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冬至有哪些習俗?

冬至有哪些習俗?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除了餃子,冬至還有其他習俗:吃餛飩面、吃狗肉、吃紅豆糯米飯。下面讓我們具體看看吧。

冬至習俗壹,吃餃子

提到冬至,不得不說吃餃子。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壹,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東漢末年,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解除病痛,當時瘟疫盛行,他就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後來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鄉,向他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得不可開交,但心裏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壹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病。舍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壹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壹大碗藥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血液通暢了,兩只耳朵也變暖了,吃了壹段時間以後,病人爛耳朵就好了。張仲景這種開棚舍藥的做法從冬至壹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壹的時候,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大年初壹吃,就是為了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治愈病人的日子。

每逢冬至和大年初壹,人們吃著餃子,心裏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

冬至習俗二,吃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鈍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昆鈍”。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鈍是在冬至這壹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鈍。

冬至習俗三,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壹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壹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壹個好兆頭。

冬至習俗四,吃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壹堂***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壹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壹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習俗五,吃冬至團

亦稱“冬至丸”。漢族冬至節食品。流行於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陽歷12月2日前後)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虹豆、蘿蔔絲等作餡,包成團,稱作“冬至團”,並饋贈親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團圓的意思。

“冬至居於新舊更替的時節,在古人觀念中它自然也就有了非同尋常的文化意義,冬至節俗中諸多信仰、儀式內容就來源於人們對這壹時節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