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禹治水告訴我們的道理
大禹治水啟示:治水要疏堵結合,水流光靠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有些時候需要引導水流走向正確的方向。引申到生活中,就是不管遇到什麽問題,不要想著壹味地強硬處理,要結合實際情況為問題找到新的出口。
大禹治水精神:大禹在治理黃河水患的過程中,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如此大公無私的精神被後世傳誦,流傳至今,更是被賦予了更為深刻的精神,成為中華傳統民族精神的瑰寶之壹,代表著責任心與奉獻精神。
1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是古代神話故事,其故事背景是上古時期,火神祝融與水神***工大戰,最後***工敗在祝融手下,怒撞不周山,導致天塌地陷,洪水泛濫。最後只得請來女媧娘娘收拾這爛攤子,將天上的窟窿補上,但民間的洪水之災卻成了遺留問題。
直至三皇五帝時期,華夏民族成為壹支穩定的部落力量,鯀、禹父子授命,治理黃河水災。鯀治理黃河水災耗費了九年,仍為見其效,當時的首領舜降罪於他,革去官職,流放羽山。經過眾人舉薦,這項任務便由鯀的兒子大禹來繼承。大禹深知肩上擔子沈重,授命後當即收拾行囊與妻子告別,此時妻子正懷上了大禹的兒子,但為了不阻礙丈夫的誌向,隱瞞不予告知。
大禹帶領著伯益、後稷等人,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實地考量了各地的水文地理,山勢脈絡,而大多地方都在窮鄉僻壤之地,條件極為艱苦,大禹壹行人手持準繩與規矩,走到哪裏便測量到哪裏,足跡遍布黃河沿岸。
在勘測的過程中,大禹親眼所見當地百姓深受水災之害,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看到民眾眼裏的掙紮與期望,大禹心中更加堅定了不治水災不言歸家的決心,十三年期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也未曾見過他剛出世的兒子。
最終大禹成功治理了黃河水災,馴服了咆哮奔騰的黃河,使其平緩地流入渤海,黃河沿岸的田地皆成為了萬畝良田,百姓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