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思路〗
《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鏡?,馬致遠出人意料地連用了九個名詞為夕陽下遠行天涯的?斷腸人?勾勒出壹幅淒清,蕭條的背景。
根據這首詩作者運用的特定表現手法以及詩歌本身具有的情感特征,在教學時,應將朗讀體會詩歌所蘊涵的感情,理解詩句的含義作為教學重點,將通過批判課文插圖,進壹步探掘小令的意境美和發揮學生想象,生動形象描繪畫面作為教學難點。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們想象能力,鑒賞能力,逐步形成批判品質和質疑精神。
這首小令文字質樸無華,但能夠?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沈德潛《說詩啐話》),?多讀,熟讀,爛讀?,自然會悟出?淡淡而綿長?詩意。因此,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自主探究。教學時,宜采用層層推進的教學方式,即?組合物象,準確把握意境?,?抓住圖像,挖掘詩歌深意?,?把握意象,描繪生動畫面?的層層推進的方法,最終求得鑒賞詩歌秘訣,開拓學生視野,培養讀寫能力。
〖教學理念〗
1、多渠道引導學生品味寫景語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探究疑難,感悟詩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課文插圖。
3、讀寫結合,以讀帶寫。
〖教學步驟〗
壹、組合物象,準確把握意境
1、反復朗讀,抓關鍵詞,體會感情。本詩文字通俗淺顯,教學時,通過學生自主的朗讀法來尋找物象,組合物象,準確把握意境。古詩詞的教學要註意誦讀,誦讀要體現出訓練層次。壹般來說,讀有多次,壹讀,要讀準字音;二讀準節奏;三讀,要讀出感情。自主性朗讀後,教師相機出擊,設計問題:這首詩體現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壹關鍵詩句可以體現出來?
2、讀景組畫,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讀課文的基礎,利用多媒體播放詩作四幅畫面(老鴉依藤集枝圖,小橋流水炊煙圖,古道西風瘦馬圖,夕陽遊子思鄉圖)的同時,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小令,既而在四幅畫面的視覺沖擊下,配以費翔演唱的《故鄉的雲》的音律,然後請壹生示範背誦,學生當即評價。當堂指導學生背誦。
二、抓住圖象,挖掘詩歌深意
這壹環節巧用課文的插圖,培養學生挑戰權威的勇氣,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質。課文插圖猶如特寫鏡頭,可形象地再現壹個特寫的細節,可簡筆勾勒事物的概貌,可開啟讀者想象的空間。它的作用要和教師的巧妙運用縱使起來,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在研讀《天凈沙?秋思》的時候,筆者發現教材的這副插圖與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協調。袁金華等在《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條件》中說:?必須在教學中善於創造?憤悱?的意境,讓學生躍躍欲試。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始終處於展翅欲飛或躍起向上的積極狀態中,使他們在不斷求知的過程中產生越來越強的求知欲。?因此在此環節中,設計壹個主問題:請同學們細品課文插圖,看壹看是否最好地體現《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學們能給插圖作者提出壹些意見和建議。這壹環節是教學難點,大可采用?合作性學習?方法,學生以討論的形式探究插圖存在的不足,實現?傾聽他人意見,交流各自看法,協作展示問題的解決過程,分享***同成功喜悅?的效果。
三、把握意象,描繪生動畫面
葉聖陶曾說:?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教師如何註意學生的特點,采用配音樂,想畫面等手段,努力擴展學生的想象,維護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就會有意外的收獲。因此,這壹環節采用?風景再造品詩境?的'教學方法。所謂?風景再造?,即學生根據詩人的描述,動用自己已有的經驗積累,啟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壹種方式展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要求學生將這首寫景抒情類的詩作改成壹則優美生動的散文,寫就在班上交流。
附優美的佳作:
壹條荒涼的古道,漆跡斑駁的十裏長亭,叢生的雕零野草,還有在暮色中靜立著的飽經滄桑的古樹。西風過處,偶爾幾片黃葉飛起,片刻之後,壹切又歸於靜默。這時,壹個中年人容顏憔悴,手牽馬韁,走進我們的視野,那匹馬瘦骨嶙峋,偌大的壹個荒原,竟然只有壹人壹馬的足音和踏踩枯葉的輕微聲息。而壹聲聲的鴉啼,落寞異常,啼叫在飄泊異鄉的遊子心上。夕陽西下,人和馬的影子都被拉得長長的,投在地上,越行越遠,漸漸消失在蒼茫的暮色中?
精彩片段
(主問題:請同學們細品課文插圖,看壹看是否最好地體現《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學們能給插圖作者提出壹些意見和建議。)
生1:詩中說是瘦馬,可畫中的馬還比較健壯,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應該把馬畫得瘦骨嶙峋壹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馬。
生2:我覺得人不壹定非要騎在馬上,如果由人牽著馬走,豈不是更能表現出鞍馬勞頓的味道。因為連馬都累得走不動了,畫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師:很有創意。人騎馬還是人牽馬的問題反映了妳的思考很深入。
生3:圖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馬的表情還可以更憂郁壹些。
生4:插圖中的樹也有問題。圖中遠處的樹給郁郁蔥蔥的感覺,近處的樹卻是光禿禿的。這樣的對比太強烈了,不符合詩中的意境。我認為老樹上如果有幾片搖搖欲墜的葉子更能體現蒼涼之感。
生5:枯藤呢?插圖中根本沒有枯藤,如此能畫出枯藤與古樹的纏繞,植物的意象就鮮明了。
生6:遠處的夕陽可以畫得朦朧壹些,還可以畫出半邊已經落下山的樣子,渲染出傍晚的氣氛。
生7:插圖中鳥兒們飛得很輕盈,哪裏是昏鴉啊。我認為鳥可以畫得沈重壹些,笨拙壹些,最好讓大部分鳥棲息在枯枝上,因為?秋思?的畫面應凝重。
生8:風呢?如何體現西風?圖中並沒有表現出來。
生9:可以在茅屋上畫些淡淡的炊煙,炊煙裊裊,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氣息更足,風的動感也表達出來了。
生10:畫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讓發絲微微飄起,西風不就出來了嗎?
師:為何要用?古道西風瘦馬?,而不用?古道清風瘦馬?呢?
生10:西風吹在人身上有點發冷,肯定會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這時心情極度傷感,用這種景物就能很好地襯托出作者此時的心情,清風給人的感覺是壹種舒適的感覺,和作者此時的心情明顯不相吻合。
生11:本是遊子思鄉圖,作者卻花了壹些筆墨去寫溫馨的小橋流水人家,這不是矛盾了嗎?
生12:不矛盾。這叫反襯,以溫馨襯淒涼嘛!
生13:對,遊子觸景傷情,別人家是天倫之樂,自己卻是淪落天涯,羈旅飄泊,這種對比痛徹心懷啊!
生14:也只有這樣對比起來,斷腸人才表達得實在。
師:對插圖還有建議嗎?
生15:除了細節的問題,我覺得插圖最大的問題是整體構思上的毛病。我讀完這首詩,眼前浮現的是壹幅古道蒼蒼,秋風蕭瑟的圖畫,但是這幅圖給我的感覺太擁擠了,甚至是太熱鬧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擠在壹堆的原因。我們可以把?小橋流水人家?安排得遠壹點兒,讓古道的縱深感強壹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獨,畫面的整個格調就改變了。
師:說得真好,通過這樣的修改,我感覺到大家對這首詩的理解相當深刻了!
教學反思
1、教無定法,學無定法。教學詩歌感觸甚多。第壹,準確地整體把握是反復朗誦的必然收獲。?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學自知?,還學生閱讀的自由權;第二,抓詞句,抓想象,美表達,讓學生在品味語言中悟情感,同時自覺提煉美化自己的表達;第三,詩情畫意是古人創作詩歌時特意營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來是古詩欣賞的關鍵。
2、教學中要始終貫穿?以人為本?教學思想。教師要相信自己的學生,真誠面對自己的學生,讓學生自主合作地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大膽敞開心扉探究質疑,品嘗學習過程帶來的樂趣,分享***同的勝利果實。另外,教師借助課文情景,巧用教材資源,創設主動,互動,生動的學習局面,給各類學生提供各自聽說讀寫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探究問題的意識。
教學資源匯編
1、馬致遠其人(說明:必要時可作入教學時的?導入?環節)
馬致遠(約1250~1324間)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年輕時熱衷過功名,但仕途並不得意,後隱居杭州。他工於雜劇,與關漢卿,白仁甫,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呂洞賓三醉嶽陽樓》,《孤雁漢宮秋》等。散曲《中原音韻?小令定格》說此曲為?秋思之祖?。
2、?悲秋?詩句集匯(學生積累背誦)
①白居易《南浦別》;
②杜甫《登高》;
③李煜《相見歡》;
④李清照《壹剪梅》;
⑤李清照《聲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