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城坳》古詩的意思
在《舊唐書·王維傳》中,對王維的宗教信仰有著明確的記載:“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由此可見,王維和他的家人們都是虔誠的佛教信徒,而且隨著王維對佛教的理解越來越深入,他的思想也在不斷發生著蛻變,這對他詩歌的創作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孟城坳》作為《輞川詩集》中的第壹首詩,就是王維禪宗思想的深刻體現。孟城坳是王維與友人裴迪在輞川悠遊的第壹個地方。孟城原本是壹座古城,是由南朝的宋武帝所築造的,而輞川則是壹條狹長的山中峽谷。王維在他的畫作《輞川圖》中所畫的孟城坳,是由山邊的很多堵圍墻所構成,墻內有四棵樹,其中有壹棵老柳樹,墻外還有很多棵老柳樹,除此之外什麽都沒有。王維面對這樣的景象,詠下了“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這四句詩,也就是所謂的《孟城坳》。詩歌前兩句寫到:“新家孟城坳,古木余衰柳”。新家與古木對應,看似有點矛盾,但其實並不矛盾。孟城坳最初是初唐詩人宋之問的別墅,等到後來王維在這裏重建別業時,已經到盛唐時期了,這距離宋之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將近半個世紀,原先的別墅早就已經荒蕪,只在四周剩下了幾棵往日的老柳。“古”代表時間的久遠,而詩人僅用了壹個“衰”字,便將別墅的衰敗和柳樹的枯萎之景渲染出來,也將孟城坳的荒涼景象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時,詩人又借用了壹個“余”字,來代替詩中省略掉的內容,即昔日孟城坳繁盛壹時的景象①。而詩的後兩句“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實際上是詩人在揣測:繼自己之後,將來到達這裏的又將是何人?後來者感傷自己,與今日自己感傷古人又有什麽區別呢?詩人不禁發出感慨,今日我感傷古人,而後人也會感傷我,在這交錯的時光裏,誰才會真正成為這裏的主人呢?這用佛教的思想來說,就是所謂的“無常”。詩的後兩句沒有描寫空間環境,但卻在寫人的過程中將空間轉到了歷史長河裏,讓讀者產生廣闊浩瀚之感。來源:文藝生活·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