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關於蘇東坡的作文【5篇】

關於蘇東坡的作文【5篇】

關於蘇東坡的作文5篇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壹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下面我為大家收集整理了“關於蘇東坡的作文”,歡迎閱讀與借鑒!

關於蘇東坡的作文1

暗想,在疏星度河之夜,人未寢,水殿風來,暗香已滿,試問人,夜如何?目光穿透熒熒的窗紙,看檻外月波淡淡,玉繩低轉,屈指算西風,又嘆流年偷換。

透過千年的紅塵,眺望蘇軾遠去的背影,尋找已經走遠的靈魂……

竹杖芒鞋於壹身,吟笑徐行且壹路,他渴望的是披壹襲蓑衣,讓心靈沐浴著自由的春光,任憑那湖海煙雨、任憑那山高水闊都泰然度此平生,蘇軾的靈魂輪廓是瀟灑的,在瀟灑中卻絲毫不少俠氣如虹,在他看來,倒行歸隱山水中才是最為逍遙的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淘沒淘得千古的英雄人物,我無從得知,可我卻知道,這句詞過盡千古風流人物之口。

人生如夢,壹尊還酹江月,蘇東坡的感嘆是無盡的愁,烏臺詩案的痛在他心中留下太深的疤痕,彼時的他多麽希冀自己的人生只是南柯壹夢,可過往的馬蹄聲告訴他,這是事實,悲痛之余,把樽中的美酒灑向江中,祭拜那亙古長空的明月。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吟誦舌尖這句已嚼爛的詞,突然感到壹種不可言表的情愁。對自由的思念跨越了時間空間的界限,化作優美的文字,在高樓徘徊了千年不絕……

蘇軾的靈魂是無跡可尋的,因為他的靈魂是氣體……

只能在這裏祝願蘇軾有壹個好的今生來世……

關於蘇東坡的作文2

很小的時候,我就讀過蘇東坡的詩詞,可對他真正的認識,還來源於今年暑假,壹本林語堂先生撰寫的《蘇東坡傳》,這本書使我對蘇東坡的生平、學識、誌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曾經在我眼中,蘇東坡是以他的詩詞聞名中外,《水調歌頭》、《浣溪沙》等作品名垂千古。他熱愛祖國,走遍河山,就如他所作:“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熱愛生活,樂觀積極,就如他所作:“誰道人生再無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他生性豁達,為人豪放,就如他所作:“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不過,讀完《蘇東坡傳》,我眼中的蘇東坡不只是壹位偉大的文學家,他還是壹位傑出的政治家。

公元1061年,蘇東坡擔任鳳翔判官,開始他的政治生涯,之後擔任過通判、尚書、太守等職務,不管擔任什麽職務,蘇東坡總是堅守壹個原則:“以民為本”。這壹思想和當時的朝廷重臣王安石相悖,不同的理念導致他與王安石成為北宋政壇上的宿敵。王安石的變法具有現代思想,以納百姓的稅並強制借款來增強國力,最後變法以失敗告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安石沒有考慮到民生。蘇東坡雖然因為反對王安石,堅持自己的初衷而被貶黃州等地,兩度流放,壹次入獄,但他沒有後悔過。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句描寫西湖的美句來自蘇東坡,被人們津津樂道。可我沒想到,蘇東坡與西湖有著很深的源淵。《蘇東坡傳》壹書介紹,蘇東坡在杭州做過通判,曾修過西湖,對解決杭州人民的飲水有著巨大的貢獻,杭州人民很感激,把西湖上的壹座堤壩稱為“蘇堤”,把壹道名菜取名“東坡肉”。我曾多次遊過西湖,走過“蘇堤”,被西湖的美景所折服,沒想到裏面還有蘇東坡這麽大的功勞!我想,這應該也是蘇東坡關於“以民為本”理念的壹個體現吧。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讀著蘇東坡的作品,我眼中的蘇東坡變得越來越豐滿,曾經失意卻從不失信心,就如作者林語堂先生所說,他就是壹位值得學習、追憶的人。

關於蘇東坡的作文3

蘇東坡何許人也?不說國人對他的評價,法國《世界報》評選全球範圍內的“千年英雄”,涉及政治、軍事、文化、宗教諸領域,選出二十位,蘇東坡是唯壹入選的中國人。

我眼中的蘇東坡是個有才華的樂觀的人。

蘇東坡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全能文藝家,詩、文 詞、書、畫 都有傑出成就,在文藝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仁宗至和二年,弱冠之年的蘇東坡進京應考,順利地通過了初試。最為關鍵的殿試,當時才二十歲的蘇東坡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幾乎名列榜首——因主考官歐陽修以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鞏寫的,為了避嫌將其改作了第二名。蘇東坡的驚世美文獲得眾人壹致擊節叫好。歐陽修曾當眾對同僚高聲叫道:“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並對自己的兒子說:“記著我的話,三十年後,無人再談論老夫。”

在我讀小學的時候,因為我就讀的蘇坡小學是因蘇東坡而得名,所以老師教給我們很多蘇東坡的詩句。除了課本上的《惠崇春江晚景》、《題西林壁》等,我還讀過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的詩句,更有他留下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等等等等……這些作品流傳千年,照亮了整個中國文學史的夜空!蘇東坡的書法和繪畫也是造詣頗深,他的《枯木怪石圖》曾受到米蒂的稱贊:“子瞻作枯木,枝幹虬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

不僅如此,蘇東坡的樂觀也是令世人驚嘆。

公元壹零八四年到壹零九九年的十年裏,蘇東坡的官宦生涯極不安定,四處奔波。最終被以“諷斥先朝”的罪名,將蘇東坡貶至英州。在蘇東坡還未到達貶所之時,又下調令,貶至更為遙遠的惠州。壹千五百裏的路途,從中原走到嶺南,實在是未蔔之旅。他把家屬交給弟弟子由,只與朝雲和兩個小兒子壹同前往。

惠州的生活十分艱苦,蘇東坡卻吟道:“報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輕打五更鐘”,竟悠然自得,酣然入夢,壹覺睡到大天亮。惠州這地方物產豐饒,民風淳樸,每日來拜訪蘇東坡的朋友絡繹不絕,大家真心相待,其樂融融,甚至蘇東坡在此還學起了釀酒。

他的這種狀態令那些迫害他的小人們大感意外,恐慌不已。他們決定變本加厲,將蘇東坡貶至海南島上的儋州……

儋州是中國本土之外的瓊崖海島,對於六十四歲的蘇東坡來講,是非常難挨的。夏天炎熱潮濕,秋天又多狂風暴雨,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面對無醫無藥的處境,他告訴朋友說:“每念京師無數人喪生於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 隨遇而安的蘇東坡又找到了新的樂趣,他開始采摘草藥,研究起醫學來。

失去人間美好的東西之人,才有福氣!蘇東坡能夠到處快樂滿足,就是因為他有壹種樂觀開朗的心態。無論在黃州還是惠州、儋州,在莊稼已然種上,無金錢財務的煩心,他開始享受每壹個

日子給他的快樂。所以在多年的貶逐生活中他沒有被憂戚悲慘所壓倒,也沒有沈溺在個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他既不像柳宗元那樣在貶地抑郁而死,更不像韓愈在貶逐的重壓下希求寬恕。他在艱難中樂觀的活下來,安土忘遷,把貶地當作第二個故鄉。

才華橫溢的蘇東坡,樂觀開朗的蘇東坡,真是千古奇才!

關於蘇東坡的作文4

身居黃州,獨坐壹小樓之上。紅墻綠瓦間,手持壹酒杯獨酌。心思卻不在酒上,目光炯炯地盯著天邊的明月,沈浸在這熟悉的月光中。又是壹年八月十五,曾幾何時我亦見過這迷人的月色。蘇東坡陷入了沈思。

首先映入腦海的,是數年前的秋季。站在紫禁城神武門前,身著著錦繡的官府。目光越過這莊嚴的大門,望向空中的月亮。美啊!天空分外的晴朗,滿夜的繁星簇擁在這明月旁,中秋節的宮中熱鬧非凡,然而在這夜空中卻又是另壹番的寧靜。這輪明月正如昔日的包公,審視著這座都市,分辨著人間的善惡。楓葉紅了,隨著陣陣秋風飄落。

東坡用嘴抿了壹下杯中的酒,微微笑了起來。時至今日,他仍然懷念那段時光。再次見到這月光又是什麽時候了呢?忽然他身體為之壹顫,表情驟然悲傷起來。

他再次記起這樣的月光卻是在禦史臺的大獄中。他身上綁著枷鎖,徒勞地擡起頭來,從屋頂的天窗鐵欄間的狹小縫隙中向外望去,迎接他的又是壹輪明月。雪花紛飛,月光穿透這夜色中的鵝毛,所透露出的卻早已不是昔日的溫情,而是憐憫與憂傷,將蘇東坡的身影投射在那坑窪不平的地面上。東坡早已見過滿朝壹眾官員所表現出的“憂傷”,卻唯有這月光最為真切。他低下頭沈沈地嘆了口氣,將墻角的塵灰吹起。雪忽地下大了,濃密的烏雲遮住了月亮,本就陰冷的大獄中變得愈發昏暗。蘇東坡想向上天傾訴——向那明月傾訴,向它們訴說自己的冤情與力求報國的赤子之心,可在那瓊樓玉宇間又有誰能聽得到呢?

東坡默默地嘆了口氣,將酒杯沈沈擱在桌子上。這段記憶他本是不願回憶的,烏臺詩案所對他造成的創傷是永遠無法褪去的。

再見這爛漫月色,又是數月後了吧?連蘇東坡自己都沒能相信自己挺過了這烏臺詩案。然而,貶官黃州也意味著他仕途生涯的徹底結束。天色入夜,遠處只有幾戶人家的零星燈火和河邊的點點漁火。走在這荒山野地中,那壹輪明月顯得分外明亮。他不由得停下了腳步,凝凝地望向那壹輪明月,看的發呆,看得發癡。他感覺這輪明月似乎比原來紫禁城頭上的還要美。沒有了那勞神案牘做陪襯,這月光中無疑多了壹絲輕松,多了壹絲解脫,也不再顯得遙不可及。他那原本因丟官而失去光彩的眼睛似乎變得明亮了些。或許自己不能再造福國家,但惠濟小民又何嘗不可?路雖窄,但卻總能通向更寬闊的世界。正如這月光,無論發生什麽,都總會按時投向人間。

東坡從回憶中醒來,臉頰上多了幾條淚痕,他卻露出了那許久不見的笑容,眼中也多了絲釋然。杯中的酒早已被他喝幹,他卻仍端著那空酒杯,註視著明月逐漸消逝於西山之中。

關於蘇東坡的作文5

蘇東坡,這個家喻戶曉的大文豪讓無數後人崇敬和偏愛。就連我這樣不熱衷於文人詩作的也都對他情有獨鐘。

然而不同於常人,壹開始吸引我的並不是蘇東坡的詩作,而是他的人格魅力。蘇東坡壹生坎坷,他因才華出眾而壹生受小人陷害,坐牢於京城,遭貶於黃州,浪跡於天涯,最後還落了個“元黨人碑”,累及子女。觀其壹生,其實並沒有多少太平寧靜的日子。而他卻沒有因此而整日蓬頭垢面、哀哀切切,而是依舊熱愛著生活,樂觀於人生,用豁達的心去面對人生的風雨,看淡得失進退,這種超脫讓我為之傾倒。

方方也有壹篇《喜歡蘇東坡》,文章中有這麽壹句話:中國的文化史倘若將蘇東坡連根帶須拔起,那麽整個中國的文化史都會因此而失重。

於是帶著好奇和虔誠,我開始重新品味蘇東坡的詩作,讀完之後對蘇東坡更生幾分敬意。為他“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風雨任平生”的灑脫折服;為他“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的深情折服;為他“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追求折服……歷史上最具有文化意義的山是廬山,而將廬山寫的最有韻味的是蘇東坡——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最具有文化意義的湖是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最具有文化意義的節是中秋節,將中秋節寫的最有影響的是蘇東坡——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東坡在政治上沒有實現價值,但他在文學上卻留下壹座高峰。他的詩作是文學史上的珠穆朗瑪峰,他的精神是文學史上的萬裏長河。他留給我們的遺產更是寶貴:他壹戲墨,就有了中國文人畫;他壹寫字,就有了驚世的書法流芳千古;他壹好吃,就有了東坡肉、東坡餅各類佳肴;他壹穿戴,就有了東坡帽、東坡屐在民間流傳……如此等等,似乎蘇東坡只要壹動彈,就在歷史上留下壹抹色彩。時光在飛逝,卻帶不走他的詩作和精神,他的詩作和精神激勵著壹代又壹代後人,綿延千古而不衰,歷經百代而不敗……

喜歡蘇東坡,但是同為女子,我卻沒有方方“來生便嫁蘇東坡”的豪情。到是期許在某壹天的夢裏,我坐在湖邊洗衣,壹擡眼便看到壹襲青衫的他,在湖邊的亭中與眾人吟詩飲酒。酒席壹散,我們依舊只是彼此的過客。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