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後印象派的代表藝術家之壹,創作了很多直戳人心的作品,如《星夜》《有烏鴉的麥田》《夜間咖啡館》《向日葵》等等。
他壹生中,畫了十多幅《向日葵》。在1888年8月的某壹天,在畫完最後壹筆後,後退幾步再整體看看畫面,十分滿意。於是,按照壹般的習慣,他又拿起了畫筆,在畫面中簽上名字,代表這幅畫已經完成。
但梵高並沒有簽上“van Gogh”,這個我們習慣稱呼他的名字,而是簽上了“Vincent”,
完全不符合邏輯。
梵高在1862年畫的素描(有人認為這是他畫的第壹張畫)上,“Van Gogh”還被寫在上面,在後面的作品中為什麽不見了呢?
壹般簽法
畫家在作品上簽名,從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流行。在那時,個人的價值逐漸得到重視,同時畫家也開始從合作制的繪畫作坊分離,可以接受獨立完成的訂單。所以簽名成為畫家區別於其他同行的標誌。1
有些名字簽在畫面背後,但為了方便識別,提高知名度,大多數的簽名壹般是在畫面上。
梵高的全名是Vincent Willem Van Gogh,中文壹般翻譯為文森特·威廉·梵·高。
在日常使用中,習慣簡稱他為梵高(Van Gogh),因為這是他姓,文森特是他的名字。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壹個博物館,館藏了他黃金時期的200多件作品,其中就有《向日葵》。這個博物館就以梵高(Van Gogh)來命名。
體育明星杜蘭特、科比、梅西,這些都是姓。
同時代印象派奠基人之壹的愛德華·馬奈(?douard Manet)在作品上的簽名也是用姓——馬奈(Manet)。
也有把姓名全寫上的畫家,比如印象派的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因為姓名短就全寫上了。名字太長,但又想寫完怎麽辦?答案:簡寫。梵高欽佩的法國現實主義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畫面簽名是“J.F.Millet”。不管哪種方式,都會寫上姓。
梵高為什麽不這樣幹呢?
梵高的原因
梵高正式開始繪畫前,他做過傳教士,熟悉荷蘭語、英語、法語與比利時語,到1880年,這四個國家都待過。所以梵高在語言的交流上有相當深的了解。
在日常,英語世界的言語交往中,Vincent 比Van Gogh 更為順口,因此他的很多朋友都喊他Vincent。Van Gogh 發音挺拗口的,在法國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發音。梵高曾經寫弟弟提奧寫信說,我的名字雖然在現在算不了什麽,但是在未來,應該像我簽在畫布上那樣,寫在展覽的目錄上——是文森特,而不是梵高,我這樣做只是為了壹個簡單的理由,因為這裏的人不懂得後壹個名字的發音。
雖然梵高說原因很簡單,但從側壹方面反映出他的藝術野心——成為廣為人知的大藝術家。
梵高對“Vincent”寄托了他的藝術理想。
結局
在《星夜》裏,火焰般的柏樹高高矗立,蜿蜒而上,就像渴望都能觸摸到漫天星辰的天空。梵高何嘗不是這樣呢,他希望作品能觸碰到公眾,期盼星空能看到柏樹的傾訴,哪怕是參加藝術群展。對“Vincent”寄托的理想,壹直到他37歲(1890年)死去都未能看到。在離開數年以後,他的作品終於引起轟動了,從荷蘭到國際,由默默無聞迅速地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大藝術家。荷蘭政府還專門建蓋了他的博物館——梵高博物館。可這時,被梵高寄予希望的“Vincent”鮮為人知,反而是“Van Gogh”紅遍了全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