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我的家鄉抒情散文精選優秀範文

我的家鄉抒情散文精選優秀範文

家,多麽親切溫馨的字眼!小時候,有父母常伴左右,很難有想家的經歷。而如今我已經長大,為了心中的夢遠離家鄉,告別了鄉村故土,別離了曾經給過我們無數溫馨與歡樂的家,下面我為大家收集整理了“我的家鄉抒情散文”,歡迎閱讀與借鑒!

我的家鄉抒情散文1

又見家鄉炊煙,那縷“沈甸甸”的炊煙。

站在村口,清風夾雜著青藍色的炊煙,聞不出其中的花香或草味,只是輕輕撩動額前的頭發。這如約而至的氣息,樸素而談雅,久違的沐浴,驅除了我身上的風塵,壹股棉花糖般的甘甜由然而生。

藍藍的天似壹面幕布,別著幾朵雪的雲彩,涼風掠起,激起樹葉的竊竊笑語。多麽喜歡的家鄉那縷炊煙,托起歲月的痕跡。

又見家鄉的炊煙,是奶奶在燒水的那縷炊煙,是大伯娘在做點心的那縷炊煙,是媽媽在煮飯的那縷炊煙。遠遠望去,看見田埂上荷鋤歸來的大伯朝著熟悉的那縷炊煙走去,疲憊的腳步顯得格外輕快。而那些貪玩的孩子們卻仍沒有回家的意思,似乎在等待那壹聲長、壹聲短的響徹整個村莊的呼喚。

這幅溫馨的畫卷,足以同陶淵明的“桃花源”相媲美。可如今炊煙在我那所城市已經滅絕了。

清晨,東升的旭日,方丈的光芒,波光粼粼的河面,像壹條金色蜿蜒的龍橫臥在大地上;黃昏,西沈的落日,在河流的源頭掛上壹抹紅暈,唱晚的漁舟蕩在河上,滿載快樂和幸福,似壹幅完美的繪畫藝術品;深夜,深藍的天空,綴滿星辰,無限遐想隨流水奔向東方,仿佛是壹條掛滿寶石的玉帶。壹切都壹如既往,只是那縷炊煙如風般悄然而去。或許吧,人們認為炊煙帶來的更多的是危害。

—最容易被人遺忘的是炊煙,最不該被人遺忘的還是炊煙。

炊煙是寧靜而淡泊,它總能準時地在大山裏顫悠悠地升走;它總能安詳地從村莊的每個草茅屋裏飄過;它總能隨著風的足跡,悄悄掠過前方那片松樹林。自然的影子,在那縷炊煙下也顯得漫不經心,也了無痕跡,但這綠意般的幸福卻從山腳延伸到山頂,流光溢彩,沁人心脾。

炊煙,只有炊煙,壹生以這種姿態生長,因為它深深地懂得糧食來之不易,它走了,它什麽也沒帶走。當壹陣清脆的鳥鳴聲穿破黎明的晨霧,當壹縷朝陽射破萬丈濃雲,它緩緩升起。奶奶曾說過:“這炊煙啊,才是人真正成長的速度。”默默地望著炊煙飛起來,上升,上升……直達過去的天空,那便是童年的高度。

可如今,花朵雕零,小草枯敗,大地變得頹廢,山壁變得只剩下光禿禿的巖石……壹切的壹切都變得頹廢,淒涼,就連那縷炊煙也壹去不復返。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照大地,勾起我回憶,響起陣陣炊煙,妳要去哪裏?……”

我的家鄉抒情散文2

小橋,流水,人家。喜歡這幾個字,更喜歡由這幾個字組合起來所表達的意境。

古樸的石橋或者木橋,橋下是靜靜流淌的河水,不遠處村莊的房屋在參天大樹的掩映下或隱或現。良田,禾苗,草木,開闊的視野,‘阡陌交通,雞犬相 聞。’遠離繁華遠離喧囂的樸素自然之美如詩如畫地縱橫伸展......

這景致,是壹幅濃淡相宜的水墨山水,是壹首低吟淺唱的小夜曲,是壹首宋代理學家邵康節 的《山村詠懷》:壹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是宋朝詩人辛棄疾的田園詩《清平樂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是唐朝詩人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更是唐代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河岸兩旁的樹木,曾經繁茂的樹葉早已化作腳下層層堆積簌簌作響的落葉,在冬日暖暖的陽光照耀下散發出淡淡的幹草香,隨清風的吹拂時斷時續,高大挺拔的樹幹靜默矗立,枝條或沈穩或飄逸或曲折伸向天空。枝條的頂端坐落著鳥兒精心建立的巢穴。偶爾有小鳥飛速的掠過枝椏,淡藍的天幕上朵朵潔凈的雲朵舞動漂浮舒卷自如,清冽的小河淌水,不似春日般暴漲,經過冬霜的洗禮,更加清澈通透,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所述“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真是我見猶憐。流動的山泉將水草梳理成絲成線,輕盈柔軟,隨水波的紋理忽左忽右悄然舞動,恰如美女的三千青絲,絲絲柔順參差披拂卻紋絲不亂。迷離而又生香,讓人意猶未盡欲罷不能。

不遠處的'村莊散落著百戶民居。房屋依山而建。山巒相連,蒼松翠柏勁墨成林,呼嘯的山風帶著松濤陣陣撲面而來,涼意沁懷,清新無比,空氣如同過濾般纖塵不染,疲憊勞累的身心頓時得以放松,在這寬闊的天地之間,所有的壹切慢慢的得以釋懷,心情慢慢地得樂觀豁達,重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以壹顆淡然的心從容地面對生活。從容,才能舉之若定;從容,才能寵辱不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起落沈浮不重要,重要的是以壹顆怎樣的心去面對明天。因為,生活就像山澗水,無論怎樣蜿蜒曲折,都會快樂自在奔流不息永向前。

小橋,流水,人家,是家鄉的景家鄉的情。 是壹首詩壹幅畫壹首歌壹闕詞,蘊含著真知卓見深刻雋永;更是遠方千萬遊子的思鄉情結,那裏有魂牽夢繞的故土家園,有慈祥和藹的父老鄉親,無論飛的再高再遠,無論身處海角天涯,這裏,是永遠的窗前明月光,是永遠不變的牽掛

我的家鄉抒情散文3

有壹句俗話:“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狗窩。”話雖糙,但理不糙,這是天涯遊子壹句實實在在的心裏話。壹曲《常回家看看》之所以能唱響大江南北,唱響華人世界。就是因為它激起了家情、鄉情的***鳴。

眼看春節又近,“回家過年嗎?”成了人們最常用的壹句問話。回家,始終是中國人心中抹不掉的情結。幾個通宵排隊守候,為的就是壹張回家的車票。

家,壹個溫馨又能給予寄托和依靠的名詞。中國人把“詩書傳家”當作家庭興旺的座右銘,從而也使得延綿不絕的千年華夏文明,能通過家的渠道傳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古人對家這個概念理解的升華。家是社會的細胞,“沒有家哪有國,沒有國哪有家”,這是家和國的辯證統壹。“我們的大中華,好大的壹個家”,表達了華夏後裔對富有民族情感的大家的深深眷戀。“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裏地山河”,其實古人早就把家和國看成了不可分割的統壹體。家有割不斷的血脈,家有忘不掉的情懷。家有彎彎的小船,和小船旁童年的阿嬌。

家是男人休閑的牧場,在這裏,可以盡情釋放所有的疲憊和煩惱。家是女人避風的港灣,在這裏,能夠撫平所有的委屈和憂傷。家是孩子溫馨的鳥巢,總有壹天他們會從這裏起航。家是老人耕耘的田園,播撒下希望的種子,收獲屬於他們自己的壹片陰涼。

闖蕩江湖的外鄉人總喜歡說:我的老家……老家是家的概念的擴大,指的就是家鄉。無論妳出於何種原因離鄉背井,無論家鄉曾經給妳帶來過多大的傷害。在離開家鄉的歲月裏,始終回避不了壹個現實,那就是對家的永恒的思念。水是故鄉清,月是故鄉明。故鄉的土,故鄉的月,都連著家。這裏有人生最美好的回憶,有抹不掉的家的'情結。“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歷經離亂之後,最讓人牽掛的就是家。“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統統體現了割不斷的鄉情家情。

“誰不說俺家鄉好”唱出了沂蒙老區人民對家鄉的贊美,“山那邊呀好地方”唱出了邊陲百姓對家鄉的頌歌。齊魯兒女都會以身居孔子家鄉而驕傲;“風蕭蕭兮易水寒”,燕趙豪客有著荊軻的豪放;“長太息以掩涕兮”,荊楚誌士傳承了屈原的悲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說的雖是揚州,但江淮黎庶也常以此描述家鄉風情。“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講的雖是蘇州,但吳越兒女也以此表達思鄉情懷。“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這是華夏兒女在民族危亡時刻喊出的最強鄉音。家不僅給人溫暖,也給人力量。

家是永遠無法磨滅的心靈印記,家也是永恒的心靈寄托。值此年終歲末,回家過年,可能就是漂泊異鄉的遊子最大的心願。顛沛流離久了,會感到身心具疲。那就回家吧,倦鳥終須歸林。即使沒有掙到錢,但只要安安全全地回到家裏,就是對妻兒老小的最大安慰。如果春風得意,那正是衣錦還鄉的好時候。這叫做榮歸故裏,妳的榮耀不僅是父母的榮譽,也是家鄉的榮耀。

讓故鄉的風拂去妳滿身的塵土,讓故鄉的水蕩滌妳疲憊的心靈。家將給予妳壹副好的心情,讓妳來年有更充沛的精力,馳騁事業的疆場。回家的票買到了嗎?天寒地凍,請註意保暖,註意安全。祝妳壹路平安!

我的家鄉抒情散文4

季節的變換,如同人類生命的輪回,亙古不變。隨著四季的流動、變換,家鄉的每壹個季節都會如期而至。家鄉有分明的四季。

打開深秋的大門,走出去,自己便覺得有股寒氣猛然襲來,刺疼著臉的風兒在吹著,枯黃的葉子在隨風飄落著,隨後也便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幹了,早晨也會有明顯的霜降落了,氣溫大幅度地降下去了,觀望四周——已是深秋了,冬天的腳步近了。

“下雪嘍!”這肯定是冬天到了。此時,在刺骨的寒風中,大地萬物悄然無聲,壹切都不再是那樣的充滿生機,似乎都困了,閉上了眼,相必是在小憩。不知這雪是什麽時候下起的,樹白了,地白了,壹切都白了。放眼望去,那邊的山好像披上了銀裝,閃閃發亮。再看看這流水也真是耐不住雪的侵襲,表面結了壹層薄冰,潔白無暇。

“哦,真美啊!”猜猜,是什麽呢?也許妳已知道了——雪娃娃。孩子們在歡快地捏著雪娃娃,還給雪娃娃戴上了冬帽,穿上了冬衣,這下又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壹道亮麗的風景線。

雪是潔白無暇的,是可愛的,是多姿的。雪給孩子們帶來了無窮的歡笑,也給冬日增添了壹絲溫暖。我愛冬日的雪,愛它的純潔,愛它的無私,它把最美的景色送給了大地。

冬天,家鄉常見的是雪,可也有生晴的時候,這生晴時,又要說這太陽太小氣了。早晨總是遲遲升起來,剛想走出去感受壹下這冬日陽光的溫暖,可它又像壹個頑皮的孩子,在天上跟妳了捉迷藏的遊戲:壹會兒跳了出來,壹會兒又鉆了進去。也許,冬天的陽光就是這樣的愛逗。

家鄉的深冬是極冷的,有些年景,冰雪總是不化的,而此時,孩子們便有了更多溜冰的機會了。當然,再怎麽冷,也有它溫暖的時候,那時,太陽照著房子,房子笑了,照著大地,大地好像又在說:“冬天的腳步漸漸走遠,春天還會遠嗎?”是的,四季在流動,冬天的到來,只是為春天做著過渡。春夏秋冬都是如此,只是每個季節有它自己獨特的美,而我更喜歡家鄉的冬,有雪,也有陽光,相互陪伴。

從小生長在家鄉的我,早已習慣了這季節的變換,而對於冬,我有壹種特殊的體會,所以,我更愛冬。

四季在流動,冬天來了,又走了,也許明年它會更美。我愛冬天,我更希望更多地留住冬日美麗的瞬間。

我的家鄉抒情散文5

家鄉,是我出生的地方,那裏的父老鄉親是我最親的人,在我心裏家鄉就是壹個溫暖大家庭,是我心靈的依托。

每當想起那些幫助接濟我們兄弟姐妹的鄉親們就心潮起伏,時至今日無以回報我寢食不安。

我十六歲那年冬天特別冷。我們數著日子等在外地做臨時工的爸爸回來過團圓年。還有43天就過春節媽媽去世了。小弟才八歲,兄弟姊妹五個如同壹窩小燕兒饑壹頓飽壹頓等爸爸回家,沒有了媽媽的疼愛爸爸又不在身邊的艱難困苦的日子裏得到了父老鄉親們的熱情幫助,有送米面的,有送菜的油鹽醬都是鄉親給的。

已經是年三十的早晨了爸爸還沒有回到家裏,這壹年裏出去做工的爸爸壹直沒有音信心裏越發焦慮,我心裏不住的祈求上天讓父親平安回家。過年時我們的身邊沒有了媽媽就更需要爸爸,爸爸回來就會帶回很多年貨。

我在焦慮不安的等著爸爸,站在大門口向存款張望仍不見爸爸的身影。爸爸不回來這年可咋過呀。我心裏焦急失望傷心難過那種心境滿意名狀。這時來了很多村裏的鄉親,她們送來幾斤肉,壹瓶豆油,東院的三嬸端來白面,西屋的三大娘撈來幾顆酸菜,後院的張奶奶送來了給弟弟做的新鞋,五姑姑給小妹做的花衣裳,我和哥哥感動的都不知道怎麽道謝好了。看著壹屋子的人我在心裏說:我不會忘記妳們的恩情,無論將來走多遠也要回來看妳們。從此時起家和家鄉在我心裏交融。

我和哥準備年夜飯了,炒菜包餃子。

哥說;‘要是爸爸回來該多好,嘗嘗我做的這百家餐。’‘爸爸壹定會回來過年的’。我嘴上說可心裏空落落的。暗自猜測爸爸為什麽沒有象往年那樣在小年時回來。

在焦慮的期盼中天漸漸黑了,經常和弟弟壹起玩的二林從家裏拿來壹掛壹百響的小洋鞭,弟弟把壹串鞭拆散了壹個壹個地放,那每壹聲響都是對爸爸的呼喚。

午夜時分四周的鞭炮響成壹片了我們站在矮墻頭上。‘要是爸爸回來就能買好多的鞭炮。’弟弟說。‘他們放,我們看,壹樣過年’我安慰弟弟。

‘姐,快看,那些燈籠真好看’我擡頭看見路口有幾個紅燈籠向我家移動。到跟前才知道是二林和幾個平時和弟弟玩的孩子,每人拿來壹串鞭遞給弟弟說是他們的爸媽讓送來的。弟弟接過抱在懷裏高興的喊道;‘姐,妳看我有好多鞭了'。燈籠圍成壹個大圈,弟弟放鞭小夥伴們看,每壹串鞭響都伴隨著孩子們的歡笑聲。

忽然弟弟放鞭的手停下了;‘爸爸’弟弟扔下鞭撲了過去。我回頭看爸爸不知道啥時候站在那看弟弟放鞭。

我滿懷驚喜的說:‘爸,妳咋才回來?’爸爸拉著四大爺的手對我說;‘要不是妳四大爺我現在還不能到家,我從哈爾濱回來時天已經黑了著急回家走近道掉進了村邊的大溝裏,是妳四大爺和鄉親們把我拉出來的'‘,真得該好好謝謝妳,四大爺,要不是妳我爸在溝裏呆壹夜後果不感想’四大爺說;‘我去親戚家回來聽見妳爸在溝裏的喊聲。別客氣啦,快和妳爸回屋吃餃子過年吧’。

如今,我們都長大了象幾個矯健的飛燕築建了自己的家園。雖然離家鄉有近有遠,可是每個春節都不約而同往家趕,懷著對老爸的牽掛,懷著對相親們的感恩,家裏有老爸的期盼,有鄉親們的張張親切的笑臉。家鄉,是我生長的根,永遠是我心靈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