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壹定讀過杜牧的這首“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大名鼎鼎的寒山寺大概就是那碩果僅存的幾座寺廟之壹。寒山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時期(502-519年)。沒錯,梁武帝就是那個最早篤信佛教、興建寺廟、最後被人活活餓死的文人皇帝。不過杜牧還是算少了,在梁武帝時期的南朝境內,寺廟遠遠不止四百八十座,而是多達2846座。寺院最初名叫妙利普明塔院。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蕩、大分散時期。在此前百姓已經經歷了近300年的動蕩。生活的不安與艱難讓更多人轉而關註心靈的平靜,以求獲得慰藉。同時皇權的推崇,讓寺廟成為壹個不用納稅不用服兵役的獨立經濟體,時人有雲“寸絹不輸官府,升米不進公倉。”說的就是這壹盛況。當時的百姓為了逃避徭役和賦稅,也紛紛選擇出家為僧寄居在寺廟之下。
到了唐貞觀年間,詩僧寒山到蘇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寒山寺也因他而得名。在此後的唐玄宗年間,著名禪師希遷在此創建佛塔和寺院,提名“寒山寺”。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壹,歷史上描寫寒山寺的古詩眾多,其中流傳最廣的當屬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江楓漁火
唐朝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整個大唐王朝都陷入了恐慌。玄宗倉皇逃離長安城。當時,江南的政局相對安定得多,許多文人和百姓都紛紛前往今天的江蘇、浙江壹帶避難,這其中就包括張繼。
壹個深秋的夜晚,張繼乘船來到了蘇州城外的楓橋。面對江南水鄉幽美又淒涼的夜色,張繼便想到自己雖然遠離了戰亂的北方,但仍是心懷旅愁的異鄉人。懷著這樣的愁緒,他提筆寫下了《楓橋夜泊》這首傳誦至今的七言絕句。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精確而細膩地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於家國的擔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惆悵,是描寫愁緒的代表佳作。
寂寞煙雨,“愁”名遠揚
壹首《楓橋夜泊》讓張繼之名傳世,也讓寒山寺“愁”名遠播。縱觀歷史上與寒山寺有關的詩句,大多都帶有濃濃的愁緒。
作為地道的蘇州人,文徵明(明代)曾目睹寒山寺多次在戰火中被毀。他流連楓橋時常常想起張繼楓橋夜泊時的落寞,再看著眼前多災多難的古剎,不由得悲從心起,為之痛心,有感而發創作了《題<姑蘇十景冊·楓橋>》壹詩。
明代的吳中四傑之壹高啟也曾在寒山寺感懷,他創作的《賦得寒山寺送別》描繪了送別友人的分別之痛。在他的筆下,無論是“寒江”“楓橋”,還是“蕭蕭眾葉”,到處都流露出孤寂的意境,難舍難分之情躍然紙上。
清代梅葉道人陸鼎也曾寫過關於寒山寺的詩句:“壹自鐘聲響清夜,幾人同夢不同塵。”清冷的夜晚,作客他鄉的旅人默默無語,只有悠蕩的鐘聲獨自長鳴,而聽著這鐘聲的人又各自在想著什麽呢?孤寂蕭索的“愁”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古詩原文
《題<姑蘇十景冊·楓橋>》
[明]文徵明
金閶西來帶寒渚,策策丹楓墮煙雨。
漁火青熒泊棹時,客星寂寞聞鐘處。
水明人靜江城孤,依然落月啼霜烏。
荒涼古寺煙迷蕪,張繼詩篇今有無。
《賦得寒山寺送別 》
[明]高啟
楓橋西望碧山微,寺對寒江獨掩扉。
船裏鐘催行客起,塔中燈照遠僧歸。
漁要寂寂孤煙近,官路蕭蕭眾葉稀。
須記姑蘇城外泊,烏啼時節送君違。
《寒山寺》
[清]陸鼎
寺樓直與眾山鄰,魚米東南此要津。
獨惜牙郎趨利市,不聞漁火感詩人。
絕無逆旅知歸客,安問寒巖舊應真。
壹自鐘聲響清夜,幾人同夢不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