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誌的寓言故事:誰是弱者
獅子壹直以來都對蚊子極端輕視,蚊子氣憤若狂,受不了這種屈辱。他鼓起勇氣,自當戰士,自當號手,扯起嗓子高呼,宣稱要同獅子決壹死戰。
獅子付之壹笑,根本不把蚊子放在眼裏。蚊子卻非常認真,他時而從背後,時而對著獅子的眼睛或是耳朵嗡嗡叫。它瞅準部位,抓住時機,像雄鷹壹樣俯沖下來,將毒刺狠狠紮進獅子的*。獅子渾身壹抖,甩起尾巴去打蚊子。但蚊子非常靈巧,而且他絲毫也不膽怯,又轉到獅子的腦門上猛吸鮮血。
獅子搖頭晃腦,抖動鬃毛,奮力想把蚊子從身上趕走,但蚊子卻不管不顧,他忽而紮獅子的鼻子,忽而咬獅子的耳朵。獅子暴跳如雷,仰天壹聲怒吼,把牙齒磨得哢哢響,兩只前爪使勁刨著泥土。可怕的咆哮震得周圍的樹木瑟瑟發抖,飛禽走獸膽戰心驚,紛紛躲藏,仿佛發生了火災或是被洪水追逐!
造成這壹切的竟然是壹只小小的蚊子!獅子亂蹦亂跳,最後精疲力竭,撲通壹聲倒在地上,只好乞求和平。這時蚊子的怒氣已經發泄了,便恩準了獅子的求和。蚊子得到了最後的勝利,高興得在樹林裏飛來飛去,宣布這壹勝利。
人生感悟無論力量多麽強大,都不要嘲笑、欺淩弱者,有時候弱者的報復也是很可怕的。
勵誌的寓言故事:穿井得壹人
春秋時代的宋國,地處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澤,而且幹旱少雨。農民種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澆灌。
當時有壹戶姓丁的農家,種了壹些旱地。因為他家的地裏沒有水井,澆起地來全靠馬拉驢馱,從很遠的河汊取水,所以經常要派壹個人住在地頭用茅草搭的窩棚裏,壹天到晚專門幹這種提水、運水和澆地的農活。日子壹久,凡是在這家住過莊稼地、成天取水澆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勞累和厭倦。
丁氏與家人商議之後,決定打壹口水井來解決這個困擾他們多年的灌溉難題。雖然只是開挖壹口十多米深、直徑不到壹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進行井壁加固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丁氏壹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幹了半個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壹次取水的那壹天,丁氏家的人像過節壹樣。當丁氏從井裏提起第壹桶水時,他全家人歡天喜地,高興得合不上嘴。從此以後,他們家再也用不著總是派壹個人風餐露宿、為運水澆地而勞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說:“我家裏打了壹口井,還得了壹個人哩!”
村裏的人聽了丁氏的話以後,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無關其痛癢並不在意的。然而誰也沒有留意是誰把丁氏打井的事掐頭去尾地傳了出去,說:“丁家在打井的時候從地底下挖出了壹個人!”以致壹個小小的宋國被這聳人聽聞的謠傳搞得沸沸揚揚,連宋王也被驚動了。宋王想:“假如真是從地底下挖出來了壹個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聽個水落石出才行。”為了查明事實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問丁氏。丁氏回答說:“我家打的那口井給澆地帶來了很大方便。過去總要派壹個人常年在外搞農田灌溉,現在可以不用了,從此家裏多了壹個幹活的人手,但這個人並不是從井裏挖出來的。”
穿井得壹人的故事說明,凡事總要調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輕信流言,以訛傳訛,造成視聽混亂。
勵誌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馬
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塞翁生性達觀,為人處世的方法與眾不同。
有壹天,塞翁家的馬不知什麽原因,在放牧時竟迷了路,回不來了。鄰居們得知這壹消息以後,紛紛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卻不以為意,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夥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迷途的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並且還帶回了壹匹胡人騎的駿馬。於是,鄰居們又壹齊來向塞翁賀喜,並誇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
塞翁家平添了壹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於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樂此不疲。終於有壹天,兒子因得意而忘形,竟從飛馳的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壹條腿,造成了終生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後,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又過了壹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征去當了兵,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們父子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
這個故事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漸漸地濃縮成了壹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它說明人世間的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壹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會引出壞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