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點歲火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歲的習俗,家家通宵達旦燈火明亮,稱之為“點歲火”,火籠加炭稱之為“漚火桶”。大家團聚壹起,辭舊歲迎新春,***享天倫之樂。除夕之夜,大人還有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
2、敬祖先
臘月三十日早餐後,凡是當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掃衛生,將祖祠墻壁粉刷壹新。午後,陸續有人攜禮盒、三牲、炮竹、元寶香燭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進香。行禮之後,放炮竹,有的放銃。每到大年三十午後,祖祠香火繚繞不斷,炮竹聲不絕於耳,壹直延續到黃昏。
3、拜年
初壹早餐,客家人習慣要吃“長壽面”,因為面條長象征長壽。接著小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孩子糖果桔子,有的還會給“紅包”,舊稱“掛頸”。到親戚家拜年,壹般要帶桔餅、糖等禮物,主人備茶果接待,有的還要留飲“拜年酒”吃雞腿,拜年活動壹般會延至元宵後,甚至正月底。
4、吃素齋
客家人自古以來就有“勤儉持家”的風氣、和戒殺生的慈悲觀念,所以在年初壹,壹年頭壹日第壹餐不吃酒肉,也就是吃“素齋”。吃了早齋以後,壹般的習慣老人家是要到寺廟燒香,因之寺廟香火鼎盛,大家祈求神明保佑新的壹年平安納福。
5、洗柚葉澡
早上摘回柚葉,中午過後家家戶戶將柚葉放入鍋內水中燒開,每人都要洗柚葉熱水澡,其意是把汙穢、“窮氣”、“衰氣”洗掉,幹幹凈凈進入新的壹年。
洗過柚葉澡後便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從頭到腳煥然壹新,換下的臟衣服當天要洗滌幹凈。因此,洗柚葉水澡含有除舊布新之意。這習俗已逐漸被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