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荀巨伯探病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壹郡盡空,汝何男與,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師而還,壹郡並獲全。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3分)(1)值胡賊攻郡( ) (2)賊既至( ) (3)壹郡並獲全( )2、用現代漢語將下列句子譯出。(4分)(1)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2)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3、請用簡明的語言評價荀巨伯的行為。(3分)(二)王冕傳 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
或牽牛來責蹊田者,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
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
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2分)(1)父命牧牛隴上( ) (2)瑯瑯達旦(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1)聽已,輒默記。
暮歸,忘其牛。(2)安陽韓性聞而異之3、本文記敘了王冕苦學的哪兩件事?妳從中受到哪些啟發?(4分)(1)第壹件事 (2)第二件事 (3)啟發 (三)師曠問學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秉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釋加點的字。
(2分)(1)問於師曠( ) (2)如日出之陽( )2、晉平公想學習,但又“恐已暮矣”,他所說的“暮”指什麽?為何他有這樣的擔心?(2分)3、師曠的回答,說明他將“暮”理解成為什麽意思?他為什麽要這樣理解?(2分)4、師曠的勸說效果如何?從文中什麽地方可以看出?(2分)5、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麽?(3分)(四)草書大王 張丞相好草書而不工。當時流輩,皆譏笑之,丞相自若也。
壹日得句,索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使侄錄之。
當波險處,侄罔然而止。執所書問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視外之,亦不自識。
詬其侄曰:“汝胡不早問,致余忘之。”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
(4分)(1)張丞相好草書而不工( ) (2)使侄錄之( )(3)侄罔然而止( ) (4)執所書問曰( )2、翻譯下列句子(4分)(1)壹日得句,索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2)丞相熟視外之,亦不自識。
3、本文給妳的啟示是?(2分)(五)多多益善 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十萬。”
上曰:“子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1、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壹項是( )(2分) A、於君何如 乃取壹葫蘆置於地 B、臣多多而益善耳 陳康肅公善射 C、此乃信之所以擊隊 乃不知有漢 D、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其印為余群從所得2、下列通假字判斷有誤的壹項是( )(2分) A、上常從容 “常”通“嘗”,曾經 B、諸將能不 “不”通“否”,壞 C、何為為我禽 “禽”通“擒”,擒獲 D、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竟”通“盡”,完3、劉邦和韓信談論的話題是: (2分)4、解釋下面加點的字(2分)(1)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 ) (2)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5、本文有壹個成語,請找出來,並解釋它的意思。(2分)成語: 意思: 6、劉邦能取勝韓信的原因,在韓信看來是什麽?談談妳的看法。
(3分)(六)李惠判案 人有負鹽負薪者,同釋重擔息樹陰。二人將行,爭壹羊皮,各言藉背之物。
惠遣爭者出,顧州綱紀曰:“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鹹無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仗擊之,見少鹽屑,曰:“得其主矣。”
使爭者視之,負薪者乃伏而就罪。1、下面句子中加點的“以”字與“以仗擊之”的“以”意義相同的壹項是( )(2分) A、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徐噴以煙 D、不以千裏稱也2、將句子譯成現代漢語(2分) 使爭者視之,負薪者乃伏而就罪。
3、李惠是壹個怎麽樣的人?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2分)4、從這則小故事中妳明白了壹個什麽樣的道理?請簡要的說壹說。(2分)(七)吳起守諾 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諾。”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1、解釋下面加點的字(3分)(1)起之不食以俟者( ) (2)欲服三軍( )(3)起之不食以俟者( )2、將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1)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2)故人暮不來,起不食待之。3、這個故事中有壹個成語,它是 ,意思是 (2分)4、讀了這個故事,妳對守信有了什麽進壹步的認識?請結合。
2. 八年級下語文文言文的習題6.①如:《與朱元思書》中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遊魚細石,直視無礙。”②酈道元側重為《水經》作註,客觀上體現山水的特點;柳宗元被貶,以山水之美排遣抑郁的心情。
(六)1.①離開國都;②陽光;③面對著;④歸依。2. ①他們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37393536而或喜或悲;②在天下人的憂愁之先就憂愁,在天下人的快樂之後才快樂。
3.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心曠神怡,寵辱偕忘;③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4. 例:“而或長煙壹空……此樂何極!”壹句,點面結合,動靜相生,生動而形象地勾勒出洞庭夜月圖。
5.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以天下為己任,胸襟闊大,境界崇高,在任何時代都是值得學習的。
6.主要觀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七)1.①特別;②像張開的鳥翅膀壹樣;③情趣;④陰暗;⑤駝背,指老人;⑥醉醺醺的樣子。
2. ①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於山水之間;②野花開放,散發清幽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郁的綠蔭。3.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②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4. 醉翁亭下歐陽修借景抒情(或醉翁亭裏歐陽修與民同樂。)5. 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太守醉;其余三幅俱是陪襯,為了突出“太守醉”,“醉”在與民同樂,體現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旨意。
6. 可以介紹“醉翁亭壹目樓”“醉翁亭晨昏苑”“醉翁亭四時軒”“醉翁亭民俗圖”等,可根據課文內容自由發揮。
3. 求八年級(下)人教版文言文練習題請附帶答案謝啦八年級下冊文言文復習題 壹、閱讀吳均《與朱元思書》,回答1—5題。
風煙俱凈,天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自富陽至桐廬,壹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下面加點的詞解釋錯誤的壹項是:( )。 (2分) A.窺谷忘反(通“返”) B.在晝猶昏(夜晚) C.負勢競上(向上) D.從流飄蕩(隨著) 2.作者用“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概括富春江的景色。
請說說富春江的山“奇”在哪裏?水“異”在哪裏?(2分) 3.本文兼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寫景,這樣寫有什麽表達效果?(2分) 4.翻譯下列句子。 (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異水,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妳怎麽理解他發出的這些感慨? 二、閱讀《五柳先生傳》,完成6~10題。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閑靜少言,不慕榮 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草瓢屢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日: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j銜觴賦詩.以樂其誌。
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6.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1)亦不詳其姓字( ) (2)每有會意( ) (3)期在必醉( ) (4)其言茲若入之儔乎( ) 7.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4分) (1)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2)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8.文章敘述了五柳先生有兩個主要的愛好: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達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達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
(2分) 9.陶淵明通過寫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樣的內心世界?(2分) 10.有人說:“當今社會,經濟地位決定壹個人的生存質量,陶淵明的理想追求早已與時代格格不入了。”對此妳是怎麽看的?(2分) 三、閱讀《馬說》,完成11-15題。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 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1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4分) ⑴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⑷執策而臨之( ) 12。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劃線句子的意思。
(3分)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3、按要求填空: (1)千裏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裏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作者借“千裏馬”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15。
如果妳是壹匹“千裏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妳該怎麽做?(2分) 四、閱讀《送東陽馬生序》,完成第16—20題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壹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16.下列各組中加點字意思不相同的壹組是( )。(2分) A.無從致書以觀 專心致誌 B.益慕聖賢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 患得患失D.未嘗稍降辭色 義正辭嚴 1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3分) 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18.人們為什麽“多以書假余”?(2分) 19、作者在寫自己的清苦生活時,為什麽要寫同舍生奢華的生活? 20.從本段看,作者最終能夠學業有成的原因是:(1) ;(2) ;(3) (3分) 五、閱讀《小石潭記》,回答後面的問題。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搖G嗍鞔瀆陜繅∽海?尾釓?鰲?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歡??m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
4. 八年級文言文練習作業壹。打撈鐵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壹牛且數萬斤。治平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於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運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註釋:1浮梁:浮橋。2維:系,連結。3治平:北宋英宗趙曙的年號。4真定:卻今天河北正定。5權衡:秤錘秤桿。
1、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1)壹牛且數萬斤。
(2)募能出之者。
(3)徐去其土。
(4)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
2、翻譯: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
3、試說明懷丙和尚是怎樣把鐵牛從河中打撈出來的?
二。 楊朱之弟曰布,衣表衣而出。天雨,解表衣,衣緇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
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
註:楊朱:人名。 緇:黑色。
1、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壹項是(2分)
A、衣緇衣而反 B、甚矣,汝之不惠
C、之虛所賣之 D、予默然無以 應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壹項是(2分)
A、衣表衣而出(穿) B、天雨(下雨)
C、子無撲矣(孩子) D、子亦猶是也(好像)
3、將文中劃線句譯成現代漢語。(2分)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4、從這則小故事中,妳領悟到了壹個什麽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曾國藩日記選
思德成以謹言慎行為要,而敬、恕、誠、靜、勤、潤六者,缺壹不可;學成以三經、三史、三子、三集爛熟為要,而三史亦須提其要而鉤其元;藝成以多作多寫為要,亦須自辟門徑,不依傍古人格式;功成以開疆安民為要,而亦須能樹人、能立法,能是二者,雖不扣疆、不澤民,不害其為功也,四者能成其壹,則足以自信。(鹹豐九年八月十六日)
壹、解釋文中加點的“敬、恕、誠、靜、勤、潤”的具體含義。(3分)
二、中說“四者能成其壹,則足以自信。”寫出這“四者”的內容?(2分)
三、我們現在的話說“須自辟門徑,不依傍古人格式”就是要怎樣?(3分)
談談妳從本文受到的讀書學習方面的啟發。(3分)
答案:
壹。1、且:幾乎,重達。
募:招募。
徐:慢慢的。
實:裝滿,充實。
2、用大的木材做成秤錘秤桿的形狀鉤住鐵牛,慢慢的去掉船裏的土,船浮上來,鐵牛也被拉出來了。
3、懷丙和尚先用兩艘大船裝滿了土,放到鐵牛兩邊,系住鐵牛,然後用壹根大木頭做成秤錘秤桿的形狀,保持兩船對鐵牛的拉力平衡,然後慢慢的去掉兩艘船中的土,依靠水的浮力,慢慢把鐵牛拉出來。
二。1、D
2、C
3、假使讓妳的白狗出去,而變成黑狗回來,妳不感到奇怪嗎?
4、要認識到事物都是在變化的,不能只通過表面現象判斷本質。
三。1、敬:尊敬、孝敬。恕:寬容、寬恕。誠:誠實、誠信。靜:沈靜、淡泊。勤:勤奮。潤:幫助別人。
2、德成、學成、藝成、功成。
3、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4、要修養自己的品德,善於讀書,取其精髓,勇於開拓創新,為國家人民效力
5. 急需初二上學期文言文復習資料,望各同仁幫幫忙八年級(上)文言文高效訓練1.桃花源記(陶淵明)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練習檢測壹、解釋句中加點的詞。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②無論魏晉 ③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④遂與外人間隔⑤尋病終 ⑥後遂無問津者 ⑦悉如外人 ⑧便要還家 ⑨欣然規往 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⑾漁人甚異之 ⑿阡陌交通 ⒀不足為外人道也 ⒁便扶向路 二、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4)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5)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三、選擇題1、選出加點詞詞義不同的壹項 (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B.此中人語雲 不足為外人道也C.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 D.未果 後遂無問津者2、選出加點詞詞義相同的壹項(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驚 乃不知有漢C.復:復前行 不復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儼然1、D 2、C 3.下面加點詞解釋錯誤的壹項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還家(邀請) D.余人各復延至其家(邀請)4.下面加點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相同的壹項是( )(2分) A.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5.對本文理解有誤的壹項是( ) A.本文是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
B.本文既然名為“記”,當然就是壹篇記敘性的文章。 C.“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了桃花源人熱情 好客的特點,因為他們害怕世人來破壞他們和平安寧的生活。
D.本文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同時含蓄地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6.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錯相通 B.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延:邀請C.不足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處處誌之 誌:記住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壹組是 ( )A.忘路之遠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見漁人,乃大驚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C.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D.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其如土石何 8.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壹項是 ( )A.桃花源裏,沒有剝削和紛擾,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歡樂,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形象體現。
B.在聽了漁人對外界的介紹後,桃源人嘆惋不已,從上下文推知,他們發出的主要是“山中方壹日,世上已千年”的時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漁人不要把這裏的情況告訴給外界,目的是希望遠離戰亂和苦難,永不受打擾,繼續享受這寧靜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繪了桃花源裏壹幅鮮活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又極力表現它的似有似無。尋覓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9.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意思完全相同的壹項是( )A.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嶽陽樓記》)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B.之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選文) 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C.為 武陵人捕魚為業(選文) 不足為外人道也(選文)D.雖 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三峽》) 雖殺臣,不能絕也(《公輸》)10.下列說法有誤的壹項是( ) A.所選文段出自《桃花源記》,作者陶淵明,東晉人。 B.文章是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來結構全文的。
C.桃源中人與漁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生活是不壹樣的。 D.太守遣人隨漁人去尋找桃花源,說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過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1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壹項是( )。 A、芳草鮮美 陶後鮮有聞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屬予作文以記之 D、設酒殺雞作食 食之不能盡其材12.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壹項是 ( )A、林盡水源,便得壹山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屬予作文以記之C、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有五谷之實而不有其名 D、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 橘生淮南則為橘13、哪兩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 ( )A.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行道之人弗受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C.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更若役,復若賦 D.不足為外人道也 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E.遂與外人間隔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14、下面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省略部分,哪壹項不正確? ( )A. 此人壹壹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聞,(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