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二十四節氣大雪詩句

二十四節氣大雪詩句

二十四節氣大雪詩句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對壹些廣為流傳的詩句都不陌生吧,詩句是組成詩詞的.句子。那麽妳有真正了解過詩句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二十四節氣大雪詩句,歡迎閱讀與收藏。

二十四節氣大雪詩句1

 1、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二首》

 2、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謝靈運《歲暮》

 3、遙知獨聽燈前雨,轉憶同看雪後山。——納蘭性德《於中好·送梁汾南還為題小影》

 4、冰雪襟懷,琉璃世界,夜氣清如許。——黃升《酹江月·夜涼》

 5、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王冕《白梅》

 6、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

二十四節氣大雪詩句2

 1、深山大雪懶開門杜荀鶴《喜從弟雪中遠至有作》

 2、大雪路亦宿鄭遨《與羅隱之聯句》

 3、大雪従壓屋蘇軾《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子由韻二首》

 4、十日大雪寒於冬王冕《己醜二月三日大風雨雪其二》

 5、大雪登城望夕烽陸遊《病思》

 6、大雪滿弓刀盧綸《塞下曲四首》

 7、門外大雪壓屋時文同《送棋僧惟照》

 8、大雪滿皇州白居易《歌舞》

 9、九江十年冬大雪白居易《放旅雁元和十年冬作》

 10、免大雪庭中呆立劉克莊《鵲橋仙·女孫笄珥》

 11、時天晦大雪韓愈《南山詩》

 12、大雪壓梧桐孟郊《饑雪吟》

 13、臘月大雪過大梁李商隱《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

 14、大雪江南見未曾陸遊《大雪》

 15、開歲大雪如飛鷗陸遊《開歲連日大雪》

 16、入冬即大雪陸遊《十月暄甚人多疾十六日風雨作寒氣候方少正作》

 17、山中大雪二尺強陸遊《陶山遇雪覺林遷庵主見招不果往》

 18、大雪塞空迷遠近;壯哉組練從天來陸遊《弋陽道中遇大雪》

二十四節氣大雪詩句3

 1,似帶如絲柳,團酥握雪花——唐·溫庭筠《南歌子·似帶如絲柳》

 2,筍迸苔錢嫩綠,花偎雪塢濃香——唐·歐陽炯《春光好·天初暖》

 3,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行人日暮少,風雪亂山深——宋·孔平仲《寄內》

 5,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唐·溫庭筠《菩薩蠻》

 6,依巖望松雪,對酒鳴絲桐——唐·李白《東武吟》

 7,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唐·陳羽《從軍行》

 8,日隱寒山獵未歸,鳴弦落羽雪霏霏——唐·劉商《觀獵三首》

 9,疊見雲容襯,棱收雪氣昏——唐·李鹹用《廬山》

 10,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唐·孟郊《洛橋晚望》

 11,吹到壹片秋香,清輝了如雪——清·納蘭性德《琵琶仙·中秋》

 12,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唐·祖詠《終南望余雪》

 13,因作二首,寄袁公濟雪頷霜髯不自驚——宋·蘇軾《浣溪沙·伽花彩甚奇》

 14,峰頂高眠靈藥熟,自無霜雪上人頭——唐·李洞《華山》

 15,送君九月交河北,雪裏題詩淚滿衣——唐·岑參《送崔子還京》

 16,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宋·李清照《好事近·風定落花深》

 17,雪嶺未歸天外使,松州猶駐殿前軍——唐·李商隱《杜工部蜀中離席》

 18,失了白衣蒼狗,奪回雪兔金蟆——宋·劉克莊《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19,胡馬嘶風,漢旗翻雪,彤雲又吐,壹竿殘照——宋·時彥《青門飲·寄寵人》

 20,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21,白須如雪五朝臣,又值新正第七旬——唐·白居易《喜入新年自詠(時年七十壹)》

 22,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雙雪——唐·韋莊《菩薩蠻》

二十四節氣大雪詩句4

 1、大雪如翻波歐陽修《讀徂徠集》

 2、大雪迷漫元鬥異蒲瀛《次韻袁升之遊雲寺鴻慶院山茶之什》

 3、大雪滿長安釋法薰《偈頌六十八首》

 4、古今大雪滿長安釋如凈《偈頌二十五首》

 5、六月炎天鋪大雪釋印肅《頌四賓主》

 6、頃者大雪年蘇軾《和陶飲酒二十首》

 7、大雪滿馬鬣蘇洵《和楊節推見贈》

 8、大雪冬沒脛蘇洵《憶山送人》

 9、臘月仙京大雪中王仲修《宮詞》

 10、門外大雪壓屋時文同《送棋僧惟照》

 11、大雪天地閉韋應物《送令狐岫宰恩陽》

 12、大雪入關遲貫休《送葉蒙赴舉》

 13、長安大雪年蘇軾《夜臥濯足》

 14、烈風大雪吞江湖陸遊《唐希雅雪鵲》

 15、大雪尋梅好寫詩唐寅《遲歸》

二十四節氣大雪詩句5

 1、大雪飛鵝毛蘇轍《次韻景仁丙辰除夜》

 2、大雪擁都門蔡襄《送許寺丞知古田縣》

 3、大雪迷空野蔡襄《自漁梁驛至衢州大雪有懷》

 4、大雪滂以飄陳宓《南康大雪》

 5、正值嚴冬大雪時陳文顥《喜宣義大師英公相訪》

 6、大雪深寒萬木僵仇遠《元夜嘆》

 7、大雪北窗歌國風戴表元《歲晚次韻答李在明》

 8、大雪復大雨方回《泊赤岸微曉》

 9、大雪二十五六日方回《留丹陽三日苦寒戲為短歌》

 10、壹些來大雪花頭方嶽《木犀》

 11、無復拿舟乘大雪劉克莊《懷友》

 12、樛枝半壓魯隱九年之大雪劉倓《次韻胡少瀹題梁王山蟠松詩》

 13、小雪才過大雪前梅堯臣《次韻和王道損風雨戲寄》

 14、大雪擁蓬戶潘閬《雪夜有感》

 15、大雪驚飄揚蒲壽宬《白水巖》

二十四節氣大雪詩句6

 1、大雪平明深壹尺曾鞏《詠雪》

 2、大雪人跡絕——張耒《大雪苦寒五更無睡枕上成兩篇》

 3、大雪將沒——張嵲《將至臨安途中偶成呈表叔陳給事去非》

 4、忽見大雪漫空來——鄭獬《二月雪》

 5、大雪留楚關——鄭獬《客舟》

 6、大雪滿弓刀——錢起《和張仆射塞下曲(壹作盧綸詩)》

 7、西峰大雪開——齊己《送人遊玉泉寺》

 8、大雪始晴——蘇軾《記夢回文二首(並敘)》

 9、大雪凍不僵——孔武仲《道傍樹》

 10、跣能行大雪——劉克莊《贈錢道人》

 11、大雪風光寒草綠——釋行海《十月吳中感懷》

 12、節名大雪雪何曾——楊萬裏《晚望二首》

 13、大雪山陰消得盡——曾幾《至日述事時江海大捷》

 14、夜半大雪埋江關——方孝孺《題南屏對雪圖》

 15、大雪照映如冰壺——劉溥《雪山圖為建德周廷暉賦》

二十四節氣大雪詩句7

 1、大雪復大雨,造物詎容詰。——方回《泊赤岸微曉》

 2、秦中歲雲暮,大雪滿皇州。——白居易《秦中吟十首·歌舞》

 3、白頭風雪上長安,短褐疲驢帽帶寬。——吳偉業《臨清大雪》

 4、歲暮大雪天,壓枝玉皚皚。——白居易《庭松》

 5、燕山雪花大如席,豈料江南亦見之。——方回《二月朔大雪已五日三首·燕山雪花大如席》

 6、送君何處展離筵,大梵王宮大雪天。——白居易《福先寺雪中餞劉蘇州》

 7、此是老夫有聲畫,丹陽道上雪天詩。——方回《丹陽道中大雪》

 8、時天晦大雪,淚目苦蒙瞀。——韓愈《南山詩》

 9、靜夜有窗皆貯月,寒空無樹不開花。——方回《大雪出三橋寓橋》

 10、大雪天地閉,群山夜來晴。——韋應物《送令狐岫宰恩陽》

 11、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12、歸鴻聲斷殘雲碧。背窗雪落爐煙直。——李清照《菩薩蠻·歸鴻聲斷殘雲碧》

 13、余拏壹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張岱《湖心亭看雪》

 14、夜來城外壹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白居易《賣炭翁》

 15、深山大雪懶開門,門徑行蹤自爾新。——杜荀鶴《喜從弟雪中遠至有作》

二十四節氣大雪詩句8

 1、大雪滿天地,胡為仗劍遊?——鄭板橋《題遊俠圖》

 2、西峰大雪開,萬疊向空堆。——齊己《送人遊玉泉寺》

 3、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塞下曲》

 4、空囊投刺遠,大雪入關遲。——貫休《送葉蒙赴舉》

 5、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6、侵尋半月是花朝,大雪漫天五日飄。——方回《二月朔大雪已五日三首·侵尋半月是花朝》

 7、路逢鄒枚不暇揖,臘月大雪過大梁。——李商隱《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

 8、大雪滿天地,胡為仗劍遊?——鄭板橋《題遊俠圖》

 9、大雪壓梧桐,折柴墮崢嶸。——孟郊《饑雪吟》

 10、大雪垂垂幕其上——屠隆《沛縣登歌風臺吊漢高祖》

 11、大雪連營照鹿——盧屠隆《出塞》

 12、大雪忽三尺——王伯稠《子夜四時歌》

 13、坐當大雪發長笑——吳寬《雪中李世賢招觀東坡清虛堂詩真跡》

 14、適當大雪辰——徐渭《道堅母哀詞》

 15、大雪斷行路止——庵法師《雪中懷王仲高》

二十四節氣大雪詩句9

 1、大雪三冬在虎饒——聶紺弩《贈徐介城》

 2、大雪漫天散碎鵝——聶紺弩《往事》

 3、大雪漏下四鼓余——楊維楨《慈母愛》

 4、裙衣新失大雪寺——敖陶孫《永嘉魏秘校訪仆蕭寺且言出處甚詳屬與余同》

 5、記得武林天大雪——白玉蟾《雲遊歌》

 6、大雪冬沒脛——蘇洵《憶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韻》

 7、大雪漫天五日飄——方回《二月朔大雪已五日三首》

 8、今春大雪亦將爾——方回《二月朔大雪已五日三首》

 9、燕山大雪暗胡雲——胡寅《和余汝霖雪七絕》

 10、大雪繁霜心已死——呂祖謙《祭酒芮公既歿四年門人呂某始以十詩哭之》

 11、大雪如翻波——歐陽修《讀徂徠集》

 12、大雪迷漫元鬥異——蒲瀛《次韻袁升之遊雲寺鴻慶院山茶之什》

 13、大雪滿長安——釋法薰《偈頌六十八首》

 14、古今大雪滿長安——釋如凈《偈頌二十五首》

 15、六月炎天鋪大雪——釋印肅《頌四賓主》

 16、頃者大雪年——蘇軾《和陶飲酒二十首》

 17、大雪滿馬鬣——蘇洵《和楊節推見贈》

 18、大雪冬沒脛——蘇洵《憶山送人》

 19、臘月仙京大雪中——王仲修《宮詞》

 20、門外大雪壓屋時——文同《送棋僧惟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