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表哥在微信朋友圈發帖,說幾年前在香港壹家公司實習。當時是冬天,氣候又冷又潮濕。那時候,他還是個窮學生。他每天穿著單薄的外套靜靜的坐在辦公室,埋頭工作,默默忍受傷寒。
有壹天,老板遞給他壹份文件時,不小心碰到了他的手,發現手指冰涼,還不停地看鼻子,然後關心的說了幾句就走開了。第二天老板突然給他拿來壹件全新的羽絨服,說買的太小了,懶得換,幹脆給了表弟。表哥戴上,老板如釋重負地笑了笑,說:“大小正好。”表哥感激地收下了。其實當時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說,老板哪裏買了小的,明明是專門給表弟買的。但是,我怕傷了表哥的自尊心,就小心翼翼的拉了壹個頭球。
我想,那個冬天,表哥的身心應該是充滿溫暖的。
其實宋代文學家蘇軾也有類似的故事。
二
蘇門六君子中有壹位叫李的齊南先生。他六歲喪父,生活上缺乏支持。長大後連年科舉失利,家境十分困難。蘇軾早年做翰林學士時,朝廷賜給他壹輛寶馬。後來蘇軾在杭州做知府的時候,從朝廷得到了壹輛寶馬。看到他的學生李生活貧困,蘇軾準備把這輛寶馬送給他。他想,李會賣掉這匹馬來養家糊口,但這匹馬是朝廷賞賜的,所以在市場上很少見。如果不提前說明出處,以後很容易惹上麻煩。妳應該給他寫壹份書面聲明,說明情況以防萬壹。
於是,蘇軾立即開始寫下字據:
元佑元年,玉初入玉堂,賜玉鼻。今年出去杭州了,很感謝這份禮物。在東南,騎在肩上就夠得到壹匹馬了,但是李沒有馬,就送給了他。我怕方叔得不到好馬,就忍不住賣了,所以是公證。四年四月十五日,石叔。——《贈李壹匹馬券》
早在元佑元年,朝廷就賜給我壹輛寶馬。這次來杭州做官,朝廷又給了我壹個。南方出門是坐轎子。我有足夠的馬,所以我現在就把我的寶馬給他。不過我也想,方大爺以後要是有更好的馬,必然會賣掉,所以我特意寫了這個證明,讓買家以後知道朝廷給的這匹馬的來歷。
從壹個小紙條上,可以窺見壹代作家的壹絲不茍之心。李家很窮,壹直在努力。他的心理難免自卑敏感。如果他公開送寶馬,內心可能會不安、尷尬甚至排斥。所以,如何措辭這個證書,避免他心情不好,需要特別註意。
給予幫助讓人感覺很舒服,但又不覺得是不必要的施舍。這是助人為樂的最高境界。
三
如果援助能夠激發受助者的鬥誌,幫助他做壹些事情,就是對幫助他人最好的回報。
同年,李參加科舉考試,這與蘇軾的貢獻不謀而合。本來他的得意門生高中是講道理的。然而事與願違,結果公布了。李不僅沒有上高中,而且根本就不在名單上。蘇軾滿懷失望和愧疚,專門寫了壹首詩送他回老家。詩名為“於與李治相識已久,李非首受貢,甚感慚愧,寄為詩”:
跟妳不是壹天,筆法存疑。
壹輩子都在講古戰場,對太陽很著迷。
我不能以妳的笑為恥,這都是皇上的責任。
藍袍白袍五千人,知子無怨無德。
謝玉川買羊酒,在春風之前給我喝了。
家不過草淩雲伏,我不是神仙。
雖然前四句的自責與李接觸已久,我們應該知道他的寫作風格,但我們卻錯過了他在考場上寫的精彩文章。中間四句表明李的“萬物皆天”灑脫;後四句正面描寫送別情景,希望李回國後專心學習,並預言他不會葬身山河終老。
後來,李活了壹輩子,卻沒有墜入藍天,成了壹代生活在農村的宋代作家。蘇軾死後,李感其恩,痛哭流涕,並寫了壹篇悼詞:“皇上死後,我將盡忠壹生;名山大川依然意氣風發。"
四
還有壹個關於蘇軾關心學生的故事。
也就是說,晁曾經寫過《魯賦》。蘇軾看了,覺得寫得不錯,但確實有很多問題。行文方式要以和為基礎,變通和修改只能在和的基礎上談。但晁步騭的文章不夠平和,難免本末倒置,所以可能會越走越遠。但蘇軾仔細壹想,晁這個學生天生敏感,直接指出文章中的問題,難免傷自尊。
經過深思熟慮,蘇軾給黃庭堅寫了壹封信,信中說:我不能把這些意見直接告訴晁。我會告訴妳我的觀點。妳和晁是朋友。如果妳有什麽想說的,妳有權利把這些作為妳個人的意見告訴他!
要知道,蘇軾是當時文壇公認的祖師爺,批評指出壹個學生也不為過,但就是這個可愛的文人,天天樂觀大大咧咧,壹反常態,到了助人為樂的時候又小心翼翼地照顧別人的感受。
或許,人生境界越大,越應該專註於小事,用心處理好每壹個細節。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就像表哥曾經收到的那件羽絨服,雖然已經好幾年了,但我相信那件衣服和那些舒適的溫暖永遠藏在他的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