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關於黃河大合唱,大家來幫我查資料拜托了!!!1

關於黃河大合唱,大家來幫我查資料拜托了!!!1

《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壹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陜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在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寫出了《黃河》詞作,並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

冼星海回國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眾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他站在民族鬥爭的前例。他確信中國***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國***產黨。為了民族解放,“為抗戰發出怒吼”,他縱筆譜寫歌曲。

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黃河吟》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蕩其***鳴,樂思如潮,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冼星海在延安壹座簡陋的土窯裏,抱病連續寫作六天,完成了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半月之內又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寫就了這壹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

之後,《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陜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傳遍整個中國。 《黃河大合唱》為我國現代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範。在六十年代後期,還被改編為鋼琴協奏曲。

二:作者

冼星海,生於壹九○五年六月十三日(農歷五月十壹日),原藉廣東番禺,父親冼喜泰是壹個船工,在他出世時已去世,母親黃蘇英是壹個農村婦女。冼星海自少依靠祖父生活,六歲時祖父去世,隨母親到南洋,進了壹所舊式學校,攻讀四書五經。後轉到英國人辦的英文學校,攻讀英文。十壹歲轉到華僑辦的高等小學,讀了兩年,回到廣東,進嶺南大學附中,又升入大學,壹直以半工讀來維持生活。

壹九二四年,冼星海學習結束,做過打字員、工人、夜校教員和嶺南大學音樂教員。二十壹歲那年到北京進北大音樂傳習所學理論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圖書館助理員;翌年到上海國立音樂院學習,壹九二九年離開國立音樂院,加入田漢所組織的南國劇社。

壹九三○年,二十五歲的冼星海出國到法國巴黎,隨奧伯多菲爾學習小提琴,在巴黎六年,曾進過法國國立巴黎音樂院和丹第(Vincent d''Indy)創辦的音樂學校,做過飯店堂館、修指甲和咖啡店的雜役和音樂師等。他初期的作品如《風》(三重奏),明顯地受到當年他跟從過的杜卡(Paul Dukas)及丹第的影響。

冼星海壹九三五年夏末回國,改變了創作方向,參加了洶湧澎湃的國防音樂運動,開始寫作第壹交響曲,並於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與公司意見不合而辭職,轉入新華影片公司任《壯誌淩雲》、《夜半歌聲》、《青年進行曲》等片的音樂指導。

壹九三七年冼星海為《日出》、《大雷雨》等劇作曲配音。“八·壹三”事變後,加入上海救亡演劇第二隊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傳;年底留武漢,在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與張曙等***同主持武漢抗戰音樂運動。翌年十壹月,第三廳工作受阻礙,奔赴延安,出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壹九三七年初,創作《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犧盟大合唱》等作品。

壹九四○年五月,冼星海離延安赴蘇聯深造音樂,壹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最後的作品《中國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歲。冼星海在蘇聯的最後五年,完成不少器樂作品,包括有第壹交響曲《民族解放》、第二交響曲《神聖之戰》、管弦樂第壹組曲《後方》、第二組曲《牧馬詞》、第三組曲《敕勒歌》、第四組曲《滿江紅》、交響樂《中國生活》、中國舞曲三首、小提琴與兩架鋼琴合奏曲《阿曼蓋爾德》,而《中國狂想曲》則不幸成為他的“天鵝之歌”。

三:《黃河大合唱》引起的轟動

《黃河大合唱》;在抗戰烽火的洗禮下,迅速成長為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與此同時,以其所負載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個性,在海外華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線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猶如壹位戰功累累的元勛,繼續馳騁在國內外樂壇,成為中華民族傲人的藝術財富。

《黃河大合唱》壹問世,就迅速在中國大地上傳唱,成為抗戰救亡的精神號角。並推動了團結抗日的形勢發展。首演時,樂隊只有兩三把小提琴,二十來件民族樂器,低音弦樂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擊樂器有臉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裏搖晃選成效果……這支原始的樂隊烘托著40多位勢血青年放聲高唱,《黃河大合唱》從此傳遍了延安,傳遍了中國,飛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響不絕,震撼人心,經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後,特別高興,站起來使勁鼓掌,連聲說:“好!好!好!”周總理也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

此後的數十年來《黃河大合唱》壹直作為正義力量的象征,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以其穿越時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黃子孫中永遠傳唱!

1985年在冼星海同誌逝世40周年之際,香港舉辦了歷時14天的“黃河”音樂節。《黃河大合唱》全曲演唱僅40分鐘,然而那天的謝幕竟長達20多分鐘。在臺灣,《黃河大合唱》被禁演的時間長達40多年。但是,當越來越多的臺灣人到香港聽了《黃河大合唱》之後,對《黃河大合唱》演出解禁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很多人想辦法爭取《黃河大合唱》在臺灣的演出,各種報紙也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呼籲。在臺灣被禁錮了40多年的《黃河大合唱》最終得以演出。

2001年4月14日,美國紐約的百老匯春意盎然。“黃河之聲”中國經典名曲音樂會吸引了來自香港、臺灣和大陸的旅美華人,也吸引了眾多的美國人。美國最有影響的英文報紙《紐約時報》兩次介紹該音樂會。

音樂會的下半場是美國人用中文演唱氣吞山河的《黃河大合唱》。開場的《黃河船夫曲》激烈緊張,這段唱曲節奏較快,歌詞繞嘴,對於美國歌手們來說發音相當困難,但他們那種“咬文嚼字”、壹字壹句毫不含糊的態度,反而把樂曲表現得更有力度。美國合唱團的女聲部音質清麗,極富彈性,中文發音準確,金發碧眼的女士們以熱愛家鄉這種人類***同的情感,把合唱曲中的《黃水謠》表現得有如春波婉轉,映出了黃河兩岸農田村舍。合唱的最後壹個樂章《怒吼吧黃河》將音樂會推到黃河的浪峰,當《黃河大合唱》在合唱團八十幾位隊員多次重復的“向著全世界被壓迫的人民發出戰鬥的警號”的高亢歌聲中結束時,激動萬分的觀眾壹下全都站起來,以雷鳴般的掌聲和熱情的歡呼聲向中美藝術家表達他們內心的感情和由衷的感謝。觀眾中的美國人從節目單中的英文介紹和演員們表現的音樂中也聽懂了“黃河”,他們與中國聽眾壹樣情緒高昂,熱烈地鼓掌。再三謝幕的全體演員們在觀眾的強烈要求下,又唱起了《保衛黃河》,這時觀眾們情緒高昂,以有節奏的掌聲加入了這雄壯的進行曲,還有不少人跟著唱起來。歌聲結束,激動的觀眾們還不願離去,又報以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最後演員們唱了三遍《保衛黃河》,音樂會才徐徐落下帷幕.

4.《黃河大合唱》簡介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為人熟悉的作品。樂曲誕生於日戰前最為慘烈的日子,那是壹九三八年十壹月武漢淪陷後的事,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帶著抗敵演劇三隊撤退,經過黃河,引發了詩人的創作靈感。翌年壹月抵達延安,醞釀已久的詩情便爆發,寫成黃河詩章,在農歷大除夕作了朗誦演出,當時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音樂系主任的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誦感動,在壹個小窯洞內,抱病連續寫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壹日完成,四月十三日由鄔析零指揮抗敵三隊於陜北大禮堂公首演,五月十壹日再由冼星海指揮魯迅演出隊演出。

今日已貴為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的的著名作曲家李煥之,回憶當年在延安演出《黃河大合唱》,有這樣壹段很生動的描述:“在物質條件極缺乏的邊區,要組成壹個完備的樂隊是談不上的,當時有什麽樂器都盡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擊樂器。沒有譜架,就用木板搭起當譜架。沒有低音樂器,就自己動手制作。妳看那樂隊的右角,立著壹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鐵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發出了雄渾且帶有金屬***鳴的聲音,歌唱黃河的宏偉氣概;妳再看在這具新式“武器”的側面,又是壹具新型“武器”,它是壹個大號的搪瓷缸子,裏面擺了十幾二十把吃飯用的勺子。當“黃河船夫曲”的朗誦“那麽妳聽吧!”壹完,指揮者的手臂壹揮,這具新式打擊樂器就發出“嘩啦嘩啦”之聲,與管弦、鑼鼓齊鳴,配合著合唱隊的“咳喲,劃喲!……”,烘托出萬馬奔騰之勢。

《黃河大合唱》當年首演***分八段,但不知何故采用三弦伴奏,人聲朗誦的第三段《黃河之水天上來》,卻往往被略去不演。據說是因為戰時難找能勝任該段朗誦的演員,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卻成為慣例。從創作技術來說,冼星海運用了西方的“康塔塔”形式和合唱和聲寫作技巧來創作《黃河》;從題材上來說,則將現實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藝術性的加工塑造,這使《黃河大合唱》成為壹首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時代感的藝術品。九十年代的今日,跟半個世紀前《黃河》誕生的時代、生活背景雖已完全不同,但此作品對中華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勵卻仍然存在,每次唱之聽之,仍令人激動,其因在此。

或許在今日重溫壹下冼星海於壹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間,在蘇聯所寫的“創作劄記”中關於創作《黃河大合唱》的經過,對欣賞這部作品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這首大合唱在壹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寫,三月三十壹日完成,寫於陜北抗日根據地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時際演劇第三隊來延,光未然同誌把黃河歌詞寫好後即交我去譜,寫成後由第三隊鄔析零指揮,四月十三日第壹次在延安陜北公學大禮堂演出,其後魯藝周年紀念晚會在五月十壹日和十二日舉行了兩次表演,均得延安各界的好評。

以後延安遇到有大的晚會,如歡迎周副主席、朱總司令、鄧寶珊將軍、茅盾、沈誌遠和蒙古代表及國民政府的調查團、慰勞隊、西北攝影團等,都是以《黃河大合唱》為中心。這曲是在魯藝壹個小窯洞(魯藝舊址)裏寫成的,為著第三隊要離延,我就以五、六天的時間連總譜和合唱寫成了。因為各地不論前線和後方都歡迎這個大合唱,所以我老早就有意思把它寫成五線譜,用交響樂隊伴奏合唱,比較簡譜所寫的更好些,但因為忙於教務和創作,壹時未能執筆。但壹九四壹年春,我很順利地把它完成了。這種配器法是歐美和各國都可采用,比較以前的簡譜更國際化,但同時這個作品是民族形式和具有進步的技巧。

這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時曾屢次由我指揮,合唱隊由壹百起增加到五百,樂隊二十余人,多用中國樂器。大禮堂幾乎容納不下,聲音遠遠可以聽到。

還在延安的時候,人們就告訴我,重慶和國內各報都有說及《黃河大合唱》是抗戰期中新音樂的創舉。當我壹九四○年夏天在西安辦事處時,蕭三告訴我,他的老婆在莫斯科看到了英文報報導我和《黃河大合唱》;蘇聯名記者和攝影師卡爾門先後在“國際文學”和壹九四○年莫斯科出版的“旗幟”寫了壹篇文章,名《在中國的壹年》,其中也有關於我和《黃河大合唱》的評論。我當然不會因為這樣就滿足。尤其是有壹天,吳玉章同誌當全體魯藝術學生教員集合時,說及我的努力和《黃河大合唱》得到國際上的嘉許,我聽了之後,自問漸愧,因為我歷年所想創作的作品,壹方面要多產,壹方面又要精練,壹個《黃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麽,我還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貢獻給偉大的中華民族。我漸愧的是自己寫得還不夠好,還不夠民眾所要求的量!

因此我又寫了第壹交響曲《民族解放》和其他作品,但我還要寫,要到我最後的呼吸為止。我不曾忘記丹第八十三歲臨死前還對我們說,他想寫作,仍想完成他關於理查特·瓦格納的文章!羅曼·羅蘭七十三歲的時候仍想學習俄文,因為他發現俄國文學的寶藏。貝多芬臨死時說:‘我不過寫了幾個音符……’我是什麽東西呢?比較他們差得多了,還不更努力麽?”

黃河大合唱

第壹樂章:黃河船夫曲

作詞:光未然;作曲:冼星海

(朗誦詞) 朋友!

妳到過黃河嗎?

妳渡過黃河嗎?

妳還記得河上的船夫

拼著性命

和驚濤駭浪搏戰的情景嗎?

如果妳已經忘掉的話,

那麽妳聽吧!

(歌詞)咳喲!劃喲……

烏雲啊,遮滿天!

波濤啊,高如山!

冷風啊,撲上臉!

浪花啊,打進船!

咳喲!劃喲……

夥伴啊,睜開眼!

舵手啊,把住腕!

當心啊,別偷懶!

拼命啊,莫膽寒!

咳!劃喲!咳!劃喲!

咳!劃喲!咳!劃喲!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

行船好比上火線,

團結壹心沖上前!

咳!劃喲!咳!劃喲!

咳!劃喲!咳!劃喲!

咳喲!劃喲-…

劃喲!沖上前!劃喲!沖上前!

劃喲!沖上前!劃喲!沖上前!

咳喲!咳喲!

哈哈哈哈……

我們看見了河岸,

我們登上了河岸,

心啊安壹安,

氣啊喘壹喘.

回頭來,

再和那黃河怒濤

決壹死戰!決壹死戰!

決壹死戰!

決壹死戰!

咳!劃喲……

第二樂章:黃河頌

(朗誦詞)朋友!

黃河以它英雄的氣魄,

出現在亞洲的原野;

它表現出我們民族的精神:

偉大而又堅強!

這裏,

我們向著黃河,

唱出我們的贊歌.

(歌詞)我站在高山之巔,

望黃河滾滾,

奔向東南.

金濤澎湃,

掀起萬丈狂瀾;

濁流宛轉,

結成九曲連環;

從昆侖山下,

奔向黃海之邊;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兩面.

啊,黃河!

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五千年的古國文化,

從妳這發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妳的身邊扮演!

啊,黃河!

妳是偉大堅強,

像壹個巨人

出現在亞洲平原之上,

用妳那英雄的體魄

築成我們民族的屏障.

啊,黃河!

妳壹瀉萬丈,

浩浩蕩蕩,

向南北兩岸

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

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

將要在妳的哺育下

發揚滋長!

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

將要學習妳的榜樣,

像妳壹樣的偉大堅強!

像妳壹樣的偉大堅強!

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

(朗誦詞)黃河!

我們要學習妳的榜樣,

像妳壹樣的偉大堅強.

這裏,

我們要在妳的面前,

獻壹首長詩,

哭訴我們民族的災難.

(歌詞)黃河之水天上來,

排山倒海,

洶湧澎湃,

奔騰叫嘯,

使人肝膽破裂!

它是中國的大動脈,

在它的周身,

奔流著民族的熱血.

紅日高照,

水上金光迸裂.

月出東山,

河面銀光似雪.

它震動著,

跳躍著,

像壹條飛龍,

日行千裏,

註入浩浩的東海.

虎口龍門,

擺成天上的奇陣;

人,

不敢在它的身邊挨近,

就是毒龍

也不敢在水底存身.

在十裏路外,

仰望著它的濃煙上升,

象燒著漫天大火,

使妳感到熱血沸騰;

其實

涼氣逼來,

妳會周身感到寒冷.

它呻吟著,

震蕩著,

發出十萬萬匹馬力,

爺了地殼,

沖散了天上的烏雲.

啊,黃河!

河中之王!

它是壹匹瘋狂的猛獸,

發起怒來,

賽過千萬條毒蟒,

它要作浪興波,

沖破人間的堤防;

於是黃河兩岸,

遭到可怕的災殃:

它吞食了兩岸的人民,

削平了數百裏外的村莊,

使千百萬同胞

扶老攜幼,

流亡他鄉,

掙紮在饑餓線上,

死亡線上!

如今

兩岸的人民,

又受到了空前的災難:

東方的海盜,

在亞洲的原野,

伸張著殺人的毒焰;

於是饑餓和死亡,

像黑熱病壹樣,

在黃河的兩岸傳染!

啊,黃河!

妳撫育著我們民族的成長:

妳親眼看見,

這五千年來的古國

遭受過多少災難!

自古以來,

在黃河邊上

展開了無數血戰,

讓壘壘白骨

堆滿妳的河身,

殷殷鮮血

染紅妳的河面!

但妳從沒有看見

敵人的殘暴

如同今天這般;

也從來沒有看見

黃帝的子孫

像今天這樣

開始了全國動員.

在黃河兩岸,

遊擊兵團,

野戰兵團,

星羅棋布,

散布在敵人後面;

在萬山叢中,

在青紗帳裏,

展開了英勇血戰!

啊,黃河!

妳記載著我們民族的年代,

古往今來,

在妳的身邊

興起了多少英雄豪傑!

但是,

妳從不曾看見

四萬萬同胞

像今天這樣

團結得如鋼似鐵;

千百萬民族英雄,

為了保衛祖國

灑盡他們的熱血;

英雄的故事,

像黃河怒濤,

山嶽般地壯烈!

啊,黃河!

妳可曾聽見

在妳的身旁

響徹了勝利的凱歌?

妳可曾看見

祖國的鐵軍

在敵人後方

布成了地網天羅?

他們把守著黃河兩岸,

不讓敵人渡過!

他們要把瘋狂的敵人

埋葬在滾滾的黃河!

啊,黃河!

妳奔流著,

怒吼著,

替法西斯的惡魔

唱著滅亡的葬歌!

妳怒吼著,

叫嘯著,

向著祖國的原野,

響應我們偉大民族的

勝利的凱歌!

第四樂章:黃水謠

(朗誦詞)是的,

我們是黃河的兒女!

我們艱苦奮鬥,

壹天天地接近勝利.

但是,

敵人壹天不消滅,

我們便壹天不能安身;

不信,妳聽聽

河東民眾痛苦的呻吟.

(歌詞)黃水奔流向東方,

河流萬裏長.

水又急,

浪又高,

奔騰叫嘯如虎狼.

開河渠,

築堤防,

河東千裏成平壤.

麥苗兒肥啊,

豆花兒香,

男女老少喜洋洋.

自從鬼子來,

百姓遭了殃!

奸淫燒殺,

壹片淒涼,(淒涼)

扶老攜幼,

四處逃亡,(逃亡)

丟掉了爹娘,

回不了家鄉!

黃水奔流日夜忙,

妻離子散,

天各壹方!

妻離子散,

天各壹方!

第五樂章:河邊對口曲

(朗誦詞) 妻離子散,

天各壹方!

但是,

我們難道永遠逃亡?

妳聽聽吧,

這是黃河邊上

兩個老鄉的對唱.

(歌詞) 張老三,我問妳,

妳的家鄉在哪裏?

我的家,在山西,

過河還有三百裏.

我問妳,在家裏,

種田還是做生意?

拿鋤頭,耕田地,

種的高梁和小米.

為什麽,到此地,

河邊流浪受孤淒?

痛心事,莫提起,

家破人亡無消息.

張老三,莫傷悲,

我的命運不如妳!

為什麽,王老七,

妳的家鄉在何地?

在東北,做生意,

家鄉八年無消息.

這麽說,我和妳,

都是有家不能回!

仇和恨,在心裏,

奔騰如同黃河水!

黃河邊,定主意,

咱們壹同打回去!

為國家,當兵去,

太行山上打遊擊!

從今後,我和妳

壹同打回老家去!

第六樂章:黃河怨

(朗誦詞) 朋友!

我們要打回老家去!

老家已經太不成話了!

誰沒有妻子兒女,

誰能忍受敵人的欺淩?

親愛的同胞們!

妳聽聽

壹個婦人悲慘的歌聲.

(歌詞) 風啊,

妳不要叫喊!

雲啊,

妳不要躲閃!

黃河啊,

妳不要嗚咽!

今晚,

我在妳面前

哭訴我的仇和冤.

命啊,

這樣苦!

生活啊,

這樣難!

鬼子啊,

妳這樣沒心肝!

寶貝啊,

妳死得這樣慘!

我和妳無仇又無冤,

偏讓我無顏偷生在人間!

狂風啊,

妳不要叫喊!

烏雲啊,

妳不要躲閃,

黃河的水啊,

妳不要嗚咽!

今晚,

我要投在妳的懷中,

洗清我的千重愁來萬重冤!

丈夫啊,

在天邊!

地下啊,

再團圓!

妳要想想妻子兒女死得這樣慘!

妳要替我把這筆血債清算!

妳要替我把這筆血債清還!

第七樂章:保衛黃河

(朗誦詞) 但是,

中華民族的兒女啊,

誰願意像豬羊壹般

任人宰割?

我們抱定必死的決心,

保衛黃河!

保衛華北!

保衛全中國!

(歌詞) 風在吼.

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

黃河在咆哮.

河西山岡萬丈高.

河東河北

高梁熟了.

萬山叢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紗帳裏,

遊擊靳逞英豪!

端起了土槍洋槍,

揮動著大刀長矛,

保衛家鄉!

保衛黃河!

保衛華北!

保衛全中國!

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

(朗誦詞) 聽啊:

珠江在怒吼!

揚子江在怒吼!

啊!黃河!

掀起妳的怒濤,

發出妳的狂叫,

向著全中國被壓迫的人民,

向著全世界被壓迫的人民,

發出妳戰鬥的警號吧!

(歌詞) 怒吼吧,黃河!

掀起妳的怒濤,

發出妳的狂叫!

向著全世界的人民,

發出戰鬥的警號!

啊----!

五千年的民族,

苦難真不少!

鐵蹄下的民眾,

苦痛受不了!

(重復)

受不了……!

但是,

新中國已經破曉;

四萬萬五千萬民眾

已經團結起來,

誓死同把國土保!

妳聽,妳聽,妳聽:

松花江在呼號;

黑龍江在呼號;

珠江發出了英勇的叫嘯;

揚子江上

燃遍了抗日的烽火!

啊!黃河!

怒吼吧!怒吼吧!怒吼吧!

向著全中國受難的人民,

發出戰鬥的警號!

向著全世界勞動的人民,

發出戰鬥的警號!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我國現代著名詩人光未然(即張光年)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陜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峽急流、怒濤旋渦、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沈有力的船夫號子。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壹直醞釀著《黃河》詞作,並在年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 冼星海聽後異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並完成了這部大型聲樂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陜北公學大禮堂首演(由鄔析零指揮),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傳遍整個中國。

作詞光未然:張光年(1913-2002)筆名光未然。湖北老河口人。中***黨員。1935年肄業於武昌中華大學中文系。早年從事抗日救亡文藝活動,任抗日救亡秋聲劇社社長,拓荒劇團團長,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中***特支幹事會幹事,緬甸仰光《新知周刊》主編,緬甸華僑青年戰工隊總領隊,《民主周刊》北平版編輯負責人,1949年後歷任中央戲劇學院教育長、創作室主任,文化部藝術局副局長,《劇本》月刊主編,中國戲劇家協會黨組書記,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黨組副書記、書記,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心雕龍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名譽副主席。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歌詞《五月的鮮花》,組詩歌詞《黃河大合唱》,論文集《風雨文談》、《青春文談》、《光未然戲劇文選》、《江海日記》、《向陽日記》、《文壇回春紀事》、《光未然詩存》和壹部詩歌集,論文《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學在闊步前進》等。

冼星海(1905-1945),原籍番禺,1905年5月出生於澳門。其父是船工,在冼氏未誕生時已經過世;見光即無父,自幼就與母相依為命,靠外祖父生活。1911年,時年六歲,其外祖父逝世,生活無靠,母子倆遂流落到馬來亞,母親當上了傭人,糊口過日子。冼氏讀過三四年私塾,曾在聖安得烈英校上過課。14歲那年,隨母到新加坡申請入養正,寄宿在校,半工半讀,工作是負責管理搖鈴,直到1921年六月,高級小學三年級畢業為止。當時冼氏為區健夫所賞識,選他加入其在1917年創設的銅樂鼓喇叭隊。因具音樂天賦,不久升任金線三粒星肩章的樂隊隊長及指揮。區氏不在時,代行其職權。這段時期,樂隊所吹奏的曲譜,全是雄渾壯烈的軍歌和進行曲,對冼氏往後之音樂創作有深遠的影響。16歲時隨林耀翔校長到廣州之嶺南大學附屬學校升學。1925年入嶺南大學文科。1926年,他到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主修理論與小提琴,同時任該圖書館助理員,以維持生計。1928年入上海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學習。這時期他參加了田漢等人搞的“南國社”活動。1929年他到法國深造,半工半讀。

1930年2月他到巴黎先後跟奧別多菲爾·加隆學小提琴和音樂理論。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作曲班,隨印象派作曲家杜卡學習。1935年回到中國。1936年他為影片《夜半歌聲》,《青年進行曲》和《狀誌淩雲》配樂。1937年為話劇《日出》,《雷雨》,《太平天國》作曲配樂。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爆發,他參加了由洪深領導的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到蘇州等地宣傳抗日。冼氏加入了國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廳,後離開到延安去。1939年他的力作〈黃河大合唱〉出爐了!冼氏受聶耳(1912-1935)的影響是很明顯的,他在悼念聶耳辭世三周年壹文中,寫道:“聶耳先生雖然沒有像許多音樂家壹樣的環境與修養,然而他具有的是青年活潑的創造力和鬥爭性的特點,因此,他的作品得到了廣大群眾之愛好與傳誦。尤其在目前,不論在前線或後方,都有成千上萬的群眾歌唱著《義勇軍進行曲》,甚至國際上都公認《義勇軍進行曲》是中國最雄偉的壹首歌曲。聶耳先生的偉大就在此。他永遠是年青的音樂家,他永遠站在青年音樂家的前面,他已經給我們開辟了壹條中國新興音樂的大路。”

1940年5月他到蘇聯為抗戰記錄影片《延安與八路軍》作曲,配音。

冼氏是位多產作曲,直至去蘇聯之前,他創作了《運動會》,《戰歌》,《救國軍歌》,《在太行山上》,《遊擊軍》,《江南三月》,《到敵人後方去》,《軍民進行曲》,《生產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壹八大合唱》,《犧盟大合唱》。其中以《黃河大合唱》,飲譽樂壇。冼氏早年立誌創作具有東方民族色彩的音樂,《黃河大合唱》可說是十分充分體現了他努力的方向和抱負。

在蘇聯期間,他創作了《民族解放交響樂》,完成了《黃河大合唱》交響樂樂譜,第二交響樂《神聖之戰》,第二組曲《牧馬詞》,第三組曲《敕勒歌》,第四組曲《滿江紅》,《中國生活》,《阿曼蓋爾達》,《中國狂想曲》。《中國生活》反映出他對祖國的思念。

冼氏在蘇俄生活極為困苦,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冼氏圖從蒙古回國,因受阻只好留居下來。壹次因排隊輪購糧食時,暈倒街頭,幸得壹位蘇聯女青年之救助,過了險關,後他們結成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