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詞:
1、筆酣墨飽 bǐ hān mò bǎo
筆墨運用得很暢快,很充分.多形容書法、詩文酣暢渾厚。
2、筆走龍蛇 bǐ zǒu lóng shé
筆下龍蛇騰躍。形容書法筆勢雄健灑脫。
3、龍飛鳳舞 lóng fēi fèng wǔ
如龍飛騰,似鳳飛舞。原形容氣勢奔放雄壯。現多形容書法筆勢活潑,形容靈活熟練地書寫,也形容栩栩如生的龍鳳造型藝術。
4、龍蛇飛動 lóng shé fēi dòng
形容書法筆勢的勁健生動。蘇軾《西江月·平山堂》詞:“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5、鸞飄鳳泊 luán piāo fèng bó
鸞:傳說中鳳凰壹類的鳥。原來形容書法瀟灑,毫無拘束.也比喻進修生夫妻離散。
6、鸞翔鳳翥 luán xiáng fèng zhù
翥:高高地飛起。比喻書法筆勢飛動的姿態.美女簪花:形容書法或詩文風格的娟秀多姿。
7、入木三分 rù mù sān fèn
原形容書法筆力強勁,現多形容分析、描寫、議論的深刻有力.近似的詞力透紙背,形容書法根偉貼切。
好句:
1、舉筆信手塗抹幾下,壹幅騰飛的巨龍即躍然紙上。他所畫之龍,栩栩如生,雄奇魁偉而變化多端。陳容畫龍往往不畫整條,或畫龍首,或畫龍爪,忽隱忽現,似聞其聲,如見其形,且潑墨成雲,噴水化霧,神妙無比,人稱“所翁龍”(陳容號所翁)。
2、字形正倚交錯,大大小小,開開合合,線條粗細變化明顯,跌宕有致。最末壹行寫歪了,歪得簡直要傾倒,但這樣的傾斜並不生硬,反倒更見自由,體現出他的任情恣性的壹面,自成格調。陳容取勢險峻,他結字造型或倚或正,或重或輕,有“來如雷霆收震怒”之美。他行筆迅捷,用筆有力,發力沈重。
3、古墨輕磨滿幾香,硯池新浴燦生光、或勁鍵或婉轉,或如婀娜窈窕的美人,或如矯健勇猛的壯士,或如春風拂面繁花壹片,或如北風入關深沈冷峻。
4、王羲之對真書、草、行諸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他的真書勢形巧密,開辟了壹種新的境界;他的草長濃纖折衷;他的行書遒媚勁健。人們稱他的字“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
5、壹筆而下,觀之若脫韁駿馬騰空而來絕塵而去;又如蛟龍飛天流轉騰挪,來自空無,又歸於虛曠,這近乎癲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沖動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靈氣。
6、張揚跋扈,絲毫不受束縛,甚至整行壹筆而下,有如神仙般的縱逸,來去無蹤。
7、掬來壹彎流嵐,借得壹縷飛煙,纖手輕碾壹硯墨香,為心緒鋪展壹紙素箋。
8、壹筆而下,觀之若脫韁駿馬騰空而來絕塵而去;又如蛟龍飛天流轉騰挪,來自空無,又歸於虛曠,這近乎癲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沖動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靈氣。
9、書法裏融入了儒家的堅毅,果敢和進取,也蘊涵了老莊的虛淡,散遠和沈靜閑適,還往往以壹種不求豐富變化,在運筆中省去塵世浮華以求空遠真味的意味。
10、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
2.關於書法名句大全▲言,心聲也;書,心畫也。
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
——揚雄《法言》▲把筆深淺,在於去紙遠近,遠者浮泛虛薄,近則瘟鋒體重。唐.盧攜《臨池訣》▲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依筆,則有力。
黃庭堅《論書》▲所謂法則,懨壓.鉤揭.抵拒.導送是也。五代.李煜《書述》▲右軍用筆內懨,正鋒居多,故法度森嚴而入神;子敬用筆外拓,側鋒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豐坊《書訣》▲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於輕健:輕則須沈,便則須澀,謂藏鋒也。清.馮武《書法正傳》▲字有藏鋒出鋒之異,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應,上下相接為佳。
宋.姜夔《續書譜》▲用筆之勢,特須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論書》 ▲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沈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矣。
唐.韋續《墨藪》▲所謂千古不易者,指筆之肌理言之,非指筆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蓮《臨池管見》▲學有規矩,字有體法;不然則筆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壹字之法,貴在結構:壹筆之法妙在起止。結構之道,尤在乎筆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將能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全仗筆尖筆毫末鋒芒指使,乃為合拍。清.周星蓮《臨池管見》▲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
蓋兩端出入操縱之故,尚有跡象可尋;其中截之所以豐而不怯,實而不空者,非骨勢洞達,不能悻致。清.包世臣《藝舟雙輯》▲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
宋.姜夔《續書譜》▲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古人作纂,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
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纂則壹毫不可測也。明.豐坊《書訣》▲古人壹點壹畫,皆使鋒轉筆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處乃用使轉;古人壹牽壹連,皆旋轉,正心著紙,無壹黍米倒塌處。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字劃承接處,第壹要輕捷,不著筆墨痕跡,如羚羊掛角。學者工夫精熟,自能心靈手敏。
然便捷須精熟,轉折須暗過,方知折釵股之妙。暗過處,又要留處行,行處留,乃得真快。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數畫之轉接欲折,壹畫之自轉貴圓;同壹轉也,若誤用之,必有病,分別行之,則合法耳。清.笪重光《書筏》▲鋒既著紙,即宜轉換:於畫下行者,管轉向上;畫上行者,管轉向下;畫左行者,管轉向右。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要使筆鋒行字畫中,如入骨既立,雖豐瘠不同,各自成體。宋.李彌孫《筠溪集》▲書之大要,可壹言而盡之。
曰:筆方勢圓。方者,折法也,點畫波撇起止處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圓者,用筆盤旋空中,作勢是也,圓出臂腕,字之筋也。
清.朱履貞《學書捷要》▲圓以規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圓互用,猶陰陽互藏。
所以用筆貴圓,字形貴方。圓乃神圓,不可滯也;方乃通方,不可執也。
明.項穆《書法雅言》▲古人作書,落筆壹圓便圓到底,落筆壹方便方到底,各成壹種章法。《蘭亭》用圓,《聖教》用方,二貼為百代書法楷模,所謂規矩方圓之至也。
▲以轉束言之,則內方而外圓;以筆質言之,則骨方而肉圓。此是壹定之理。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柔潤則肥瘦皆圓,硬燥則長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達於形質,圓扁在形質而本於性情。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圓筆使轉用提,而以頓挫出之。方筆使轉用頓,而以提契出之。
圓筆用佼,方筆用翻,圓筆不佼則痿,方筆不翻則滯。近代.康有為《廣藝舟雙輯》▲用筆尖如落鋒勢,無壹毫如尖鋒勢,意況生舉,爽爽若神,為壹字,須數體俱入。
晉.王羲之《論書》▲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蓋信筆則其波畫皆無力。
提得筆起,則壹轉壹束處皆有主宰。轉,束二字,書家妙訣也。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起有分合緩急,收有虛實順逆,對有反正平串,接有遠近曲直。清.劉熙載《藝概》▲用筆要沈著,沈著則筆不浮;又要虛靈,虛靈則筆不板。
解此用筆,自有逐漸改觀之效。筆要巧拙互用,巧則靈度,拙則諢古,合而參之,落筆自無輕挑渾濁之病矣。
清.秦祖永《桐陰畫訣》▲書有二法:壹曰疾,二曰澀。疾澀二法,書妙盡矣。
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筆貴繞左,書尚遲澀,此君臣之道也。唐.林蘊《拔鐙序》▲作書用筆過快,則無頓挫,過遲則不勁利。
清.梁獻《學書論》▲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
清.劉熙載《論用筆》▲下筆而剛決不滯,揮翰墨而厚實深沈。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山舟曰:筆要軟,軟則遒;筆頭要長,長則靈;墨要飽,飽則腴;落筆要快,快則意出。
清.梁同書《頻羅奄論書》▲筆法過於刻露,每易傷韻。運筆鋒須要取逆勢,不可順拖也,即無生氣,又見稚弱。
清.秦祖永《桐陰畫訣》▲人但知筆墨有氣韻,不知氣韻全在手中。清.笪重光《畫筌》▲嘗見有得筆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於用筆者也。
3.書法名言警句、格言、古事●書肇於自然(漢·蔡邕) ●無聲之音,無形之相(唐·張懷謹) ●學書則知識學可以致遠(唐·張彥遠) ●玄妙之意,出於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於杳冥之間;豈常情 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唐·張懷謹) ●或寄以騁縱橫之誌,或托以散郁結之懷。
雖至貴不能抑其高, 雖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張懷謹) ●字不可重筆,話不可亂傳 ●寫字如畫狗,越描越醜 ●字怕練,馬怕騎 ●字無百日功 ●拳要打,字要練 ●字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帖乃秀潤生(宋·米芾) ●壹點成壹字之規,壹字乃終篇之準(唐·孫過庭) ●筆禿千管,墨磨萬錠(宋·蘇軾) ●引筆奮力,若鴻鵠高飛,邈邈翩翩(晉·衛恒) ●婉若銀鉤,源若驚鸞(晉·索靖) ●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晉書) ●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南北朝·蕭衍) ●雲鶴遊天,群鴻戲海(南北朝·蕭衍) ●龍威虎振,劍拔弩張(南北朝·袁昂) ●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唐·張懷聲) ●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唐·李嗣真) ●筆下龍蛇似有神(唐·張懷謹) ●揮毫落筆如雲煙(唐·杜甫) ●時時只見龍蛇走(唐·李白) ●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唐·韓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