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老馬》的時代背景:《老馬》寫於1932年,是臧克家詩集《烙印》中流傳廣泛、膾炙人口的名篇之壹。作者曾說:“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我對蔣介石政權全盤否定,而對於革命的前途,覺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沈郁而悲憤的。”作者親眼看到了壹匹命運悲慘令人同情的老馬,不寫出來,心裏就有壹種壓力。通過賞析這首詩,我們能夠更具體地感受到臧克家30年代新詩創作的成就和特色。
詩歌主題:詩人沒有詳細描寫老馬衰弱病殘的外形,而是著重寫它的命運、感受和心境,增強了老馬悲劇的感染力。老馬在這裏可以理解為舊中國受苦受難的農民的象征。詩人越是寫出老馬的忍辱負重、善良忠厚,就越能激發讀者對被壓迫而不深情農民的同情,激起對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憤怒和詛咒。
劃分層次:全詩***兩節,每節四句。
音韻:隔句押韻,即“夠”、“扣”押“ou”韻,“命”、“影”押“ing”韻,“咽”、“面”押“ian”韻。 詩歌是抒情的,而情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詩歌所抒之情只有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之中才能被讀者所感知和體味。然而,不是什麽樣的形象都可以作為感情的寄寓體。有時候,即使是引發感情的本來事物也不能作為寄寓感情的藝術形象。於是,象征這壹藝術手法就派上了用場。象征近似於暗喻,它的產生實際上源於人的聯想——人們看到雙棲的鴛鴦、雙飛的彩蝶就會聯想到男女相愛,看到羊羔跪乳就聯想到感恩,看到楊柳吐翠就聯想到青春的美好……由此可見,象征是十分淺易的壹種藝術手法。怎樣把握詩歌的象征意義呢?很簡單,由物及人。換句話說,也就是聯想。下面我們以藏克家的《老馬》為例來感悟壹番。臧克家的《老馬》壹詩為我們塑造了壹個“老馬” 的形象,從這個形象表現出來的性格是忍辱負屈、默默承受、奮力前行。怎樣表現出來的呢?“總得叫大車裝個夠,它橫豎不說壹句話”和“這刻不知下刻的命,它有淚只往心裏咽”這幾句話突現出默默承受的性格;“背上的壓力往肉裏扣,它把頭沈重地垂下”和“眼裏飄來壹道鞭影,它擡起頭望望前面”這幾句又將其忍辱負重、奮力前行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由“老馬”的形象我們想到了中國的農民,他們勤勞、堅忍,忍辱負屈,將壹切苦難默默地承受。“老馬”的形象正是中國農民形象的詩意寫照。作者借助於這壹個形象,抒發了對中國農民深沈的崇敬之情和同情之意。此詩寫於壹八三二年,我們可以將老馬的形象看作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苦難深重的中國農民的象征。如果僅作上面的理解還遠遠不夠,我們應當往深層次發掘。它為什麽默默承受著苦難?為什麽忍辱負屈、奮力前行?為了壹家老小的生計。這樣想來,就可能情動於哀,真正體會到詩的妙處。《老馬》這首詩語言質樸凝練,藝術形象鮮明。請同學們反復誦讀,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從而準確把握其象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