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級下冊物理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讓學生知道什麽叫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對物體運動的作用,找到決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認識摩擦的利弊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教學重點在於應用摩擦知識解釋實際現象,學會根據不同條件選擇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這些應用都基於對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我在教學設計的時候緊緊圍繞著教學的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從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引入新課,讓學生參與小實驗,親身體會身邊的摩擦力現象,拉近摩擦力與學生的距離,提高學生的興趣。在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中,我緊緊圍繞實驗的目的,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假設、驗證、分析、得出結論,並且重點強調了控制變量法的科學研究方法。學生參與實驗積極性高,充分體現了學生作為探究的主體的教學目標,也讓他們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了在科學研究中的壹些基本方法,有利於學生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在講述摩擦力時,為了不使問題復雜化,教材中沒有提出靜摩擦的問題,而是統稱為摩擦。教材對滾動摩擦也沒有單獨講述,而是作為減小摩擦的方法來介紹的。但在摩擦現象中涉及靜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學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因此我在教學中適當補充有關靜摩擦的知識,使學生對靜摩擦的知識有壹定的了解。
總的來說,本節課的教學基本體現了教學設計的目的,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以下的不足之處需要改進:
1、在實驗探究過程教學中師生問答仍局限於老師與部分學生,還有相當多的學生還是在被動地接受他人的實驗探究思想,他們有的是來不及思考,有的是懶於思考。
2、學生個體差異表現明顯,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習能力弱的學生的關註雖然比以前有改善,但問題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這類學生無論在客觀上還是在主觀上邊緣化傾向較為嚴重,較少主動參與實驗探究。
3、探究過程中教學時間與學生活動時間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所以我以後要註意布置好學生的課前預習,在課堂上要註意方法的指導。
4、探究實驗中當學生的猜想和想法和教學設計有壹定沖突和矛盾時,不要輕易去否定學生或迅速給出我們預設的想法,而應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去驗證自己猜想的真偽。
5、“科學從生活中來”。 在準備探究活動材料時,要盡量從生活中尋找材料,進行加工處理,可以讓學生能發現科學活動的許多材料都能從生活中獲得,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充滿科學,科學素材隨處可見,激發了學生對科學學習的濃厚興趣。
6、教學中要敢於跳出教材,鼓勵學生跳出教材的條條框框的.限制,大膽假設,擺脫教材束縛,大膽地先假設,經歷科學嚴謹的研究過程,自己去解決問題,從而增強了教材的說服力,提高了教學結果的可信度。
2.八年級下冊物理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考慮到科學探究的難度和學生的實際基礎上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假設猜想、設計實驗師生***同探究。先由教師演示然後再由學生小組進行探究最後形成結論。然而通過教學過程發現學生的設計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計,只要引導得法,通過小組討論和合作完全能夠完成實驗和探究過程。3.八年級下冊物理教學反思
課程標準中對摩擦力的表述是“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摩擦力”。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和彈簧測力計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能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壹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創設情景,引入課題,通過摩擦在生活中應用的事例引起學生的註意。
利用學生親身的探究感受到摩擦力,體會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點,認識到什麽是摩擦力?對於什麽是摩擦力有了壹定的認識體現 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課標要求,課堂中沒有特意分出三種摩擦力,可以放到後面摩擦力的應用時介紹。
本節課的重點在於對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在探究的猜想、設計實驗環節註意對學生的引導,在猜想時,列舉出生活中的實例,在設計實驗中,提出在實驗中關健的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都體現了教師在探究中的引導作用。在實驗方案的設計和反思教學中,充分讓學生討論,並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探究教學思路。此過程中時間因班級基礎不同有所不同,教師應活掌握。
摩擦力的應用中采用了先學後教的方法,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對生活中摩擦力的見解,培養學生的自學和分析歸納能力。
4.八年級下冊物理教學反思
在這個過程中,我只是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在減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網下載了有關磁懸浮列車的資料和圖片,並簡單介紹了磁懸浮列車減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從上面的討論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並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繼續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麽樣呢?並讓學生在課後將討論的內容以“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為題寫壹篇小論文。
5.八年級下冊物理教學反思
本節課分為兩個課時,第壹課時講解摩擦力概念;第二課時講解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第壹次采用先將靜摩擦力再講解滑動摩擦力,發現做壹次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嘗試比較難,時間不夠,因為上課評講了8分鐘左右的重力作業,造成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沒有講解。采用這樣講解源於備課活動中有老師提出的觀點:以推動桌子舉例,從推不動到推動,這樣比較接近生活中的活動特點,同時學生解決靜摩擦力的問題和滑動摩擦力混淆問題。缺點是沒有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滑動摩擦力以及影響因素,除非靜摩擦力講解時盡量略講。傳統講解方法先講解摩擦力的概念(包括滑動摩擦力),然後在講解摩擦力的應用,可以突出滑動摩擦力的重點和難點。
不管是哪壹種教學,我在課堂引入了采用了筷子提米,實驗效果很好,學生也比較感興趣。我想下次我講解摩擦力概念時也可能應用第壹種方法,逐壹講解摩擦力,但為了完成重點知識,我覺得先講解滑動摩擦力,我想引入時就不再用筷子提米的實驗了,我想找壹根較長的木棒(玻璃棒效果),讓壹個男生和女生拔河,男生那邊塗上油之類的,減小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