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是指發育在碳酸鹽巖喀斯特地區的壹種周壁峻峭、深度與口徑可達數百米的喀斯特負地形。
天坑具有巨大的容積,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或者有證據證明地下河道已遷移)。2001年之前壹直將其作為喀斯特漏鬥的特例,2001年我國學者正式提議將這種喀斯特地貌命名為“天坑”。直至2010年,已經被確認的天坑達78個,其中2/3分布在中國。
上世紀80年代初,地質學家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大巖灣”“小巖灣”,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大型漏鬥地貌,在此之後隨著我國南方大型喀斯特漏鬥的不斷發現,此類地貌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深入研究。形成於碳酸鹽巖層中的天坑***有兩種成因類型,即塌陷型和沖蝕型。
科學價值
天坑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壹種規模最大的個體形態,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經過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的,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在喀斯特及其相關科學研究中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
天坑的形成與喀斯特水文地質過程及含水層的演化有著特別密切的相互聯系,天坑形成機制及其分布與演化規律的研究,可能會導致人們對含水層性質及演化過程認識的巨大飛躍。
天坑的研究將有助於對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機制,特別是溶蝕、侵蝕和崩塌作用的機制及其相互關系認識的深化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