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負有心人的事例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典事例 1、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壹天,乘老師不在屋,悄 悄溜出門去玩兒。 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壹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 壹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麽?” 老 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麽粗大,怎麽 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 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 回了書屋。 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 2、大家應該都聽過“聞雞起舞”的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晉代的祖逖 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 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 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壹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 叫聲,他把劉琨叫醒後,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 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幹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 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 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 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壹手好文章,又能 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 做了都督, 兼管並、 冀、 幽三州的軍事, 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3、美國第 16 任總統林肯,是聞名於世的大演講家。他的成功就在於 他從青少年時代就開始了對演講口才的刻苦練習,並做到了多看、多 聽。 他年青時當過農民、 伐木人、 店員、 郵電員以及土地測量員等等。 為了成為壹名律師,他常常徒步 30 英裏,到壹個法院去聽律師們的 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辯論,如何做手勢。他壹邊傾聽那些政治家、演 說家的聲若洪鐘、慷慨激昂的演說,壹邊模仿他們。他聽了那些雲遊 四方的福音傳教士揮舞手臂,聲震長空的布道,回來後也學他們的樣 子,對著樹林和玉米地反復練習演講。演講的成功使林肯終於成為壹 名雄辯的律師並最終踏入政界。 4、海倫· 凱勒 1880 年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壹個叫塔斯喀姆比亞的 城鎮。在她壹歲半的時候,壹場重病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 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裏,她竟 然學會了讀書和說話,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 成為壹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 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 的壹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 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5、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首相邱吉爾,是壹位出類拔萃的演說 家,被列為世界 10 大著名的演說家之壹。但是,邱吉爾第壹次在議 會上發表演講時,卻栽過壹次大筋鬥——當他講到壹半時,突然忘記 了下文,怎麽也想不起來了,憋得面紅耳赤,只好中斷演講,尷尬地 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但他毫不氣餒,潛心研究演講技巧,經常鍛煉自 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功夫不負有心人,邱吉爾終於成為 20 世紀的著 名演說家和卓越的政治家。 6、傑出發明家愛迪生在研究了弧光燈後宣布他能發明壹種使人滿意 的光。但這種燈需要特殊的材料做燈芯,愛迪生先後實驗了數千種材 料,經過幾千次失敗,1879 年 4 月他改進了前人的棒狀、管狀燈, 做出了壹個玻璃球狀物;1879 年 10 月 21 日他把壹個經過碳處理的 棉線固定在玻璃泡內,抽出了空氣、封上口、通上電流,它發光了, 人類歷史上首個電燈出現了 7、無獨有偶,1897 年,原籍波蘭的法國科學家居裏夫人對放射性物 質進行研究。她為了提煉壹種別人不知道的放射性物質,搞到了壹噸 可能含這種物質的工業廢渣。在院裏進行冶煉、溶解、沈澱、分析。 經過 3 年又 9 個月,終於在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 0.1 克新物質,取名 為鐳,這項研究也讓她獲得了諾貝爾獎。 8、比如頭懸梁的孫敬,他是壹個晉朝人,每晚讀書時,他為了不打 瞌睡,就用繩子系在自己的頭發上,另壹端系在房梁上,每當頭往下 垂時,繩子就會將他扯醒,醒後便繼續讀書,就這樣他成了壹個用懸 梁來防止自己睡著的名人。 9、還有錐刺股的蘇秦,因為在秦國求官不成,壹直被人家看不起。 於是,他決定要爭口氣。以後,他就廢寢忘食的勤奮苦讀。每當到了 深夜,四周壹片靜悄悄時,蘇秦已經是頭昏腦脹,總想睡覺,他就立 即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感到疼痛,人也便醒了。這就是刺股使自己 醒來的名人蘇秦。 10、再如西漢的匡衡,家裏很窮,但他非常喜歡讀書。可是他家晚上 沒有油點燈,鄰居房裏點著燈,所以匡衡就在墻壁上鑿了壹個洞用洞 裏傳出來的光看書,這就是“鑿壁借光”的故事。 11、還有現代的著名畫家徐悲鴻,他的畫聞名中外,年輕時他勵誌學 畫,用他的勤奮努力,為國爭光,不讓外國人看不起我們中國人。 12、 王羲之是 1600 年前我國晉朝的壹位大書法家, 被人們譽為“書 聖”,紹興市西街戒珠寺內有個墨池,傳說就是當年王羲之洗筆的地 方。王羲之 7 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 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 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 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 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裏洗筆,天長日久竟將壹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 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 王羲之練字專心致誌,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吃飯走路也在揣 摩字的結構, 不斷地用手在身上劃字默寫, 久而久之, 衣襟也磨破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有壹次,他為人寫壹塊匾在木板上寫了幾個字樣, 送去叫人雕刻。刻工發現字的墨漬竟滲入木板裏面約有三分深。於是 人們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語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後來用它來比喻對 事物見解、議論的深刻。 人生感悟:從這些名人故事中,大家壹定懂得了壹個道理:只有 堅持到底,持之以恒,才能有所作為。 做任何事都不能三心二 意、虎頭蛇尾,都要有始有終,持之以恒。這樣才能有所作為, 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