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壹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
《我們的民族小學》是小學三年級上冊的壹篇課文,文章描寫我國西南邊疆地區的壹所民族小學,在學校裏,各民族的小學生身著鮮艷的民族服裝,把學校裝點得絢麗多彩;古老的銅鐘,還有鳳尾竹,更增添了學校的鄉村氣息和民族特色。來自不同民族的學生,穿戴不同,語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國的大家庭裏,在鮮艷的五星紅旗下***同生活,在同壹間教室裏學習。孩子們課上認真讀書,課下盡情玩耍,連小動物也來聆聽讀書和來看熱鬧,可見對孩子們的幸福生活是多麽羨慕。這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體現了學校團結的氛圍,反映了學校的歡樂、祥和氣氛。課文中就詞句的理解,以學習夥伴的口吻,以吐泡泡的形式,作了壹些提示。目的是引導學生讀到這裏對所提示的內容要進行思考。本文對第壹自然段的最後壹句話作了提示:我好像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即好像看到了同學們向小鳥打招呼,向老師問好,向國旗敬禮。課文層次清楚。先寫上學的路上和來到學校時的情景;再寫課上和課下,最後以自豪贊美的感情點題:這就是我們的民族小學;古老的銅鐘,鳳尾竹的影子,使人感到鐘聲悠悠不絕,影子綿綿縈繞,這的確是壹所令人難以忘懷的學校。
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正處於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的`過渡時期這壹實際,我確定以下四個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坪壩、穿戴、打扮、歡唱、招呼、飄揚、蝴蝶、好奇、孔雀舞、遊戲、招引、熱鬧、古老、銅
鐘、粗壯、鳳尾竹、潔白、搖晃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學學生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課文表達的自豪豪和贊美之情,並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
4、抄寫描寫窗外安靜的句子,初步體會這些句子的含義。
說教法、學法:
在語文教學中,要講究訓練的科學性,體現訓練的層次性。我設計以下手段:
1、品味重點詞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主要是讓學生品味安靜、熱鬧這兩個詞,並註意教學方法的變化。組織學生從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這些句子中體會當時的安靜;並進壹步引導學生想象校園裏為什麽這麽安靜?,從而懂得這些表現安靜的句子的含義。在讓學生體會熱鬧中,通過想象大家除了可以在大樹下跳孔雀舞、摔跤、做遊戲外,還有可能作什麽?通過學生大膽而豐富的想象,使下課後的熱鬧與上課時的安靜形成強烈的對比。
2、加強讀的具體指導,我們不贊成純技巧的朗讀指導,但是我們認為建立在文章內容基礎上的朗讀技巧的指導還是必要的。註意讀的層次變化,從自由讀到指名讀,加強讀的評價,再齊讀,再指導。在反復朗讀中,引導感悟,激發情感。
3、加強學法指導。教學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通過圈劃,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通過讀,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表現文章的思想感情;通過比較句子,促進語感。
說教學重難點:
篇二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說課的內容是小學三年級語文第六冊三單元的壹篇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下面我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設計意圖、教學效果預計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壹、教材簡析:
1、教學內容
《美麗的小興安嶺》壹文,中心突出,結構鮮明,語言優美。作者以“春、夏、秋、冬”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描繪了小興安嶺壹年四季的迷人景色,總結出小興安嶺是壹個美麗的大花園,也是壹座巨大的寶庫。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
2、教學重點
本單元訓練重點是“感受風景名勝的美麗,體會作者蘊於字裏行間的喜愛之情,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學習作者的觀察、寫作方法”。這篇課文是這壹重點的典型範文,之前已經有《江南水鄉——周莊》壹課作了鋪墊,在本文中又有許多句子用詞準確、生動形象,可以進行充分的體會。
3、教學目的
①理解課文內容,認識小興安嶺的美麗和富饒,感受到小興安嶺壹年四季特有的美;
②準確理解描寫四季美景的詞句,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準確,學習作者抓住小興安嶺各個季節景色特點觀察的方法;
③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二、教法與學法
教法:在這堂課中,我采用了情感朗讀理解法,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為學生營造壹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形成學生質疑問難,自主合作學習的局面。
學法:學習方法是學習活動規律的理性總結。為了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節課主要引導學生用比較法、發現法與探究法的學習方式來學習,通過學法指導讓學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觀察、思考、學習。
三、教學設計意圖:
(壹)關於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意圖:
1、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
在“春、夏、秋、冬”各部分教學中,我將用配有相應文字的精美圖片展現小興安嶺的美景。這樣,在圖文對照下,吸引學生註意力,直觀呈現教學內容,使學生主動學習,有所感慨;直接展示教學難點,主導學生對重難點詞句形象地理解,體會句子的生動描寫,進而滿懷喜愛之情,有所抒發。
比如:學生欣賞夏天“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的”之後,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鳴,有所感慨,就適時地讓學生談出自己美的感受——這其中就蘊含著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訓。緊接著,順勢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朗讀,使學生在聲情並茂中反復揣摩領會。由此,水到渠成,深刻理解了詞句的準確性。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師生互動的方式也實現了全面革新。
2、突破重點、難點
當教學中的知識要點、關鍵詞句需要理解,而學生“若有所悟”又“啟而不發”時,我將采用信息技術多媒體輔助教學,與語文學科整合,幫助學生理解,達到突破重點、難點的目的。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可通過多媒體展示,圖文對照形象地理解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小鹿在小溪邊欣賞自己的倒影”夏天“森林浸於晨霧、像利箭般的金光”;秋天“松柏更蒼翠、落葉飛舞”;冬天“雪花飛舞、西北風呼呼”所描繪的種種景象和詞句中準確用詞的生動含義。
3、情感熏陶,審美鑒賞
信息技術多媒體的應用突破了時間、空間、事物變化發展以及人類感官局限,創設了情境。真實的景象,引人入勝的畫面,使學生置身於小興安嶺的美麗情境中,大大充實、拓展了教育信息的表現力。
我將壹次又壹次借用如畫的美景吸引學生,引導幫助學生通過觀察、想象,感受小興安嶺壹年四季的美妙景象,體會用詞準確。並機動地安排了拓展欣賞環節,充分展現小興安嶺是個美麗的大花園。
壹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是情感熏陶、審美鑒賞的教材。文中的情感、意境有時是難以完全言傳的。美不是抽象的,美育是感性的,它總伴隨著生動的形象出現。如果學生能看到小興安嶺的真實畫面,他們會驚訝,會陶醉,為親自體會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悅,而有所感慨,而有所抒發。這種審美感知力正是審美的核心。
(二)關於教學內容及環節設計意圖:
1、激趣導入
我將在壹課時教學生字和文章的開頭部分,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第二課時教學的壹開始,展示精美圖片(播放視頻,師配樂朗誦)來聯系壹課時,聲情並茂導入新課,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
2、精讀文本,體會四季美
(1)精讀壹段,授予學法
開課後,展開二課時的訓練點:先按照“學習方法”指導學習其中壹個季節,即先讓學生邊讀邊想,這個季節美,它的美都體現在什麽地方?勾畫出來,然後找出妳認為用詞準確,生動的句子,談體會,再感情朗讀,最後下結本段學習方法(讀——想美在哪些地方、畫——描寫的景物、找——寫得生動準確的詞語、句子、析——好在哪裏、讀——感情朗讀),這樣教學的主要意圖在於讓學生掌握壹種學習方法——“怎樣讀懂壹段寫景的文章”,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句子的生動描寫。
(2)自主選擇、自主學習
再讓學生運用“學習方法”去自學描寫其他幾個季節的段落,培養自學能力,體現壹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自讀自悟、自感自言,同時也是在檢驗學生掌握技能的教學效果。
通過本課的學法訓練,並應用於自學實踐,使學學法到用學法有機地聯系,並使教學步驟更顯層次,使學生學有所得,體現了壹種能力的訓練培養。
3、總結全文、領悟升華
在教學最後,我將利用末尾自然段總結,簡明扼要地給本課教學畫上完美的句號。(課件再次出示小興安嶺四季美景)
4、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若有剩余時間,“學生導遊”將給學生進壹步留下深刻難忘的回憶。
(三)關於板書設計意圖:
(a)體現文章結構和寫作順序。
(b)體現各部分重點。
(c)強調本文以“樹”為主線來展示小興安嶺絢麗多彩的畫面。
四、教學效果預計:
我想,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通過圖文結合的生動畫面,我相信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能夠積極參與教學,在“認知、情感、技能”這幾方面,既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又掌握了學習方法,多種能力得到訓練培養,切實體會到了字裏行間的準確描寫,達到動之以情、理解認識、想象激情、情不自禁、真情流露,在朗讀中抒情的完美效果!
篇三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7課《奇怪的大石頭》,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壹、說設計理念。
二、說對教材的解讀。
三、說教學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壹、設計理念:
在新課標指導下,我本著以人為本、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的真實基礎為教學起點,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為目標,力求為學生創設愉悅、輕松、自主、開放的學習空間和語文實踐環境,引導學生立足文本語言,凸現語文本體,在濃濃的語文味中弘揚人文,積澱精神;努力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教學理想。
下面,我就以人為本、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先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讀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玩耍時,對家鄉的壹塊巨石產生了疑問,在老師和父親都未能解答的情況下,通過自己多年的研究終於弄明白了巨石的由來。
本文脈絡清晰,圍繞奇怪的巨石,作者將捉迷藏、向老師和父親請教、在英國求學、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時空發生的事件整合在壹起,充分體現了李四光勤於思考、執著求索的可貴品質。
遵循刪繁就簡抓本位的原則,依據教材和低年級語文教學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會認8個生字,會寫12個字。正確讀寫奇怪、嚴嚴實實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自讀自悟、小組合作、教師指導下讀懂課文。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並學習李四光勤於思考、善於動腦、執著求索的可貴品質。
據新課標要求和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讀懂課文,引導學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來的過程,領會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的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本文是通過對話來展示人物內心活動的,抓住對話來體會李四光的思考是層層深入的,李四光的問題是很有邏輯性的,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教學方法
1、教法: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方法的設計十分重要,據新課標基本理念,針對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本課我遵循以學定教、以人為本、以讀帶講的基本思路,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和讀中感悟式的教學方式,采用情感朗讀理解法和直觀教學的方法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中。
2、說法:根據教材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中註重向學生滲透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學法指導,整體把握、品詞析句、朗讀感悟等方法,悟出效,激活思,調動學生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
本著教重啟發,學重思維感知的教學原則,為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優化教學過程。下面我以第壹課時為例來談教學環節的設計:
(壹)直接揭題,質疑導入
板書課題,齊讀,讀了課題,妳有什麽問題?針對學生的質疑,總結有價值的問題:大石頭怪在哪裏?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決自己的疑問的?
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傾聽過程中發現他們困惑的焦點,幫助教師把握學情,然後以學生的自主提問組織教學程序,以學定教,圍繞這樣兩個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式學習,增強學生課堂的主體性、自主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豐厚初讀,能為深入學習打下基礎。所以,在初讀環節上,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接觸文本,在與文本充分接觸中自主識字,走進文本,做到不讀熟,不開講。隕等字音難點註意引導學生在語境中整體認讀。新課標中第二學段目標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對於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這是存在壹定難度的,也是需要我們在平時紮紮實實訓練的。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這篇課文講了什麽?學生的回答可能會比較繁瑣和片面,此時我將逐步引導學生概括:主要人物是誰、做了什麽事、結果怎樣?這樣,學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時也提高了整體把握文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