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思魯迅之《鴨的喜劇》

思魯迅之《鴨的喜劇》

這篇文章壹度讓許多讀者以為原來魯迅先生的作品也關註“愛的方式”這樣的生活小節,與以往不同,它充滿可愛,甚是清新,差點也“隨流”地認為“愛的方式”就是這篇文章所要表達的主要精神了。幸運的是,風格和主題上的強烈反差始終沖擊著內心,不禁自問:果真如此嗎?帶著不服,將計就計,從“愛的方式”入手,重新細讀文章,捋清思路,逐層分析,漸漸明了,最終堅定了自己的判斷——這篇文章依舊是魯迅先生那深邃、晦澀、耐人尋味的風格,主旋律依舊是它,並非肉眼可見的表象。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名盲人詩人,看似壹個人,卻擁有兩種特質,壹個是“盲人”,看不見世界的樣子,只能靠感觀;壹個是“詩人”,有著強烈的精神追求,但也是感性的,有愛的,在“盲人”和“沙漠生活”的加持下,這份感性的愛愈發泛濫,寂寞愈發濃烈,他急切地想要有些可愛的生命力來陪伴自己,慰藉自己,讓生活有聲,有色,有詩意。於是便有了蝌蚪、小雞和小鴨,盡是些可愛、弱小的生命。這三者雖有先後,但都來於主人公盲目的憐愛和私欲,也正因此,直接或間接地導致這三“匹”小動物的不同結局——蝌蚪的滅絕是會水的小鴨吃的,死於天敵,其實本可不死,畢竟有池子隔開,只要鴨子不來,但細想,其實蝌蚪還是要死的,鴨子不來,池子是局限的,也終會因資源匱乏而亡;小雞的死亡是由於自己貪吃,積食而亡,死於己身,鴨子和它是同層面的力量,誰也吃不了誰。?

可為什麽鴨子就突然肆無忌憚地跑到了池子裏呢?為什麽小雞能把自己吃死?終究是因為主人公對“約束”和“管教”的無知,單方面滿足了自己的精神所想,卻忽視了動物們(哪怕再弱小)的“天性”——即缺乏科學的認知理論及指導,唯心不唯物——和諧***榮難以實現。

鴨子在文中是唯壹活下來的,應了題目,是喜劇,喜在主人公在親眼目睹蝌蚪和小雞的死亡後突然對“俄羅斯母親”的想念,並“消失”在“赤塔”的路上——醒悟——有意識地去尋找、實踐科學的理論指導——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沒有繼續再“濫愛”壹個小鴨的“天敵”回來。但同時,鴨子也是悲的,悲在幸存卻又陷進了“沙漠”,沒有方向,沒有回應,若撐不到主人公回來,其結局也是死亡。思索到此,剎那覺得那些小動物好像人民群眾啊,“小鴨”是幸存的那壹部分,尚有被主人公(先進的知識分子,後來的黨)歸來後拯救的希望,尚有被“領導”著擺脫沙漠,走向綠洲的生機,豈不值喜!

好的作品,必定是深刻反映“當下”的歷史環境的——回頭看了下,《鴨的喜劇》寫於1922年10月。而此前,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和人民群眾所遭遇的挫折和矛盾不正如文中的故事所現嗎?好的作品,必定是予人深思反省和汲取精華的——萬物皆有聯系和發展規律,只有掌握方法,掌握規律——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加予實踐,才能拯救蒼生,愛及萬物。好的作者也是,魯迅先生便是如此,壹如既往。

到此,總算是看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