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作者通過寫鼎湖山聽泉,表達了什麽樣的體驗和感悟

作者通過寫鼎湖山聽泉,表達了什麽樣的體驗和感悟

作者按照自己的行蹤和時間的變化來組織材料,描繪自己在鼎湖山所觀之景和聽泉時的感受。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自己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要通過自己對山泉的聆聽來表達自己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生命的意識,尋覓到了生活的真諦,字裏行間流露出對生命的贊頌以及催人奮進的激情。

原文節選:

初識山泉

江輪夾著細雨,送我到肇慶。冒雨遊了壹遭七星巖,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趕到鼎湖山時,已近黃昏。雨倒是歇住了,霧漫得更開。山只露出窄窄的壹段綠腳,齊腰以上,宛如輕紗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見,耳則愈靈。

過了寒翠橋,還沒踏上進山的石徑,泠泠淙淙的泉聲就撲面而來。泉聲極清朗,聞聲如見山泉活脫脫迸跳的姿影,引人頓生雀躍之心,身不由己,循聲而去,不覺漸高漸幽,已入山中。

進山方知泉水非止壹脈,前後左右,草叢石縫,幾乎無處不湧,無處不鳴。山間林密,泉隱其中,有時,泉水在林木疏朗處閃過亮亮的壹泓,再向前尋,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遠的嬌態,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時,常常繞我膝下的愛女。

每見我伸手欲攬其近前,她必遠遠地跑開,仰起笑臉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顧,她卻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間。好壹個調皮的孩子!

鼎湖山色

山泉作嬌兒之態,泉聲則是孩子如鈴的笑語。受泉聲的感染,鼎湖山年輕了許多,山徑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著壹股童稚的生氣,使進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無雜塵,陡覺輕快。行至半山,有壹補山亭。

亭已破舊,無可駐目之處,惟亭內壹副楹聯“到此已無塵半點,上來更有碧千尋”,深得此中精神,令人點頭會意。

站在亭前望去,滿眼確是壹片濃碧。遠近高低,樹木枝纏藤繞,密不分株,沈甸甸的濕綠,猶如大海的波浪,壹層壹層,直向山頂推去。就連腳下盤旋曲折的石徑,也印滿苔痕,點點鮮綠。踩著潮潤柔滑的石階,小心翼翼,拾級而上。

越向高處,樹越密,綠意越濃,泉影越不可尋,而泉聲越發悅耳。悵惘間,忽聞雲中傳來鐘聲,頓時,山鳴谷應,悠悠揚揚。安詳厚重的鐘聲和歡快清亮的泉聲,在雨後寧靜的暮色中,相互應答著,像是老人扶杖立於門前,召喚著嬉戲忘返的孩子。

鐘聲來自半山上的慶雲寺。寺院依山而造,嵌於千峰碧翠之中。由補山亭登四百余階,即可達。慶雲寺是嶺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於明崇禎年間,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寺內現存壹口“千人鍋”,直徑近2米,容量可達1100升,頗為引人註目。古剎 當年的盛況,於此可見壹斑。

此文出自現代·謝大光《鼎湖山聽泉》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鼎湖山聽泉》是著名散文家謝大光的壹篇優美的寫景散文,寫了作者去廣東省肇慶市的鼎湖山聽泉時,將白天和夜晚聽到的泉聲用優美的筆調傾訴出來,表達了作者對鼎湖山泉水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

鼎湖山是嶺南四大名山之首,距肇慶城區東北18公裏,位於北緯23°10’,東經112°31’。因地球上北回歸線穿過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幹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學者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與丹霞山、羅浮山、西樵山合稱為 廣東省四大名山 。

1956年,鼎湖山成為我國第壹個自然保護區。1979年又成為我國第壹批加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的保護區,建立了“人與生物圈”研究中心,成為國際性的學術交流和研究基地。

作者簡介:

謝大光(1943——),1962年畢業於河北工學院電力系。1962年應征入伍,歷任總後勤部某部戰士、文書、文工隊創作員,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廠職工,《散文》月刊編輯,百花文藝出版社編輯、副組長、編輯室主任、副總編輯。

《小說家》編輯部副主任、主編,《中外散文選萃》主編,副編審。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分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