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名人談讀書 方法 世界上許多名人之所以成功,與他們善於讀書有關。下面是我帶來的讀書方法和心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讀書方法和心得篇壹:
我每天浸泡在書的海洋裏,看完這本書、那本書。直到有壹天,不知怎麽的,我看起了《超薄學習關於學習的九十三條建議》。正津津有味的讀到壹半時,忽然壹個念頭閃了過去,這不正是讀書的方法嗎?
第壹點:讀壹本書必須全神貫註,所以必須要安靜。在壹個沒有雜聲的書海中,全身融入到壹本書中,那對壹個 愛好 讀書的人來說是壹件多麽美妙的事情啊!任妳在書的海洋中盡情遨遊。
第二點:把壹本書多讀幾遍。壹本書反復多讀幾遍是肯定有好處的。壹本書中有這樣壹句話:“妳總能從壹本書中發現新東西,不管妳看過多少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人多讀幾遍書,領悟這本書的真正含義。
有三步真諦: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每壹個人都離不開讀書,書還是人們的“長生果”呢。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不止莎士比亞,許多名人都被讀書所傾倒,可見,書有多麽吸引人。
這就是我悟出來的讀書方法。
讀書方法和心得篇二:
我最擅長的是寫作,因為我可以在 作文 中吐出自己的心聲。不過要說起我的寫作方法,那可是有壹個小 故事 的。
以前我最討厭的就是寫作,每當寫作文時最多也就是7分鐘蒙出6個字,媽媽給我報了許多作文補習班,作文成績就是上不去。最終,是壹個小故事影響了我:有壹天,我走在大街上,看到壹個地方好多人,我做好奇心的驅使下,鉆進人群裏,原來是壹個人在寫作文,我心裏想:別人寫作文有什麽好看的。但那個人寫完壹篇 文章 ,人們就鼓壹次掌。我仔細壹看,原來那個人的右手只有兩個手指。妳能想象他寫壹個字是多麽困難嗎?不但如此,他寫出來的字不僅漂亮,作文也很好,他寫的幾篇作文,馬上就被圍觀的人們拿到手裏仔細閱讀。我的手也癢癢,拿了壹篇來看,題目是我的《我的手指》,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充其量是我的無數倍。自從看了這篇文章,我整個上午都沒說話,心裏想的都是那個人說的話:“我的手指只有7根,但我的寫作能力,不止7分,因為我愛寫作。”這句話徹底的改變了我,我變得寫作起來,每星期六或星期日,我不再像往常那樣亂逛,而是抽出大部分時間來閱讀名著。我非常喜歡模仿作家寫作時的手法,寫作時不時會加點兒搞笑的語句。閱讀讓我增長了許多知識,我常常會看完壹兩本書之後,還不知書店快到關門的時間了,盡管每次走出書店,眼睛暗暗地。日久天長,我養成了做筆記的習慣,把書中優美或非常好的語句摘錄下來,在幾經修改過後,最終把作家的東西變成自己的寶物,用在作文上。雖然我在作文上的成績有了很大進步,但我到現在還不知“得”、“的”、“地”的用法,試卷上的作文就因此扣了很多不該扣得分數,壹篇作文甚至錯了7個因“得”、“地”、“的”三個字而引發的小錯誤。天哪!我什麽時候才能不犯這樣的錯誤呀!
我寫作文還有壹大優點, 想象力 非常豐富。壹篇超級難寫的作文,經過我深加思考,沈默不語的十分鐘之後,最終像泉水流經山谷, 雨水 向下降壹樣簡單,用上虞話講就是“小菜壹盤”,我可不是吹,在我的寫作生涯中,真的有類似的事情存在。人家是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我是真的沒吹牛,不怕鬼上門,不,應該是不怕上門人。要是真正的鬼來了,我可吃不消。我有了自己的寫作方法,還怕寫不出好文章嗎?不過,哥在這兒提醒妳壹句,別學我的 學習方法 ,壹是有壹句話說:“壹千人讀壹千本書,就有壹千個哈姆雷特。二是,嘿嘿,妳把我的活給幹了,那哥哥我不就失業了,失業不就沒飯吃了嗎?那我就得考慮考慮以後該在班裏怎麽混了。
讀書方法和心得篇三:
壹、問題法:讀書時帶著自己渴望解答的問題去讀,邊讀邊思考,帶著問題去讀,就會不盲目、有目的。
二、移位法:課外同步閱讀既是學習的壹種補充,也是向縱深閱讀練習的壹個過程。在選擇課外讀物時,應該有計劃、有目的,不知不覺地在移位中獲得知識。比如在學完古詩後,可閱讀《唐詩三百首》。學完 童話故事 後可以選擇自己的喜好讀壹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這樣就做到了學習與閱讀相結合,有效地提高了閱讀能力。
三、勾畫、摘錄法:中國有句古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閱讀時壹邊讀,壹邊想,壹邊勾畫。如麗詞佳句、難詞難句、文章主旨等,逐步養成做筆記的好習慣,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默讀法:默讀是 語文學習 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之壹。默讀跟朗讀不壹樣,朗讀講究“三到”,即眼到、嘴到、心到;默讀只講究“到”,即眼到、心到,默讀時只能用眼睛看,不能用手指著字壹個壹個讀,更不能讀出聲來。同時做到邊看邊思考,而且要有比較快的速度。邊看邊思考,就是要把每句話、每段話的意思看懂,讀完壹段就想壹想,這壹段大意是什麽,最後把大意連起來,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內容。
讀書方法和心得篇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像大詩人杜甫說的壹樣,書對於我們,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要能真正地,全部領略書裏的精華,還是要有良好的讀書方法的。下面,我就先講講我自己的讀書方法。
我的讀書方法是:看壹本書,得先看看它前面的序,在序中找出這本書描寫的主要內容,然後瀏覽壹遍,對內容進壹步地了解。接著再讀壹遍,把文章的 好詞好句 摘錄下來,對不懂的好詞好句查查字典——我們無聲的老師。了解這些好詞好句的意,在寫文章時可以“學以致用”。第三遍要思考故事來龍去脈的主要原因,把我們的感受和評語寫在 筆記本 (或書)上,以後再看這書時,就可以直接看那些評語、感受那些好詞好句了。
我國偉大領導人——毛澤東也有壹套他自己的方法:在每本書的空白處全部都註上了自己的感受與心得。他記多了後,每個人,包括圖書館,都不怎麽願意借給他自己的註釋過的書了,但看在他是國家領導人的面子上,才勉強借給他,因為他的見解、體會太精辟了。
“壹本好書,就要多讀。”這已經成為我看書的方法。如果您有某種比我更好,更高明的方法,請告訴我,我覺得好的話就會采用的!
讀書方法和心得篇五:
1.毛澤東的讀書法
毛澤東畢生珍惜時間,博覽群書。其中“三復四溫”式閱讀和“不動筆墨不讀書”是他主要的讀書方法。他在青年時期就熟讀了《史記》《漢書》等古籍,並且不斷地重溫;就是到了晚年,對他喜愛的同壹本史書,也是反復研讀,並有讀過壹遍書在封面劃上壹個圈作記號的習慣,所以,在他讀過的許多書籍中,均留下了他讀過二遍、三遍的圈記。毛澤東在青年時代讀書時即有“讀得多,想得多,寫得多,問得多”的習慣。他的寫作多表現在作內容摘錄,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杠、點等符號,作批註以及寫讀書 日記 、在原書上改錯糾正。
2.魯迅的讀書法
魯迅在博覽群籍的基礎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讀書方法。壹是泛覽,他提倡博采眾家,取其所長,主張在消閑的時候,要“隨便翻翻”,二是硬看。對較難懂的必讀書,硬著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鉆透為止。三是專精。他提倡以“泛覽”為基礎,然後選擇自己喜愛的壹門或幾門,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則,讀書雖多,終究還是壹事無成。四是活讀。魯迅主張讀書要獨立思考,註意觀察並重視實踐。他說:“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他還主張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壹部活書”。五是參讀。魯迅讀書不但讀選本,還參讀作者傳記、專集,以便了解其所處的時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對作品的理解。
3.蘇步青的讀書法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主張讀書要多讀、精讀、他讀書時,第壹遍壹般先讀個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這樣來讀《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的。他最喜歡《聊齋》,不知反復讀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無處查,他就讀下去再說,以後再讀就逐步加深理解。蘇步青讀數學書也是這樣的,他總是邊讀邊想,邊做習題,到讀最後壹遍,題目全部做完。他認為,讀書不必太多,要讀的精,要讀到妳知道這本書的優點、缺點和錯誤了,這才算讀好、讀精了。
4.華羅庚的讀書法
華羅庚是靠刻苦自學成長的數學家,他的讀書方法有獨到之處。
用慢功夫打基礎。華羅庚初中 畢業 後自學高中內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礎,再逐步加快進度,他用五六年的時間才自學完高中內容。由於學得紮實,到清華大學沒多久,他就聽起了研究主課程。
“厚薄”法。華羅庚把讀書過程歸結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兩個階段。當妳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後,讀書就由厚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如果在讀書過程中,妳對各章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註解,補充參考資料,那麽,書又會愈讀愈厚。因此,讀書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雙向過程。
推想法。壹本書拿到手後,華羅庚先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後開始閉目推想:這個題目如果自己來做,該怎麽做。待壹切全部想好後,再開始閱讀。凡是已經知曉的內容,很快瀏覽而過,專門去讀書中那些新的獨到的觀點,這樣,華羅庚博采眾長,得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