步走向衰敗,最終沒能逃過被鎮壓的 故事 。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水滸傳》 讀後感 800字,供大家閱讀參考。
更多水滸傳相關內容推薦↓↓↓
《水滸傳》500字讀後感
高中水滸傳的知識點
水滸傳讀書心得
《水滸傳》讀後感1000字
關於水滸傳讀書感悟
《水滸傳》讀後感800字1
我花了很長時間才讀完了《水滸傳》,《水滸傳》講的是在宋朝末年,高俅以為踢繡球得寵於皇上,所以此次奸臣當道,排除忠義之士,百姓整日叫苦連天,所以以宋江為首的人在梁山起義,替天行道,雖然最後所剩二三十人,變成了悲劇,但卻讓那時的情景形象顯現出來。
在水滸傳中,我認為有3位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吳用,武松和張清。
吳用在水滸傳中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忠心耿耿顧全大局。他就如同諸葛亮壹樣神機妙算,也壹樣像諸葛亮壹樣費盡心機,招攬了盧俊義,張清,朱仝等壹群武藝高強之人。但是,最為可貴的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宋江死後,他沒有想著如何逃跑,而是吊死在了宋江的墓前。
武松更是家喻戶曉,他,壹身虎膽,武藝高超,疾惡如仇,行俠仗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武松鬥殺西門慶,醉打將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除惡蜈蚣嶺,這些不都說明了武松的重情重義,勇猛無敵。他為了替孫二娘張青夫婦報仇,即使自己的手臂斷了,也依然逮到了方臘。在和瓊英交戰時,見落入敵軍,他不顧個人安危沖進敵方陣營,拼死救李逵解珍和解寶,最後殺出了壹條血路。
張清,在駐守城池時,因為靠飛石,幾次擊潰宋江等人,後來聽從了燕青,想自己不可能就只能走到今天這種地步,所以進了梁山。但是本以為能做壹名將領的他卻只被宋江安排做了壹名林沖手下的馬弓手,年少氣盛的他立刻感到不快,認為這是在羞辱他,想離開梁山。但是在第二天,他看到了自己的家眷,並且在燕青的卻說下。明白了自己不能驕傲自大,要謙虛對人,從此張清的性格也變得不再是那麽自大。
冷靜,顧全大局,忠心,重情重義,不狂妄自大,懂得謙虛,這些都是這些熱血好漢身上的閃光點。還有李逵的孝心和豪邁,柴進的俠義,宋江的寬厚仁慈……在感嘆水滸英雄的英勇時,也看看他們身上的那些值得自己學習的品質。
《水滸傳》讀後感800字2
當我捧著這本《水滸傳》時,我便情不自禁的哼起了那首耳熟能詳的《好漢》:“大河向東流啊,天上的星星參北鬥啊……”,頗有壹番梁山好漢豪爽的氣勢。“逼上梁山”是民間的壹句 俚語 ,是描寫壹個人走投無之下選擇的無奈之舉。水滸傳中的英雄個個都是歷經了無數的,他們可以說是“仗義疏財歸水泊山,報仇雪恨上梁山”。
水滸英雄的忠、信、義,讓我的五體投地,還有的才能、吳用的神機妙算、李逵的莽撞、魯智深的俠肝義膽、武松的神威神勇、林沖的驍勇善戰、燕青的伶俐機靈……他們每個人都險象環生,他們背後的故事又怎是能用壹篇篇 文章 所可以表述的呢?梁山好漢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為百姓們除暴安良,是人人嘴裏的“救世主”。最終,他們在梁山上了壹百零八個頭領,排定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座次,本以為這就是結局了,可沒有想到朝廷壹聲令下,讓梁山的好漢前去征遼,當他們正要而歸時卻又至江南征討方臘,弄的壹百零八條好漢死的死、殘的殘、溜的溜、隱的隱,稀稀落落,最後僅僅剩下了二十七人。
朝廷的最終目的其實就是想“借刀”,而梁山的好漢只不過是朝廷的壹顆棋子,他們在戰場上為朝廷殺敵,而朝廷卻在背後想著如何斬草除根。梁山好漢已經落到如此了,朝廷卻還不,那些幸存者還是未能逃脫接蹱而至的厄運,盧俊義被毒死,李逵在臨死時被拉去壹同,吳用、花榮自縊身亡……壹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就這樣悲慘的結束了。哪裏有,哪裏就有。
如果不是閻婆惜的百般,又怎會殺了閻婆惜;如果不是高衙內的重重,林沖又怎會手刃仇人;如果不是西門慶和潘金蓮了武大郎,武松又怎會西門慶和潘金蓮……合上《水滸傳》的那壹刻,我心中也生出了壹種怒火。我封建的與;我痛恨那些的汙吏;我提出“借刀”這個主意的人。同時,我也有壹絲的傷感,我惋惜那壹百零八將的悲慘命運;我感嘆這壹百零八個好漢的豪壯英勇;我壹百零八位英雄的江湖義氣。讓我們銘記他們的名字,銘記他們的歷史,銘記他們的故事,讓我們用這種方式來紀念他們吧!
《水滸傳》讀後感800字3
《水滸傳》作為四大名著之壹。不僅是記錄宋江等人征戰的故事,更包含了作者對宋江愛國卻被奸邪小人陷害的惋惜,對宋朝無能的惋惜,同時也記載下了古人生活的場景,細致入微,讓人從中體悟到治人、治事、治國的道理。
《水滸傳》的主人公是宋江。主要記敘宋江、盧俊義、吳用等人幾經周轉被朝廷招安,為朝廷四處征戰最後被奸邪小人陷害的故事。在兄弟之間的熱血之中包含著忠誠的愛國之心。在《水滸傳》的所有人物當中,宋江是最令我欽佩的。宋江為官清廉,壹開始,在他擔任的官位上,他做出了很好的成績,造福百姓,並且沒有壹點大官人的架子,且他對國家極為忠誠,最後他被迫逼上梁山是因為被迫殺害閻婆惜,但也是因為這份過度的忠誠,讓他即使明白是小人給自己下毒,仍然接受事實,為《水滸傳》添加了悲壯的壹筆。
在宋江身上令我感觸最深的情節莫過於遼國國王派人勸宋江降時,宋江假降的情節。在宋江假降之後,吳用對他說:“勸降的人說的是對的,像我們這樣的人,繼續留在宋朝結果無非兩個:賜死或者流放,朝中的奸臣不可能容得下我們,倒不如投降遼國算了,逍遙自在豈不好嗎?”宋江的回話大致可以這樣翻譯:“我身為大宋的臣,死為大宋的魂,宋朝可以負我,我絕不負宋朝。”說完,他竟默默流淚,明知前方就是忠誠的懸崖,他卻仍然要跳進去,這份對國家的赤誠足可以驚天地泣鬼神!
《水滸傳》中除了宋江,剩余的英雄也是五花八門,有足智多謀的智多星吳用,好殺卻孝順的黑旋風李逵,生性灑脫的花和尚魯智深……其實,在《水滸傳》中我認為刻畫最成功的非魯智深莫屬,這裏的成功不是家財萬貫,也不是封妻蔭子,而是隨心所欲的活著。早期的魯智深是壹個小官,卻最愛行俠仗義,曾經拳打鎮關西,即使後來出家寺廟也無視寺規,經常下山喝酒,還打同寺的僧人。甚至再後來成為梁山泊的步兵頭領後也常請戰,可以說是不怕任何人。表面上看魯智深是魯莽,但妳仔細看,妳會發現他做事都有壹個***同特征——正氣率真。這才是大智若愚的表現!魯智深最後也是“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在海邊聽著潮聲而死,多麽浪漫呀!我也希望自己能夠活得那麽灑脫。
《水滸傳》讀後感800字4
《水滸傳》時我國最早的長篇小說之壹,成書於元末明初,是壹部描寫和歌頌農民起義的偉大史詩。它以發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義為題材,生動地敘述了起義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塑造了壹系列農民起義英雄形象,直接鼓舞了封建社會人民大眾對統治者階級的反抗鬥爭。它運用純粹的白話,達到了繪聲繪色、惟妙惟肖的藝術效果,確立了白話文體在小說創作方面的優勢,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對後代文學具有深遠影響。
《水滸傳》真實反映了農民起義的全過程,它由相對獨立、完整的各個故事聯結成壹個整體。壹百二十回的《水滸傳》是由層次分明而又統壹連貫的前、中、後三大段落組成。作者首先寫了林沖、晁蓋、武松、魯智深以及宋江等人的故事,壹方面反映了各種形式的“逼上梁山”,另壹方面也表現了各路英雄逐漸聚集,梁山隊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過。
《水滸傳》充滿了的悲壯和“替天行道”的豪情,是壹曲“忠義”的悲歌。小說通過對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農民起義的全過程的描述,展現了北宋末年政治腐敗、奸臣當道、民不聊生的社會面貌,在封建專制社會具有普遍意義。作為對社會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治的上層,有高俅、蔡京、童貫、楊等壹群禍國殃民的高官;在政權的中層,有受前者保護的梁士傑、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賀太守等壹大批貪酷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鄭屠、西門慶、蔣門神、毛太公壹類胡作非為、欺壓良善的地方惡霸。
如此廣泛的對於面的揭露,是隨著長篇小說的誕生而第壹次出現。水滸傳》是我國第壹部完全通俗口音寫成的長篇小說,它標誌著古代通俗小說語言藝術的成熟。《水滸傳》的語言生動、活潑,極富表現力,充滿生活氣息。無論寫人敘事,還是描景狀物,其語言或細膩,或簡潔,或誇張,或明快,都顯得粗俊爽,雄健豪放。在中國古代長篇小說中,《水滸傳》是運用日常口語達到爐火純青藝術境界的典範。《水滸傳》不僅是農民起義的壯麗史詩,而且是中國古代英雄傳奇的光輝典範。它以輝煌的藝術成就彪炳文學史冊。
《水滸傳》讀後感800字5
《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元朝末年人,他是我們古代的壹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他創作的《水滸傳》則更是家喻戶曉、盡人皆知。《水滸傳》是我國第壹部以反映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熱情地歌頌了農民的革命鬥爭。它不僅僅描述了壹個個作惡多端,欺壓百姓的害民賊,同時也描述了壹個個劫富擠貧、鋌而走險的好漢,他們被那些大大小小的統治者,上至宋朝皇帝、高官顯宦,下至惡霸地主、差役爪牙,逼得無法再生活下去,走投無路,只好走上反抗的道路。透過閱讀《水滸傳》不僅僅讓我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本質的了解,而且還讓我熟悉了每壹位英雄,如:宋江、吳用、林沖、武松、魯智深……他們是多麽讓人神往啊!他們就好比劉備、諸葛亮、關羽、孫悟空……壹般,是永遠存活在人們心中的藝術形象。全書中最讓我記憶猶新的,還算是英雄好漢武松醉後打虎的故事了。
話說武松離了“三碗但是岡”後,便直奔景陽岡。走了壹裏多路,武松便覺得又累又渴,躺到壹塊大石頭上,正閉了眼要睡,忽然從亂樹叢中躥出壹只吊睛白額大虎來。武松見了,頓時驚出壹身冷汗,酒也醒了壹大半,從青石上翻身跳下,抄起哨捧,閃在旁邊。那老虎把兩只前爪在地上略按壹下,縱身壹撲,武松急忙閃到壹邊,老虎見捉不到武松,便幹脆壹掀,壹剪,可都讓機靈的武松閃過了。那老虎正準備再次攻擊,武松連忙掄起哨棒,從空中劈下,誰知只打到了壹棵樹上,哨捧斷成了兩截。這壹下,激得老虎向武松猛撲過來,武松往後壹跳,老虎恰好落在他面前,武松丟掉手中的哨棒,兩手把老虎皮揪住狠勁地踢它,又用拳頭猛打它,不壹會兒,老虎就只剩下壹口氣了,五官裏全部是血,武松又到樹邊拾起半截哨棒,回來又打了壹二百下,直到老虎壹絲氣也沒有了才罷手。武松又回到青石板上歇了好壹陣,才走下岡子去。
《水滸傳》中那些緊張曲折而又富有生活氣息的故事;那些帶有傳奇色彩而又栩栩如生的人物,永遠都活在我們的心中,永不磨滅。
《水滸傳》讀後感800字6
《水滸傳》具體描寫的是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的故事。因起義時聲勢極盛,就在民間產生了許多的奇聞異說,流傳中不斷得到無名作者的加工修飾。施耐庵就是在長期民間 傳說 、民間說話藝術和元雜劇水滸戲的基礎上加工寫定成書的。因流傳廣泛,被定為四大名著之壹,與《西遊記》、《三國演義》和《紅樓夢》並駕齊驅。水滸傳主要寫了108單將在水滸梁泊聚義後,受到朝廷招安,後來大敗遼軍,並在與方臘的戰鬥中死傷大半。表達了作者對宋朝朝廷腐敗的憤懣之情,歌頌了勇於反抗封建統治的勇士形象,同時也印證了“那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這句至理 名言 。
其實讀過水滸傳的人不難發現,水滸傳是由忠、孝、俠、義這四個字穿起來的。如果沒有忠,也就不會有梁山好漢保家衛國;如果沒有孝,也就不會有李逵獨鬥四虎;如果沒有俠,也就不會有魯智深拳打鎮關西;如果沒有“義”,托塔天王晁蓋也就結識不了那麽多好漢,也就不會有劉唐的投奔,也不會有智取生辰綱,更不會有梁山的聚義……
作者十分註重對人物的刻畫,傳神地表現出梁山108單將各自的鮮明形象,比如說文章的中心人物——“及時雨”宋江,宋江這個人的形象很復雜,也是作者刻畫最成功的壹個人物,不能用壹個準確的詞來形容宋江,我們可以說宋江生為反抗,也可以說宋江死為朝廷;可以說宋江足智多謀,也可以說宋江陰險狡詐;可以說宋江待人真誠,也可以說宋江陰奉陽違……
作者在故事情節的編排上也很是新穎,前半部分介紹英雄各自情況,後來這些英雄慢慢被穿起來:梁山聚義,朝廷招安,保家衛國,吊足了讀者的胃口,讓讀者像是坐過山車時壹樣驚險、刺激、欲罷不能。
水滸傳的另壹特點就是語言形象生動、細節描寫突出到位。比如說青面獸楊誌北京鬥武那壹回,對周謹、楊誌的外貌以及心理、動作描寫十分細致,巧妙運用對比手法,把楊誌的寬廣胸懷與周謹的'小肚雞腸形成鮮明對比,給人極其深刻的印象。
我十分欣賞梁山好漢的俠義,仗義疏財,若是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像梁山好還壹樣俠義,我想也就不會出現老人在馬路山跌倒,卻無人敢扶的事件;若是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像梁山好漢壹樣仗義疏財,我想世界上也就不會有那麽多人由於饑餓而死亡。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讓我們壹起翻開水滸,走進水滸,了解水滸!
《水滸傳》讀後感800字7
寒假裏,我讀了壹本《水滸傳》,令我感慨萬千。
水滸傳具體生動地描述了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整個過程,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和統治階級的種種罪惡,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義行動,他們不占城池,出榜安民,異姓壹家,塑造了壹大批梁山泊好漢忠義,替天行道的光輝形象。
在風雨飄搖的北宋末期,梁山泊好漢忠君報國,為民除害,著實令人欽佩。比如壹百單八將中的宋江,江湖上人稱他為山東及時雨宋押司,他深明大義,急盼招安,願為國家出力。在兄弟托塔天王晁蓋死時,他十分悲傷,幾次要哭昏過去,每日都會領眾舉哀,遵從晁天王遺言,發誓要帶領好漢們,活捉敵人史文恭,為晁蓋報仇,在不斷地努力下,他做到了。他軍法嚴明,宋江手下的軍校因為酒肉少而殺了廂官,宋江哭著命他痛飲壹醉自縊而死,而後,他顧著梁山泊時的恩情,盛棺安葬,他真是壹個有情有義,愛憎分明的好官。
而反過來呢,以高俅為首的奸佞宦官使人憤恨,高俅身為殿帥府太尉,本應報效朝廷,而他卻因為寵溺養子,使計拿下教頭林沖,刺配滄州道,險些被防送公人董超和薛霸結果了性命。在三敗梁山泊時,他被活捉上山後向宋江保證會向天子重奏招安壹事,而後卻轉面無恩,連日稱病,不敢上朝,又將水銀放入盧俊義、宋江得賞的禦酒中,讓他們中毒身亡。這樣壹個奸詐小人沒有被天子加上罪名,令人可憂可悲。
此刻的社會不再是過去那個腐朽衰落的封建王朝,而是科技 文化 蓬勃發展的新社會,我們身為祖國的花朵,就應沿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肩負起未來的重任,為理想勇敢前進。而書中的梁山好漢的英雄主義精神和團結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它成為我們用心向上成長的新動力。《水滸傳》在我遇到困難時使我想到梁山好漢們在遭到朝廷的討伐時攜手***進,用心出力的 事跡 。在我孤獨無助的時候梁山好漢仿佛變成我的指路人,告訴我要對朋友熱情主動。
讀過《水滸傳》後,我仿佛被註入了正義的能量,它恰如壹首史詩,為我們展示了當年的國勢特征和民俗風情,但它為我們傳達的更多的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傳奇。
《水滸傳》讀後感800字8
《水滸傳》之所以那麽經典,那是因為它真實地描寫了宋代農民起義,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階級的罪惡。《水滸傳》描寫了壹支農民起義隊伍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分散而匯合、由盲目行動而變為有明確的行動綱領,以及最後受招安、徹底失敗的全過程。
《水滸傳》由施耐庵所寫。他是中國元末明初作家。施於元明宗至順二年中進士,曾官錢塘二年,因與當權者不和,棄職還鄉,回到蘇州寫作,《水滸傳》是民間無名作者同文人作家集體創作的成果,施耐庵就是在長期民間傳說、民間說話藝術和元雜劇水滸戲的基礎上加工成書的。又題為《忠義水滸傳》,通行本簡稱《水滸》。
在《水滸傳》裏面,我最深刻印象的人是魯智深。《水滸傳》中重要人物,梁山壹百單八將之壹。姓魯名達,出家後法名智深,綽號花和尚。最喜歡他愛恨分明、見義勇為、扶危濟困,嫉惡如仇的性格。從他對待金家父女和鄭屠的不同態度就可以充分看出。當他傾聽了金家父女對鄭屠的血淚控訴後,就非常同情關心他們,主動贈送銀兩,親自保護他們逃離虎口。而對鄭屠則怒不可遏,當即就想要去打死他。還有他的慷慨大方。當了解了金家父女的不幸遭遇後,雖然自己與他們非親非故,卻馬上主動提出要給金老盤纏讓他們回東京。他的率直粗礦,勇而有謀,膽大心細,我也是十分欣賞的。
雖然《水滸傳》是篇長篇小說,但施耐庵卻用自己優秀的文筆將如此長的故事娓娓道來卻絲毫沒有拖沓之感,而且壹環套壹環,使讀者不由得繼續往下看。這是這本書的成功之壹。《水滸傳》對後世還產生的巨大的影響。它為明代以後的農民起義提供了豐富的鬥爭 經驗 和借鑒。不僅為後世的小說、戲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而且為中國現實主義創作開拓了廣闊的道路。
《水滸傳》讀後感800字9
《水滸傳》壹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壹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忠,即是對自我的祖國,對自我身邊的親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我的祖國忠心耿耿,這就是忠。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壹個“忠”字,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壹個“義”字。
壹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資料。《水滸傳》中壹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壹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壹個“義”字。由此可見,壹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壹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能夠做得到,但救人於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能夠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壹命換壹命的決心。
義,能夠解釋為正義。壹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的人,就是壹個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舍生取義。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他們為了正義,為了真理能夠奮不顧身,因為強烈的正義感清楚地告訴他們,什麽是不該做的,什麽是值得用生命去奮鬥的。壹個沒有正義感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的。因為他的正義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奮鬥的激情已經被凍結,只是他的靈魂被社會中壹些醜惡的東西同化了。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壹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沖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家夥們聞風喪膽。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壹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好處上的大義。我們中華民族,是壹個大義的民族,當日本侵華,多少義氣凜然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滿腔熱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國。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黃繼光用自我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這些都是炎黃子孫大義的延續,是中國歷史上揮之不去的光輝。
壹個人,能夠不相信神,卻不能夠不相信“神聖”。當前,我們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因此,這也是我們民族大義的根本所在。讓我們相信這壹份“神聖”,用自我的雙手去維護這壹份“神聖”。
《水滸傳》讀後感800字10
施耐庵的《水滸傳》刻畫了壹群俠肝義膽的英雄形象。武松與魯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雖然武松與魯達都嫉惡如仇,行俠仗義,是名副其實的梁山好漢,但他倆的性格卻有著鮮明的反差。無論是醉打蔣門神的“計”,還是查出兄弟死因的“策”,都可看出武松的冷靜與沈穩。而魯達壹出場就給人粗獷、暴烈之感。聽金氏父女陳述完冤情,他拍案而起,急不可待地要去教訓鄭屠,是壹個性格外露的粗漢子形象。如果說武松是迂曲回折的江河,那魯達就是奔騰浩蕩的大海。前者多計多謀,有著“打虎英雄”的膽略和妙策;後者豪爽有力,敢作敢當,表現出了魯提轄的剛烈勇猛。
他倆在性格上的差異也反映在與敵人戰鬥的風格上。就拿“醉打蔣門神”和“拳打鎮關西”這倆“打”來說吧,武松先搗毀酒店,再鬥蔣門神,與魯達先激怒鎮關西,看似有異曲同工之秒,實則不然。武松見了蔣門神,並未直接尋釁挑戰,而是先收拾了他的手下,引蔣門神來與自己較量,顯示了他的有勇有謀。當蔣門神被打敗求饒時,他又適時提出了三個停戰的條件,迫使對方接受,獲得了有理有利的結果。魯達則不然,他嫉惡如仇,面對鄭屠的求饒,他不依不饒,直至把鄭屠打死方知出了大事,然後拔腿便溜。
同時,兩人在武藝上的區別也體現了各自的性格。武松善用各種武藝技巧,招數靈活多變。如他用“玉環步,鴛鴦腳”打得蔣門神跪地求饒。魯達的功夫則講究力量,他的拳術不拘壹格。如他提起醋缽兒大小的拳頭,以雷霆萬鈞之力三拳打死了鄭屠。
綜上所述,武松更具足智多謀的行者風範,而魯達則更符合豪爽勇猛的豪傑形象。兩人各有長短,但都真實可信,不與奸臣同流合汙,以拳頭懲惡揚善,行俠四方,是當時那個黑暗的封建社會中人民所期盼的英雄。最終,他們都被強大的封建勢力逼上梁山,從此眾英雄聚首壹方。在他們身上不難看出作者對當時那個社會的控訴,以及當時百姓對正義之士的期盼和擁護。
《水滸傳》讀後感800字10篇相關文章:
★ 《水滸傳》讀書筆記800字10篇
★ 《水滸傳》讀後感800字5篇
★ 《水滸傳》讀後感800字7篇
★ 水滸傳讀後感800字五篇
★ 關於《水滸傳》讀書筆記800字6篇
★ 水滸傳讀後感800字範文5篇
★ 水滸傳讀後感800字左右3篇
★ 水滸傳讀後感800字3篇
★ 水滸傳讀後感800字作文3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