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壹章
15歲的中學少女蘇菲突然收到兩封由自稱是哲學家艾伯特的寫著奇怪問題的信,在強烈的好奇心下,艾伯特通過書信方式為蘇菲開設了簡明有趣的哲學課,從希臘神話開始,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古代自然派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等等。
2、第二章
在隨著蘇菲走進哲學課的同時,也逐漸了解到蘇菲的家庭:蘇菲的父親是壹艘遊輪船長,壹年到頭難有幾天時間在家。蘇菲在學校有壹個名為喬安的好友,她15歲的生日快到了,他的媽媽和同學們正在為她的生日晚會做準備。
3、第三章
哲學家艾伯特的神秘身份讓蘇菲深感困惑,因此希望弄清楚艾伯特的來歷,可是艾伯特為了不被發現壹直東躲西藏。
4、第四章
隨著課程的深入,蘇菲和哲學家艾伯特的故事中出現了壹個難解之謎——壹個名為席德的女孩。原因是蘇菲在哲學家的信中收到讓她交給席德的明信片,有時候艾伯特也會把蘇菲叫做席德,可是蘇菲卻不知道席德到底是誰。
5、第五章
場景轉換成了席德的臥室,這天剛好也是席德15歲的生日,她收到父親的生日禮物:壹本名為《蘇菲的世界》的書稿。真相到此解開了:蘇菲、蘇菲的媽媽、蘇菲的朋友和哲學家艾伯特原來是席德父親書中虛構的人物!
作品影響
《蘇菲的世界》出版後,即被歐陸許多學院選為哲學教科書。這本書有關哲學史的敘述與傳統學院的敘述方法大相徑庭,它力求與時代的發展及社會之演變搭上線,哲學因而能夠不被架空成學究的觀念遊戲,無法真正通俗化的哲學至少因此而變得比較可讀起來。同時它也提示出了另壹個重點,那就是哲學是有用的。
該書自1991年出版發行之後,長期雄踞各國暢銷書排行榜第壹名,世界上已有35個國家購買了該書的版權。《蘇菲的世界》被翻譯成90種文字,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發行了幾百萬冊,壹度名列德國和美國的暢銷書排行榜之首。
1991~1995年,《蘇菲的世界》分別獲得挪威“宋雅·赫格曼那斯童書獎”、德國《時代周刊》文學獎、德國“青少年文學獎”,還曾榮獲我國臺灣省《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全球銷量超過3億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