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唐代名將李 李生平簡介

唐代名將李 李生平簡介

李(sù)是唐朝十大名將之壹,是唐中期的將領,壹生戰功無數,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有謀略,善騎射。

元和十二年(816年),任左散騎常侍、鄧州刺史、禦史大夫、隨唐鄧三州節度使,奉命與田弘正、李光顏等人討伐割據淮西的吳元濟。於次年(817年)雪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平定淮西。戰後以功拜檢校尚書左仆射,兼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八州觀察使、上柱國,封涼國公。後任武寧節度使,大破叛亂的李師道,連續十壹戰皆勝。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任檢校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節度使,旋即改任魏博節度使。長慶元年(821年),田弘正遇害,李欲派兵為其報仇,因病重未果,只得返回洛陽養病,任太子少保。同年十月卒,贈太尉,謚號武。

早年經歷

李早年因父親的功勞封官,任太常寺協律郎,後升任衛尉少卿。他的生母早逝,由晉國夫人王氏撫養,到王氏去世,李晟因為他不是王氏的親生兒子,命他穿緦麻喪服為王氏服喪,李哭叫著不願意,李晟被他感動了,因此讓他穿對生母的齊衰喪服服喪。貞元九年(793年),李晟去世,李和二弟李憲在墓邊搭棚住著守孝,唐德宗李適怕會讓他們傷身而不讓,下詔命他們回家。過了壹夜,李光著腳又去了,德宗知道不能改變他的意願,就允許他服滿喪期。期滿後,被任命為右庶子,後調任少府監、左庶子。又出京任坊、晉二州刺史。因政績優異,加職金紫光祿大夫。又任庶子,多次升遷後任太子詹事、宮苑閑廄使。他有謀略,擅長騎馬射箭。

征討淮西

自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起,壹向有誌於削平藩鎮的唐憲宗李純便對淮西用兵,討伐擁兵自立的淮西節度使吳元濟。但卻久戰無功,至元和十二年(公元816年),唐鄧節度使高霞寓大敗於鐵城,又命袁滋掛帥,袁滋也無戰功。李上疏自薦,願到前線效力。宰相李逢吉也認為他的才能可以任用,於是在同年十二月甲寅日任命他為左散騎常侍,兼任鄧州刺史、禦史大夫、隨唐鄧三州節度使, 為西路唐軍統帥。

當時兵將戰敗之後,士氣低落,他了解到這情況,就不整理訓練軍隊。有人說部隊渙散,他說:“叛軍正對書的無所作為感到放心,我不想讓他們加強戒備。”於是假裝告訴各軍說:“天子知道我慈愛並忍耐心強,所以讓我來安撫調養妳們。至於作戰,不是我的事。”兵將們相信了並很高興。他又遣散樂妓,不曾設宴奏樂,兵將受傷的,他親自去探望。叛軍因曾打敗高霞寓、袁滋二人,且因李的名聲地位不高,因此叛軍沒有增加戒備。

李沈著勇敢善長謀略,對部下真誠,因此能利用不利形勢,出敵不意進行襲擊。他就職不久後便策劃襲擊蔡州,上表請求增派兵力,憲宗頒詔將昭義、河中、坊的步、騎兵兩千人撥給了他。元和十三年(公元817年)二月初七,李派十將馬少良率騎兵十余人巡回偵察,遇到吳元濟的捉生虞候丁士良,與他交戰,將他擒獲。丁士良是吳元濟手下驍將,經常危害東部唐、鄧州等地。大家請求將丁士良的心剜出來,李答應。不久,李把丁士良叫來,當面責問他,丁士良並無恐懼的神色。李說:“丁士良真是壹位大丈夫!”便命令為他松綁。丁士良主動請求為李效力,李便任命他為捉生將。丁士良感激,就說:“叛將吳秀琳率兵幾千人,壹時無法打敗的原因,是因為陳光洽為他出謀劃策。我能抓住陳光洽並使吳秀琳投降。”李聽從了他的建議,丁世良於二月十八日將陳光洽生擒而歸。

李先後出兵攻取蔡州以西和西北的文城柵、馬鞍山、路口柵、岈山、冶爐城和西平等據點,與北線郾城壹帶的唐軍兵勢相接,連成壹氣。他還遣將攻克蔡州以南和西南的白狗、汶港和楚城諸城柵,切斷了蔡州與申、光二州的聯系。其主力進駐距蔡州僅65裏的文城柵,建立了接近蔡州的奇襲基地。

雪夜入蔡州

九月,李見奇襲的條件已經成熟,向李進言說,淮西精兵都在洄曲和邊境,守衛蔡州的全是老弱,可以乘虛直搗其城,出其不意,壹舉擒吳元濟。李深以為然,派人將奇襲計劃密呈裴度。裴度十分贊賞,同意出兵。

十月初十,李利用風雪交加,叛軍放松警戒,利於奇襲的天氣,命史留鎮文城,命李等率訓練有素的敢死隊三千人為前鋒,自己與監軍將三千人為中軍,命李進城率三千人殿後。軍隊的行動十分秘密,除個別將領外,全軍上下均不知行軍的目的地和部隊的任務。李只下令說向東。東行三十裏後,唐軍在夜間抵達張柴村,乘守軍不備,全殲包括負責烽燧報警士卒在內的守軍。待全軍稍事休整和進食後,李留五百人守城柵,防備朗山方向之敵,另以五百人切斷通往洄曲和其他方向的橋梁,並下令全軍立即開拔。諸將問軍隊開往何處,李才宣布說,入蔡州直取吳元濟。諸將聞說皆大驚失色,但軍令如山,眾將只得率部向東南方向急進。此時夜深天寒,風雪大作,旌旗為之破裂,人馬凍死者相望於道。張柴村以東的道路,唐軍無人認識,人人自以為必死無疑,但眾人都畏懼李,無人敢於違令。 夜半,雪愈下愈大,唐軍強行軍三十五裏,終於抵達蔡州。

近城處有雞鴨池,李令士卒擊雞鴨以掩蓋行軍聲。自從吳少誠抗拒朝命,唐軍已有三十余年未到蔡州城下,所以蔡州人毫無戒備,未發現唐軍的行動。四更時,李軍到達蔡州城下,守城者仍未發覺。李、李忠義在城墻上掘土為坎,身先士卒,登上外城城頭,殺死熟睡中的守門士卒,只留下巡夜者,讓他們照常擊柝報更,以免驚動敵人。

李等既已得手,便打開城門,迎納大唐軍。接著,又依法襲取內城。雞鳴時分,雪漸 止,李進至吳元濟外宅。這時,有人覺察情形有異,急告吳元濟說,官軍來了。吳元濟高臥未起,笑著回答說,俘囚作亂,天亮後當殺盡這些家夥。接著,又有人報告說,城已陷。元濟仍漫不經心地說,這壹定是洄曲守軍的子弟向我索求寒衣。起床後,吳元濟聽到唐軍傳令,響應者近萬人,才有懼意,率左右登牙城抗拒。

李入城後,壹面派人進攻牙城,壹面厚撫董重質的家屬,遣其子前往招降。董重質單騎至李軍前投降 ,吳元濟喪失了洄曲守軍回援的希望。 十二日,唐軍再次攻打牙城,蔡州百姓爭先恐後地負柴草助唐軍焚燒牙城南門。黃昏時分,城門壞,吳元濟投降。申、光二州及諸鎮兵2萬余人亦相繼降唐,淮西遂平。

李奇襲的成功並非出於偶然。就主觀而言,李治軍有方,奉己儉約,待將士豐厚,能得士心;又明於知人,敢於重用降將,能得敵情;他見機能斷,敢於抓住蔡州空虛的時機,實施奇襲;又長於謀略,善於麻痹敵方,瓦解其民心和士氣。這些,都使他能利用風雪陰晦,烽火不接的天氣,孤軍深入,置全軍於死地而後取得奇襲的勝利。從客觀來說,和裴度始終未改其平定淮西的決心,又能集中力量對吳元濟用兵,甚至撤去監陣中使,而北線唐軍則牽制、吸引了淮西的主力,這都為奇襲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李平定淮西後,各藩鎮恐懼不安。橫海節度使程權奏請入朝為官,朝廷收復滄、景 (治今河北景縣東北)二州。幽州(今北京)鎮劉總上表請歸順。成德鎮亦上表求自新, 獻德、棣(治今山東惠民東南)二州,並請朝廷任命其余諸州錄事以下官吏。王承宗病死後,其弟王承元上表歸降。朝廷又挾平定淮西之聲威,討平淄青李師道,收復淄(治今山東淄博南)、青(今山東青州)等十二州。藩鎮割據的局面因之暫告結束,唐朝又恢復了統壹。

吳元濟被抓獲後,李沒有殺壹個人,那些給吳元濟管事帶兵和管理膳食馬匹的人,他都恢復了他們的職務,讓他們安心。十壹月初三,憲宗下詔任命他為檢校尚書左仆射,兼任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襄、鄧、隨、唐、復、郢、均、房等州觀察等使,上柱國,封爵涼國公 ,食邑三千戶,實封五百戶,壹個兒子封五品正員官。

此戰後,鄭專門撰寫了《涼國公平蔡錄》壹卷。唐憲宗特命撰寫壹篇《平淮西奉敕撰》,歌頌這次大捷,並在蔡州汝南城北門外刻石立碑。由於碑文甚少提到李的事跡,李心中感到不平,其妻韋氏也頻頻為此申訴。李部下石孝忠“作力推去其碑,僅傾移者再三”,將《平淮西碑》砸毀 ,官兵來抓人時,石孝忠還把人打死,事情鬧到了憲宗那裏。憲宗於是又命翰林大學士段文昌重新寫平淮西戰爭的經歷。

再平師道

唐憲宗想要收復隴右過去的國土,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五月,任命他為鳳翔、隴右節度使,詔書要求他從京城經過。他還沒上路,適逢平盧節度使李師道再次反叛,憲宗下詔田弘正(魏博軍)、義成、宣武等軍征討李師道,並於此前的七月調他任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使 ,接替其兄李願。兄弟倆交換鳳翔和徐州兩處節鎮,他十天以內接連擔任父兄的職務。他到了徐州,治軍有計謀策略。當時董重質被貶為春州司戶,他上奏請求寬恕董重質並賜給他,以便在軍中任用,皇帝立即下詔書把董重質征調回來派到武寧軍,他任命為牙將 。李與叛軍連戰十壹次,俘獲叛軍將領五十名,俘殺叛軍上萬名,並攻克平盧重鎮金鄉。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壬辰日,李又攻陷魚臺。二月,又敗平盧兵於沂州,攻陷丞縣。不久,都知兵馬使劉悟擒斬李師道,叛亂平息。

改鎮魏博

此後,朝廷又準備征討燕、趙。於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九月,朝廷任命李為檢校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節度使,賜給他興寧裏宅院壹處。十月,王承宗去世,魏博節度使田弘正移鎮鎮州。李到潞州後又被改任魏州大都督府長史、魏博節度使。

返京逝世

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幽州、鎮州又發生了叛亂,田弘正遇害。李聽說後,身著素服對全軍發令說:“魏博人民之所以富裕人多而且能服從皇帝管轄,是田公治理得好。皇帝因為他仁德又愛護人民,派他去治理鎮州。田公是從魏博去的,治軍七年,鎮州軍人壹時胡來,就敢於這樣殘害,他們認為魏博沒有勇士了嗎?妳們的父親哥哥兒子們受田公恩惠的,應怎樣報答呢?”眾人都痛哭。他又將玉帶、寶劍交給牛元翼,並派使者對他說:“我父親曾用這把寶劍立下大功,我又用這把寶劍討平了蔡州叛賊,現鎮州人叛亂,您也用這把寶劍討平他們。”牛元翼接受命令後感情激動,就用這寶劍和玉帶在軍中動員,並稟報他說:“願率軍聽令,竭盡我的所有力量。”正準備出兵,碰上李疾病發作,不能處理軍務,兵將違反軍紀,於是沒能建功 穆宗派田弘正之子田布接替他,任命他為太子少保,回到了洛陽。同年十月,李在洛陽去世,享年四十九歲。穆宗聽說後非常悲痛,命助喪財物增加壹等,追贈太尉,謚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