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通用5篇)
當品讀完壹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現在妳是否對讀後感壹籌莫展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1
很早以前就聽說這本書了,花了兩個多月時間終於把它看完了。剛開始看時還沒有什麽寫感想的習慣,後來越讀越有感觸,於是也忍不住寫上幾句自己的想法。
整個明朝從殘忍的朱元璋開始,讓我對這個大明公司的創始人恨得牙癢癢,同時也明白了要開創這麽大的壹個公司不光得有才能,還必須得心狠手辣。後面朱棣的奮鬥史和朱元璋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後面幾個皇帝不是短命就是昏庸無能,但卻湧現出了很多不世之材。按照作者的意思,排第壹的應該是王守仁,心學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無論人品還是能力都沒問題,可以稱為聖人。第二位於謙,在朱祁鎮被俘,大明王朝存亡之際,挺身而出,著名的北京保衛戰保住了大明王朝,而且於謙本人清正廉潔,最後被誣陷而死之後抄家,竟沒有多余的家財。就人品和政績而言於謙確實讓人敬佩。
第三位是張居正,就政績而言他可以稱得上明朝第壹人,在他當首輔的十余年裏,大明王朝欣欣向榮,國力復蘇,百姓安居樂業。可他私生活卻比較亂,再加上他恃才傲物,存在壹定程度上的爭議。所以排在王守仁和於謙之後也合情合理。當然明朝還有很多牛逼的人物,而無論如何,強盛的大明王朝也沒逃脫滅亡的命運。正如作者所說壹切千秋霸業、萬古流芳都是糞土。最後讀到徐霞客,讓我覺得人在這世上各有各的活法,做自己覺得有價值的事情,也不枉來這世上走壹遭。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2以前不喜歡看歷史書,感覺很枯燥無味,喜歡看古裝歷史電視劇,不過這本書看起來很有興趣,提高對看歷史書的興趣,這也是我看完的第壹本歷史書,上學時很想了解歷史,就買了幾本很厚的歷史書,《中國通史》《資治通鑒》,看了壹點,感覺很無聊無味,沒有耐心看下去,現在還家裏旮旯裏放著,估計該落了壹層厚厚的灰塵,對歷史了解的很少,壹些知識還是從電視劇中了解的,初三時,歷史只能考30分左右,完全不會,早讀也不看不背,後來換了壹位新歷史老師,壹次考試還是考的很差,被老師叫到講臺,用戒尺狠狠揍了壹頓,說考這麽差怎麽上高中,由於自尊心,從那之後,開始好好學,背,做,看,下次考試時,竟然快接近滿分了,又被老師叫到講臺,還獎勵了本子等等,高壹時,還是挺喜歡做歷史題目,但考不了高分,就選擇了理科,後來就不在怎麽看歷史了,歷史也是短科,畢業以後有接觸了歷史,感覺跟以前看書不壹樣,帶著興趣來看,很輕松看,不在應對考試,沒事多看看書,了解很多些,更豐富生活,積極向上好好學習,學無止境!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3《明朝那些事兒》是由當年明月(網名)寫的,由中國友誼公司出版。這套書***有七本,主要講了明朝從朱元璋開始直至滅亡的故事。詳細寫了各個時代官僚為了權利的鬥爭與陰謀,讓人身臨其境,回味無窮。我只要壹拿起它就不想再放下,讀了還想再讀,經過長時間的閱讀,我已經對明朝歷史了解得壹清二楚。
我剛接觸這本書時,我就被作者的幽默的語言和極好的文采給吸引住了,這本書既沒有像以前看過的歷史書那樣古板,卻有那麽多的歷史知識,我想:寫出如此好的文章的人,壹定是個大作家,要不然怎能寫出這麽好的文章呢?我最喜歡這套書的第三本,這本書裏我最喜歡和最佩服的人物是王守仁。王守仁的父親王華是當科狀元,望子成龍,自然而然王華希望王守仁也像他壹樣參加科舉考試,然後拿個功名當個官,過著安閑日子。
而王守仁卻不這麽想,他想學習兵法,為國效力。可他爸爸不準,必須要他考科舉,要不不準他亂來。最後王守仁考上了舉人,當了壹個小官,可遭人陷害,被發配到貴州龍場當驛丞,他在那裏經受了許多苦難,最後修成了正果,創造了哲門派——心學。這使得王守仁被人稱為四大家: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還與孔子、孟子齊名。這壹點更讓我無比佩服。因為王守仁在貴州龍場的艱苦經歷打動了我。當時貴州屬於是荒山野嶺,把官員發配到哪裏純粹是受罪,但王守仁他不放棄,在那片荒山裏開拓出了新天地。
我的感受是:若是壹般官員被發配到了那裏,第壹反應是到處找人送錢,拉關系,但願別去那個鬼地方,而王守仁他不畏辛苦,在那裏辛勤工作,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於是我便定下目標,向王守仁學習,學習他堅持不懈,成為壹個像他壹樣的人!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4《明朝那些事兒》暢銷好幾年了,再次品讀,仍然被精彩的歷史和細膩的描寫深深吸引。此書與其他歷史書籍相比較而言,最大的特點文風幽默詼諧,用前衛時尚的現代語言敘述明朝那段精彩的歷史,但又絕非“戲說”,作者以尊重歷史的原則多角度展現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本來面目,讀完七卷後令人回味無窮、感慨萬千,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精彩紛呈的朝代中去了!
這本書以壹種全新的視角描寫了明朝十七帝,對每壹位皇帝都從人格、品行、才能、功過等方面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比如說:開國皇帝朱元璋,“大明天下的締造者,生於亂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借自己的勇氣,決心,堅強的意誌,無畏的心靈,驚人的軍事天賦建立了龐大帝國,真是壹世豪傑”;永樂帝朱棣,“生於戰火,死於征途,他不是壹個好人,確是壹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呼盛矣”;弘治帝朱佑樘,“壹個好人,壹個好皇帝,遭了無數的罪,受了無數惡毒的傷害,但他用壹顆仁厚之心,承擔了皇帝全部的責任,創造了明朝的又壹盛世。”
而對壹些昏庸無能的皇帝,在看完此書全新的解讀後,讓我感到的不僅是氣憤,還多了些同情:“絕對不是壹個好皇帝,但確是壹個好人”的正統帝朱祁鎮;“終其壹生,都在為追求自由自在而鬥爭”的正德帝朱厚照;“壹個虔誠的道士皇帝”嘉靖帝朱厚驄;“適合做個木匠”的天啟帝朱由校;“勤政儉樸,剛愎自用”的崇禎帝朱由檢......看來出生帝王家真不易,生來就註定要去爭權奪利,無法過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當個好皇帝就更不易了,如果幹的好那是必須的,因為這是他的責任,如果幹不好那就要遭萬人唾棄,尤其是不能發展什麽個人愛好,都要像朱元璋、朱棣那樣日理萬機,才對得起皇族血統。
這本書最吸引我、最讓我感動的是為國家、為百姓舍生取義的功臣名將。於謙,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保衛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無數平民百姓的生命。他身居高位,卻清廉正直,從未濫用手中的權力,在貧寒中始終堅持著自己的操守。他不畏懼困難和風險,在國家最為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承擔天下興亡。特別是他在皇權面前表現出的那種無畏令人敬佩,壹心只為民,只為國家的社稷鞠躬盡瘁,於謙光明磊落的壹生就如同他的《石灰吟》壹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王守仁,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知行合壹”思想的創始人。“仁”是他人生中最大的特點,不求聞達於朝野,只求豐年安樂業,為了百姓寧可放棄自己顯赫宇宙的機會,為了百姓寧可違背君王之命,“為人民服務”不是喊口號喊出來的,而是用心做出來的;戚繼光,抗倭名將,畢生精力都投入到保家衛國的軍事事業中,壹直朝著“封候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誌向邁進,前所未聞的選兵方法和嚴格變態的軍事紀律,打造了百戰百勝的“戚家軍”,打敗了“聯合國軍”,打敗了那些在我中華大地上的跳梁小醜,向他們詮釋了壹句話“犯我華威者,雖強必誅!”
還有徐階、高拱、張居正、海瑞......這些名臣將相在明朝276年的歷史長河中迸發出耀眼的光芒,在歷史的丹青卷書中刻下了輝煌的壹筆。他們最讓我感動的是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威武不屈的氣節,以天下為己任,置生死於不顧,不為強權,只為百姓,不惜“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他們的鐵骨忠魂,顯示了巨大的人格力量,為世代所敬仰。信念和氣節在此不僅是道德箴言,更是人生骨氣。氣節對於個人來說就是人格,把氣節比做第二生命不為過之,視其為精神脊梁不為過之。做人壹定要堅守信念,要有操守。理想是壹個人生命的動力,是氣節的本質所在,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壹個人雖然成不了萬眾景仰的偉人,但必須有壹顆向往偉大的心靈;壹個人雖然留不下什麽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必須不懈拼搏,以便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做壹個對社會對國家有貢獻的人。只有氣節永駐,就能以事業為本,以創業為榮,堅忍不拔、百折不撓、與時俱進、勇往直前,始終以高昂的精神狀態和壹流的工作標準謀事盡責。
氣節對於國家來說就是國格。中國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屢臨逆境而不餒,壹個重要原因就是有著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矢誌不移、百折不回的民族氣魄。有了民族氣節催生和凝聚的力量,什麽樣的困難都能克服,什麽樣的'災難都能戰勝,什麽樣的目標都能實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肩負著中華民族振興的歷史重任,要把愛國之情、報國之誌化為幹好本職工作、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的實際行動;不怨天尤人,把握時機,發奮圖強;不高談闊論,服從大局,埋頭苦幹;不貪圖享樂,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敢於創新,勇於進取,從而使偉大的祖國巍然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明朝那些事兒》讀完很久了,到現在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歷史給我們的啟迪遠遠不止這些,“氣有浩然,學無止境”,歷史其實就是面鏡子,妳我各自照心中。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5我是壹名六年級的小學生,或許是緣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吧,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父親收藏的《二十四史》經常被擺在案頭,可學術研究性的歷史總讓我在閱讀時感到有些枯燥乏味。壹個偶然的機會,媽媽給我帶回壹套書——《明朝那些事兒》,我拿起其中的第壹部《洪武大帝》讀了起來。讀著讀著我就被這部書深深地吸引了,我仿佛遇到了久違的知音,壹口氣讀完了七部長卷。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饑似渴,廢寢忘食,壹遍讀完仍然感到意猶未盡,又再讀了壹遍。
作者從元末明初的農民軍隊反抗蒙元統治者開始,壹直寫到崇禎走向那棵歪脖樹。期間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與具體人物為寫作背景,有條不紊地記述了從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風風雨雨與是非興衰。
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我不僅了解了這段歷史,還從這部書幽默風趣背後也讀出了壹個道理。在書中出現的,無不是當時風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們當中,有死而後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賢之類的佞臣。魏忠賢在身後留下千古罵名,為世人所不齒,可他當時卻是風光無限,權傾壹時,羨慕、嫉妒者不計其數。然而,當年那位奮起反抗魏忠賢卻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楊繼盛,卻為世人所贊嘆、仰慕,流芳百世。在當時,楊繼盛不過是階下囚罷了,指不定還有人在嘲笑於他。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壹定會和徐階、張居正壹樣得誌,壞人卻常與王振壹般猖狂。不要羨慕別人,只要自己沒有錯,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詆毀的話,大可不必計較,凡是歷史自有公斷。
通過讀《明朝那些事兒》,我發現作者的文筆也十分了得,文中記述的王侯將相,在他筆下似乎活了:歷盡磨難,矢誌不移,終於壹統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謀的劉伯溫;才高八鬥、謹慎低調的宋濂;勇猛善戰、忠肝義膽的徐達、常遇春;權傾壹時、風光無限,死後卻遺臭萬年的魏忠賢;耿直忠貞,“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於謙······“當年明月”將帝王將相的心術、韜略刻畫得惟妙惟肖。讀了這本書,我不僅學到了他們的智慧,還提高了自己的文學素養,壹舉多得。
讀《明朝那事兒》令我如飲甘霖,回味無窮,那種感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