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篇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壹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妳把快樂告訴壹個朋友,妳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妳把憂愁向壹個朋友傾吐,妳將被分掉壹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壹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壹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壹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壹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壹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註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壹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第二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妳把快樂告訴壹個朋友,妳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妳把憂愁向壹個朋友傾吐,妳將被分掉壹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壹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壹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妳產生了猜疑時,妳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 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妳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妳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壹篇關於“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壹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壹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壹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註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壹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 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將占據越高。人可以允許壹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壹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 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壹味良藥。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第三篇
《培根隨筆》讀有感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著功利主義思想、深諳於官場運作的培根!
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壹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壹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壹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壹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麽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壹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壹個道理,壹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壹條捷徑,壹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壹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不得不肯定,從某壹方面來說,這是壹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第四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
不久前,經朋友推薦拜讀了著名學者何新先生翻譯的《培根人生論》,讀完之後頓覺收益非淺。《培根人生論》兼有散文、論文和隨筆的意義。它不僅文筆優美而且論述精辟。用其敏銳的洞察力把復雜的人生問題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壹下讓原本枯燥無味的人生理論變得栩栩如生起來,而且寫得是如此生動有趣,這確是讓我的精神為之壹振。
在《培根人生論》優美且充滿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壹口氣通讀了兩遍,仍覺意猶未盡,便十分想將其推薦給更多的朋友,正謂之\'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但又不免猶豫,因為《培根人生論》這本書中也有些篇章存在著爭議。如《論韜晦》、《論野心》等篇章中敘述的做人之道,實際上是典型的市儈哲學。《論帝王》、《論貴族》等篇幅中則旨在向君王介紹統治經驗和權術。但畢竟小瑕難掩大瑜,《培根人生論》以壹種優美與莊嚴的韻律,以超人智慧的論述,給人以深刻的啟迪而廣為讀者所喜愛。因而,我認為《培根人生論》的確是值得壹讀的好書。
在《培根人生論》之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如《論讀書》、《論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論時機》。他在篇中說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為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人的壹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準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壹生中大的機遇可能十幾年、幾十年壹遇。大的機遇是歷史和社會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為,壹定要善於省時度勢,看清發展的大趨勢,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裏有\'金礦\'。還有壹種機遇是社會造成的,我國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沒有很好的機遇可以利用。機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覺地出現的,有時甚至永遠不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時才認識到過去的那件事是個機遇,慶幸抓住了它或者後悔失去了它。
善於抓住機遇的人應該具有以下基本素質:第壹,要隨時做好準備,不要機遇來的時候臨時抱佛腳。不僅要盡可能的獲取各種各樣的廣搏的知識,還要盡可能鍛煉出很強的創新能力。我們要取得成功,關鍵是要有創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讀書能力。\'如果時間已使事物腐敗,而人卻無智慧使之革新,那麽其結局將只有毀滅\'(《論革新》)。有些人非常刻苦,很愛學習,但是遇到新問題總是壹籌莫展,這就是創新能力不足。 第二,要從小事做起,認真地做好每壹件事。道理很簡單,機遇總是突然地、不知不覺地出現,有時妳甚至壹輩子也不知道哪個是機遇。 第三,壹旦出現機遇的時候,全力以赴,兢兢業業地抓住它。我國第壹個乒乓球世界冠軍容國團所說的\'人生能有幾回搏!\'就是很好的詮釋。 第四,要鍛煉出敏銳的洞察力,善於在復雜的情況下發現機遇。許多學生念書時成績很好,但後來,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卻壹事無成。關鍵在於面對新出現的復雜局面時,能否發現機遇。
機遇難得,然而不可以創造機遇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抓住機遇不是被動的,真正聰明的人會創造機遇。其次,創造機遇要找那種適合自己,到機遇多的崗位和地方去。據介紹,美國人很喜歡換工作崗位,壹生中大概要換四次。中國人恰好相反,慣性大,幹壹件事就想壹輩子呆在這兒。換工作崗位有什麽好處呢?妳不是壹錘定終身,妳可以多次換,找準最適合自己的、機會最大的地方和位置。 再次,要得到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機遇,或者讓那些屬於自己機遇不要失去,很重要的壹點,就是做人要誠實守信。有好多年輕人,為了短期利益和行為做假,考試作弊、說假話,就是不誠信,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害了自己。中國某個地方曾經壹度是商業非常發達的地區,而現有卻不然。原因很簡單,也是缺乏誠信。第四,要善於與人相處和交流。交流對壹個人的成功很重要。英國作家蕭伯納說過,\'兩個人交流思想和兩個人交換蘋果完全不壹樣,交換蘋果,每個人手上只有壹個蘋果,而交流思想,每個人同時有兩個思想\'。如果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學會與人相處和交流,博采眾家之長,那麽妳就具備了得到機遇的壹個非常好的素質。 最後,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對創造機遇非常重要。壹旦工作出現問題,要很快調整自己,去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以上是我對《培根人生論》部分章節的壹點膚淺認識,由於水平所限難免存在偏頗。深望各方予以改正。 若の然~ 回答采納率:25.9% 2009-08-06 16:46 檢舉失去了才更懂得珍惜 如今,小學的壹切已經遠離了我而去,覆水難收了。 起初,我感到無奈,經常嘆息時光的流逝,對逝去的小學時光感到惋惜。漸漸的,我便開始沈浸在美好的回憶裏,回憶以前那些美好的時光,細細回想以前那每壹件事情的經過、細節,那壹次次的挫折,那壹次次的成功,還有那同學師生之間微不足道的往事,那些我以前根本沒去留意,更不會把精力放在上面的事情,現如今,卻總是不止壹次的,在我腦海裏浮現,就算是想要去回避卻怎麽也回避不了了。 仔細回想壹下,以前總是抱怨時間過的很慢,恨不得立刻畢業。現在呢,總算是如願以償了,但卻總是有壹絲懊惱、壹絲無奈不時湧上心頭。我又突然覺得,過去的日子真如白駒過隙,壹眨眼,六年就已經是離我而去,只允許我去回憶那壹個個細微而又精致美好的的往事的點點滴滴。 寫到這,又不知不覺地想起壹件事:有壹次,5歲的席慕容在壹天傍晚突發奇想,想把壹顆她很喜歡,很珍惜的石頭往後扔,看能不能找回來,但卻總也找不到了,以致她直到長大後還常常在回憶著那顆石頭,回憶那顆石頭的美好。這也許是壹個非常簡短的故事,卻告訴了我們壹個真理:有時,失去了才更懂得珍惜。如果假設席慕容當時就找回了石頭,那麽那顆石頭可能不會被保留多久,也或許席慕容會漸漸地淡忘它,那麽她就不會收獲對那顆石頭那麽美好的回憶了。 我現在的處境,跟席慕容十分相似,都是失去了自己很珍惜的東西,都是總去回憶它的美好。可是,現在,我已經跟5歲的她大不相同了,因為我現在已經明白,六年來美好的小學時光雖然已經離我而去,但是它將會永遠埋藏在我的心靈深處,讓我去回憶而更加懂得去珍惜。 也許,這壹切的壹切,正應了那句話:有時,失去了才更懂得珍惜。
===============================================================
《培根隨筆》的讀後感
1.《培根隨筆》是在培根在多年內所創作的隨筆的精華結合,培根的許多篇目都是催人上進的,高屋建瓴的。他在指導人們怎麽讀書時,頗有見地地指出:“有些書可只讀其章節,有些書可大致瀏覽,有少量書則須通篇細讀,並認真領悟。”他在指導人們讀什麽書最受益時告誡人們:“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學使人深沈,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培根認為,讀書可以使人心曠神怡,增趣添雅,成才益智,就連身體上的各種痛苦,都可以通過讀適當之書而令其開豁。 全書立意高遠,描述了培根先生壹生的種種經歷,不得不看。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壹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妳把快樂告訴壹個朋友,妳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妳把憂愁向壹個朋友傾吐,妳將被分掉壹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壹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壹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壹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壹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壹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註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壹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2.不久前,經朋友推薦拜讀了著名學者何新先生翻譯的《培根人生論》,讀完之後頓覺收益非淺。《培根人生論》兼有散文、論文和隨筆的意義。它不僅文筆優美而且論述精辟。用其敏銳的洞察力把復雜的人生問題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壹下讓原本枯燥無味的人生理論變得栩栩如生起來,而且寫得是如此生動有趣,這確是讓我的精神為之壹振。
在《培根人生論》優美且充滿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壹口氣通讀了兩遍,仍覺意猶未盡,便十分想將其推薦給更多的朋友,正謂之\'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但又不免猶豫,因為《培根人生論》這本書中也有些篇章存在著爭議。如《論韜晦》、《論野心》等篇章中敘述的做人之道,實際上是典型的市儈哲學。《論帝王》、《論貴族》等篇幅中則旨在向君王介紹統治經驗和權術。但畢竟小瑕難掩大瑜,《培根人生論》以壹種優美與莊嚴的韻律,以超人智慧的論述,給人以深刻的啟迪而廣為讀者所喜愛。因而,我認為《培根人生論》的確是值得壹讀的好書。
在《培根人生論》之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如《論讀書》、《論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論時機》。他在篇中說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為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人的壹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準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壹生中大的機遇可能十幾年、幾十年壹遇。大的機遇是歷史和社會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為,壹定要善於省時度勢,看清發展的大趨勢,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裏有\'金礦\'。還有壹種機遇是社會造成的,我國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沒有很好的機遇可以利用。機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覺地出現的,有時甚至永遠不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時才認識到過去的那件事是個機遇,慶幸抓住了它或者後悔失去了它。
善於抓住機遇的人應該具有以下基本素質:第壹,要隨時做好準備,不要機遇來的時候臨時抱佛腳。不僅要盡可能的獲取各種各樣的廣搏的知識,還要盡可能鍛煉出很強的創新能力。我們要取得成功,關鍵是要有創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讀書能力。\'如果時間已使事物腐敗,而人卻無智慧使之革新,那麽其結局將只有毀滅\'(《論革新》)。有些人非常刻苦,很愛學習,但是遇到新問題總是壹籌莫展,這就是創新能力不足。
第二,要從小事做起,認真地做好每壹件事。道理很簡單,機遇總是突然地、不知不覺地出現,有時妳甚至壹輩子也不知道哪個是機遇。 第三,壹旦出現機遇的時候,全力以赴,兢兢業業地抓住它。我國第壹個乒乓球世界冠軍容國團所說的\'人生能有幾回搏!\'就是很好的詮釋。 第四,要鍛煉出敏銳的洞察力,善於在復雜的情況下發現機遇。許多學生念書時成績很好,但後來,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卻壹事無成。關鍵在於面對新出現的復雜局面時,能否發現機遇。
機遇難得,然而不可以創造機遇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抓住機遇不是被動的,真正聰明的人會創造機遇。其次,創造機遇要找那種適合自己,到機遇多的崗位和地方去。據介紹,美國人很喜歡換工作崗位,壹生中大概要換四次。中國人恰好相反,慣性大,幹壹件事就想壹輩子呆在這兒。換工作崗位有什麽好處呢?妳不是壹錘定終身,妳可以多次換,找準最適合自己的、機會最大的地方和位置。
再次,要得到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機遇,或者讓那些屬於自己機遇不要失去,很重要的壹點,就是做人要誠實守信。有好多年輕人,為了短期利益和行為做假,考試作弊、說假話,就是不誠信,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害了自己。中國某個地方曾經壹度是商業非常發達的地區,而現有卻不然。原因很簡單,也是缺乏誠信。第四,要善於與人相處和交流。交流對壹個人的成功很重要。英國作家蕭伯納說過,\'兩個人交流思想和兩個人交換蘋果完全不壹樣,交換蘋果,每個人手上只有壹個蘋果,而交流思想,每個人同時有兩個思想\'。
如果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學會與人相處和交流,博采眾家之長,那麽妳就具備了得到機遇的壹個非常好的素質。 最後,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對創造機遇非常重要。壹旦工作出現問題,要很快調整自己,去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壹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妳把快樂告訴壹個朋友,妳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妳把憂愁向壹個朋友傾吐,妳將被分掉壹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壹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壹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壹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壹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壹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註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壹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3.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著功利主義思想、深諳於官場運作的培根!
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壹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壹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壹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壹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麽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壹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壹個道理,壹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壹條捷徑,壹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壹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不得不肯定,從某壹方面來說,這是 讀《培根隨筆》有感。
4.在《培根隨筆集》這本書語言簡潔,短短的壹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最適合我這種不喜歡讀長篇大論而又想得到多點東西的人看了。雖然只是:“論”“說”“談”但是,我讀起來卻覺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為寫的都是人生的哲學。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但是我還是覺得無論是什麽時候都可以讀這本書。因為《培根隨筆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這本書的熏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中,自己沒有錢,沒有權,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點厄運也無妨。因為厄運當中也蘊含著壹份讓人亢奮的幸福啊!培根的話語既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
我挑壹篇來說吧!“談讀書”這篇講的是讀書有三個用處:壹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又說了有些書可以前嘗輒止,有些可以囫圇吞棗,但是少量書則須細細品嘗,慢慢消化。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沈精細,倫理使人莊重,邏輯推理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說的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解開。身體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調養運動。
我覺得這本書就是要細細品嘗,慢慢消化的茶。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後了,才可以嘗到甜頭。雖然這只是壹本隨筆集!但是好比壹本史書、詩、數學、物理、倫理、邏輯推理般讓妳明智、靈透、精細、精細、莊重、善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