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第壹章寫“我”與地壇,以景物描寫為主,表達作者對生命的感悟;“我”去地壇是為了逃避現實;“我”思考了三個問題:關於死;為什麽出生;怎樣活。寫自己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感悟,死是壹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是壹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壹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所作的文章,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壹。其前第壹段和第二段被納入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的高壹教材中。
前兩部分註重講地壇和他對母親的後悔,地壇只是壹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壹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史鐵生於1969年作為知青,到陜西省延安地區“插隊”,1972年因病致癱而回京。在雙腿殘疾的沈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麽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
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十五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當人們為《我與地壇》的通透圓融和超越之美而感動的時候,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個生命再次出發艱難跋涉的起點,距離他寫出並且發表《我與地壇》,已經是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沒有人能夠想象和體會他的艱難困苦。
身體的障礙與精神的絕望曾經試圖以自然的名義擊垮他。但是史鐵生走過了這個艱辛的“二十年”,然後他以壹種令人感動的平靜說到了“四百年”: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