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望月》教後反思

《望月》教後反思

《望月》教後反思壹  《望月》是著名作家趙麗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寫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麗的,介紹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愛的。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是深遠的,語言是雋永的。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激發他們熱愛文學的興趣,萌生探求文學殿堂的欲望是壹大難點。在具體的教學中,我采取了三條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壹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導學生弄清事情的情節?我?在江輪的甲板上望月,與小外甥交談(對背頌月古詩、討論月亮像什麽)、?我?壹人在甲板上展開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學生閱讀的規律。引導他們先理解內容,再理解內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與小外甥?交談?什麽,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壹個怎樣的孩子。三是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易到難,先理解壹般內容,再提出更較高的學習要求。

 2、努力地創設課文情境。 ?我?在甲板上賞月時的情境,是恬靜的,他的心情是愉悅的。小外甥與?我我壹句妳壹句?地對背頌月古詩的情境,是緊張而生動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沈著而自豪的。小外甥敘述?月亮像什麽?時的情境,是生動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變為?佩服?了。?我?壹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遠的。正確地把握了課文中的壹個個情境,並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分角色朗讀、想象和語言描繪等手段,生動地再現了這幾個情境,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導品讀體會。在教學中耐心地引導學生品讀小外甥與?我?對的詩句時,感悟小外甥的?機靈?。在誦讀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時,感悟他的膽識把天空當作人,把月亮當作他的眼睛。在品讀我?展開幻想的翅膀?時,啟發學生想象、討論。

《望月》教後反思二

 匆匆忙忙之中,學校的教研課終於結束。四十分鐘的時間不是很長,將自己設計的環節壹壹上下來,正好。自己的狀態不算很差,該說的過渡語都說到了,不該重復的話沒有說。學生的狀態也還行,朗讀月夜江面的那段話還很美,誦讀古詩也很有感情,回答問題的同學每壹次也比較多。

 課的流程很簡單,三部分:(壹)復習導入,從輕輕柔柔地讀好課題開始,到回憶文中望的三個月?江中月詩中月心中月?,到再次通過朗讀走進月夜下的如詩如畫的江面美景。(二)學習新課,感悟?詩中月心中月?。詩中月時感悟詩人寫詩時的不同心境,不同情感,壹起吟誦月亮的古詩句。?心中月?時,感悟小外甥的形象比喻和形象特點,自己通過看圖發表自己的見解,月亮像什麽。(三)拓展閱讀,誦讀名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曲》。

 應該說壹節課下來也算是順順利利,時間也差不多,但仔細回想,課堂上還是有壹點小遺憾。

 1、課的壹個重要環節是讀月亮的古詩,了解不同的詩人表達的不同感情。課前確實也提醒孩子做了這方面的預習,但是在上課的時候,學會回答時常常說?表達了詩人?。這時才猛然發現,布置學生預習時,只說思考作者的感情,而沒有讓學生去了解這句詩的作者是誰?全詩怎麽寫的?當時是什麽情況寫的?等問題。相信如果學生每句詩都讓學生做上這樣的功課,學生在交流時壹定會更有發言權,對書中的幾句詩壹定會了解更深入。

 2、課堂上的第二張學程單為(1)默讀課文第19小節,完成《補》五(2)。(2)細細讀讀這段話,再找來文中其余描寫小外甥的句子,妳看到了壹個怎樣的小外甥?上課時發現其實第壹個問題對於孩子而言非常簡單:?閉上了?是指月亮看不見的時候,?偷偷睜開?是指 月亮漸漸顯現出來了 ,?圓圓地睜大壹次?是指每月十五滿月。這樣的題目無需達到小組交流的程度,只需課上直接提問就可以了。而第二個問題文中還有那些句子也寫了小外甥,妳讀懂了什麽?因為涉及的句子比較多,所以反應該讓學生去找去說。好在孩子們對課文的熟悉程度還不錯,也在很短時間內找了出來,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3、本文的教學目標是感悟望月的樂趣和小外甥的形象。文章讀了幾遍,描寫小外甥的形象的句子倒是不少,關於月夜下的感受的只有? 詩,和月光壹起,沐浴著我們,使我們沈醉在清幽曠遠的氣氛中。?備課時只覺得這句話還不錯,並沒有覺得有多重要。直到在思考板書時,才想到這句話就是人們在月夜下的感受,才註意到?清幽曠遠?這個詞語。因為課前剛剛想到,所以課堂上關於這個詞語有壹定的了解,但是不夠深入,只是用了簡單的換詞和教師的引導。學生在說月夜下感受時也只是說出了?靜謐美好安靜和諧?的成語,似乎這個詞語可以上得更加的深入性,而不是那麽的蜻蜓點水。

 從昨天的備課到今天的上課,壹個晚上的傑作,應該還可以吧。但或許是因為時間有些匆匆,所以預設還不是很到位,才出現了這些瑕疵。壹節完美的課,課前還是需要充分預設,還是需要磨課的過程。

《望月》教後反思三

 《望月》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趙麗宏的作品。課文是壹篇散文,寫的是舅甥倆在望月中愉快交談。背景是?夜深人靜?的月夜在行進的江輪甲板上,靜謐的月色,頗增幾分童話色彩。按照文本的教學要求,重點是感受望月的樂趣及小外甥的聰明好學、想象力豐富。

 通過我對文本的研讀,我自行將教學的重點定為感悟事物以心,萬物皆有情。在教學設計中,我將文本分為三大部分:?我?眼中的月、詩人眼中的月、小外甥眼中的月。從這三部分展開教學。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我提出問題:?這篇課文分別寫了那些人眼中的月在學生的回答中,只註意了?我?和小外甥。那我就按照學生的理解先來學習?我?眼中的月。在我的朗讀中,讓學生靜靜品味今晚江上的月光。我提出:假如用壹個詞來形容今晚江上的月光,妳會用上哪壹個詞?這樣深入進行教學。如此美妙的月夜,當然不能讓?我?獨享,小外甥也來了。這時舅甥倆在幹嗎?(鬥詩)由此引出詩人眼中的月是怎樣的。在此讓學生從古詩中讀出詩人的情與愁。這時教學的重點。用時達二十分鐘左右。接下去,最後過渡到小外甥眼中的月的教學。到了這個環節,我提問:?課文分別寫到哪些人眼中的月學生就能弄懂了課文寫了?我?、詩人、小外甥他們眼中的月。那麽這三類人眼中的月是不是都是壹樣的?[不壹樣。?我?眼中的月寧靜、安詳、朦朧。詩人卻是充滿了思鄉離愁、憤懣現實。而小外甥眼中的月卻和孩子壹樣調皮有趣。]及時指出:月亮本是壹個自然存在的天體,無所謂有感情。但是人是有血有肉的,妳有壹顆怎樣的心,就有壹輪怎樣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心中的月。這就是以心觀物,萬物皆有情。從這裏引導學生領悟人們對秋寒的菊、冬雪的梅的.思想感情同樣源自?以心觀物,萬物皆有情?。

 縱觀整個文本的教學,我上的最吃力的是第二部分?詩人眼中的月?。第壹、有學生根本不明白詩句的意思,就談不上去體會詩人的哀愁。第二有學生盡管明白詩句的意思,但是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愁卻讀不懂看不穿。總之,學生與詩人的感情達不到***鳴。二十分鐘的教學艱難得很,學生氣氛沈悶。我知道就這壹段的教學是失敗了。同樣是古詩,為什麽《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教得輕松自在,而對於描寫關於月圓月缺的離愁別恨古詩卻教得沈重。我想除了上述總結的兩點原因外,學生年紀小,實際生活內容貧乏,對於世界認知的情感悟性偏低,尤其是他們作為孩子,內心世界中幾乎缺乏細微的情愫。故而,難以理解人的復雜的內心世界。這也是壹個重要的原因。在此我想,作為語文老師不應該?語文?而已,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用他們純真、空白的兒童心靈去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激發他們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體味人類感情的真善美,促進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這也是語文新課標對於語文教師的要求。

 怎樣解決類似今天教學中遇到的難題,我打算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壹、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在課堂裏註重拓展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利用現有的現代教學手段,從各藝術領域拓寬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感悟世界的能力。例如:觀看壹些經典影視劇、話劇、歌舞等,從中領悟藝術作品中包含的主題思想。第三、加大寫作能力的培養,每周要求學生必寫壹篇作文,而且作文自由命題、不拘題材,只要求寫真話,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切記杜絕假話、空話、大話。本期課外閱讀的資料:壹、電影《泰坦尼克號》,重點感悟自由、平等、盡職、無畏、堅韌;電影《閃閃的紅星》和《長征》,體會艱苦中的革命意誌,樂觀的革命精神;科教片《自然》第壹部,明白蘊含的科學知識,了解解說的布局謀篇。這部分的閱讀材料安排在五月完成。二、欣賞宋祖英《金色大廳維也納演唱會》,初步感悟民族音樂的美;結合語文教學,學習歌曲《長征組歌?四渡赤水》、《紅軍不怕遠征難》、《為了誰》和《壹個真實的故事》,讓學生明白音樂創作和文學創作同樣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的美是藝術家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關鍵就在於發現。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六月完成。

 那就試著去做吧,及時反思,找出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