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中國的中秋節有什麽習俗?

中國的中秋節有什麽習俗?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吃月餅賞月,似乎壹直都是中秋節的傳統。那麽,除了月餅,中秋的傳統習俗還有哪些呢?不妨看壹下吧

?中秋節有那些些傳統習俗:?

?1、拜 月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壹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壹樣。

?2、賞花燈

我國民間自古以來就有中秋舉辦花燈會的習俗。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中,就有將“壹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都形成了樹中秋、放天燈等習俗。

花燈不僅種類繁多,而且還常常配有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是我國民間傳統手工工藝的壹種展示。在廣州、香港等地,“樹中秋”活動就是將彩燈高豎起來之意,璀璨的彩燈不僅使節日的氣氛更加濃厚,還成為城市獨特的風景線。在廣西南寧壹帶,除了以紙竹紮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袖子燈、南瓜燈、桔子燈。而所謂“放天燈”,即孔明燈,用紙紮成的燈,燈下點燃蠟燭,熱氣上騰便可使燈飛到空中,引人歡笑追逐。

燈象征著希望。中國傳統節日中賞燈非常流行,正表明中華民族對生活的樂觀、對未來的期盼。

?3、燃 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

中秋節月色明亮,人們會出遊,那時候出遊是舉燈籠的,所以那時候就有了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燃燈”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之風,自漢朝便起。至唐時,更是成了壹種風俗。到了明清時期百姓便在中秋節之時也有了燃燈的習俗。

?4、賞桂花?飲桂花酒

中秋賞桂是自古就有的傳統習俗,桂花背後的好寓意,除了崇高、美好外,它還與仕途經濟掛鉤,就是取“蟾宮折桂”的好意頭,以期應考得中。中秋節賞桂花,預示著人們對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贊美。在古代,人們把桂花及其果作為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因此,中秋佳節賞桂花,飲桂花酒,也是中秋節日的壹個習俗,壹道靚麗的風景。

飲桂花酒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壹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壹堂,已成為節日的壹種美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物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5、品螃蟹

這是江浙壹帶的習俗,中秋正是“蟹膏肥,稻花香”的季節。壹輪滿月,壹壺清酒,幾個老友,壹盤大閘蟹,個中滋味讓神往的。回到世俗的生活:不過今天的大閘蟹壹定夠貴,不妨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留到明天吃也罷。

?6、吃田螺

在清鹹豐年間的《順德縣誌》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食田螺,是很多廣東人家中秋節的壓軸食品,壹來民間認為吃田螺可明目,傳說八月十五吃田螺,可使眼睛“明如秋月”;二來認為田螺的肥美,也寓意美好;三來田螺有殼,剝殼食肉為“食心(新)轉運”之兆義,以求去邪氣、晦氣。

另壹方面,“螺”字與粵語“羅”字同音,田螺即“向田羅食”,俗話說“無得食,問田螺(羅)”,中秋夜吃田螺,有豐收之意,代表五谷豐登。

?7、燒塔

中秋夜燒塔。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壹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現代人們則以“燒塔”來祈求稻谷節節飽滿,家裏紅紅火火,親朋平平安安。江西、廣州等地仍沿襲這壹習俗。

?8、觀潮

中秋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蘇軾的《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在古代,浙江壹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壹中秋盛事。直至今日,錢塘觀潮仍是浙江中秋節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

此外,壹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