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的來源
復活節是為了紀念耶穌被釘上十字架,3天後死而復活的基督教節日。它是基督教與古代所謂異教風俗的結合物。據說復活節Easter壹詞源於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神話中黎明女神的名字Eostre。
它的願意是指冬日逝去後,春天(spring)的太陽從東方(east)升起,把新生命帶回。由於該詞喻意新生,於是被基督教教徒借用過來表示生命、光明、歡樂的恩賜者耶穌再次回到人間。
節日意義
復活主日,如以上所述,原無專用彌撤、因為前夕守夜禮通常延伸到主日清晨。禮參加此主日日間的彌撤。這可視為對耶穌復活的延續慶祝。為考慮來參與彌撒的教友中,有不少未曾參加復活前夕的禮儀。
因此,講道時要提及前夕守夜禮的重要性,尤其對置於祭臺旁的復活蠟燭加以解釋,使教友了解逾越奧跡的各個幅度,以及其統壹性。彌撒經文所表達的是教會對耶穌之復活所洋溢出的驚嘆與喜悅之情。
進堂詠首先宣報耶穌復活的喜訊:「主真的復活了,阿裏路亞」今天主祭誦念的集禱經、獻禮經、領聖體後經、頌謝詞等均強調逾越奧跡與我們生活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