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希特勒是德意誌民族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德文:National 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 Partei ,縮寫NSDAP)即納粹黨(德文:Nazi,即Nationalsozialismus的縮寫)元首,德意誌第三帝國元首兼帝國總理。
阿道夫·希特勒[1]希特勒使壹戰後的德國迅速走向強大,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發動者之壹,對20世紀後的世界歷史格局產生了舉足輕重影響的政治風雲人物。希特勒是舉世聞名的的政治家、演說家,同時他也是傑出的詭辯家、心理學家、陰謀家、權術家、作家、畫家,還是壹個過於冒險的軍事家、戰略家。
[2]希特勒是壹個舉世駭然的歷史人物。他曾將日耳曼人帶到他們從未經歷過的權力和征服的巔峰,把卐字旗從挪威壹直插到高加索山脈和非洲;他的納粹精神在德意誌刮起了壹陣種族主義的狂飆,給世界人民帶來野蠻、瘋狂、殘暴的深切痛覺。人類犧牲了數千萬條生命才把這頭野獸制服。但不得不承認,這是壹位非凡的領袖。希特勒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壹,《時代》雜誌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壹。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身世
希特勒的簽名1889年4月20日晚上6點半,位於奧地利和德國界河因河河畔的奧地利布勞瑙小鎮的壹家名叫波默的小客棧裏,,壹個名叫克拉拉的年輕婦女生下了壹個男嬰。由於克拉拉前面生的三個孩子都早早夭折了,所以她對這個兒子就特別疼愛。這個男孩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的父親阿洛伊斯是布勞瑙邊境小鎮的海關官員,是壹個42歲的農婦和流浪磨工的私生子。阿道夫的母親是阿道夫父親的侄女。阿洛伊斯結婚時,已經49歲,新娘剛25歲,這是阿洛伊斯第三次結婚。此前他有過兩次的婚姻。阿道夫是他此次婚姻的第四個孩子。也可能是這種在世人看來極為奇特的身世來歷和血緣關系,造就了希特勒的與眾不同的氣質和性格。
童年
阿道夫·希特勒3歲零四個月時候,他們壹家隨父親搬往德國巴伐利亞的巴索市,他父親要在那裏管理壹個屬於奧地利的海關,在這個德國城市裏的生活以及與德國兒童們的***同玩耍,給希特勒留下了終生不泯的影響,他壹生都操著巴索時期學會的那種巴伐利亞南部的口音。 童年時期的希特勒
1895年,希特勒6歲,他父親被調往林茨任職,全家又搬回奧地利。小阿道夫·希特勒經常成了他爸爸的“出氣筒”。1896年,7歲的阿道夫·希特勒隨父親搬往拉姆巴赫小城居住。在新學校的學習,希特勒是個佼佼者。但希特勒的父親很快又對這裏的生活感到厭倦了,這時,他發現自己有繪畫天賦。於是他轉而幻想將來成為壹名藝術家。但他父親卻堅決要兒子成為和他壹樣的公務員。希特勒小學畢業後,進入六年制中學就讀,但希特勒到了這所學校後,為了使得父親因自己學習成績低下而作出讓步,他學習成績壹落千丈,在三年級(相當於初三)期末考試時因數學和自然考試不及格而留級。家裏送他到林茨市的四年制中學就讀。在希特勒的學生時代,唯壹給了他強有力的、後來證明是有決定性影響的是 林嗣中學的歷史教員利奧波德·波伊契博士。
他的家鄉在南部同南斯拉夫人接壤的德語邊疆 地區,他在那裏遇到的種族糾紛的經歷,使他成了壹個狂熱的日耳曼民族主義者。雖然波伊 契博士給他的這個學生的歷史分數只是"中",他卻是希特勒熱烈贊揚的唯壹教員。
1903年1月,希特勒的父親在壹間茶館喝茶時突感胸部不適而死,經查明是胸膜出血。
維也納時期
希特勒家族成員(4張)1906年,希特勒過完17歲的生日之後,帶著他母親和親戚們給他的錢,去他早就向往的維也納住兩個月。維也納這座金碧輝煌的巴洛克式的奧匈帝國帝都令希特勒神迷目眩。他成天在街頭閑逛,興奮地瞻仰環城公路附近的宏偉建築,在博物館、歌劇院、劇場中所看到的景象,使他眼花繚亂、如醉如癡。至少在此刻他已深信不疑,要想在藝術上有所建樹的話,就必須在維也納求學。於是他千方百計勸說母親同意他到維也納的藝術學院去就讀。1907年夏,母親終於同意他帶著從父親的遺產中提取的可以在維也納生活壹年的700克朗,來到維也納參加入學考試,以圓他那做畫家的夢。他***參加了2次考試,但均未能通過。
希特勒只有四年制中學證書,不能報考建築學院(建築學院要求考生必須是六年制中學畢業)。他沒有給家中寫信,也沒有回家,而是獨自留在維也納,閉門謝客,埋頭讀書,聽聽歌劇或在大街上茫然無主地遊逛。直到10月底,他才返回林茨。這時身患乳癌的母親克拉拉已氣息奄奄。12月21日,他母親終告不治,離開人世。
母親死後,希特勒面臨著想辦法謀生的問題。他雖完全獨立了,但他並無壹技之長,又壹向輕視體力勞動,從來沒想靠自己的力量賺壹分錢。然而他並不氣餒,仍信心十足,他向親戚告別,宣布他若不得誌,決不回鄉。
1908年2月,希特勒重新回到了維也納。當時的維也納是哈布斯堡王朝行將覆滅之前回光返照下的燦爛帝國。但也有住貧民窟、穿破衣服、營養不良的窮人。這時的希特勒開始變得富於批判精神和反抗精神,他常常為世道的不公和豪門貴戚們所榨取的不義之財而感到憤憤不平。到維也納之後,希特勒根本不去想方設法進建築系,也不想學什麽手藝,或者從事任何正常的職業,相反他倒寧願幹些零活--掃雪、拍打地毯、在車站扛行李。第壹年,他主要就靠父親的那點遺產和每月25克朗的孤兒補助金生活,到1909年,父親的遺產用完了,只還有每月25克朗的孤兒費,他完全成了壹個流浪漢,夜晚宿在公園的長椅子上或隨便哪家的大門門洞裏,白天在小酒肆和候車室中以廉價食品充饑。
1909年聖誕節前夕,窮愁潦倒的希特勒把自己的最後壹些冬服悉數典當,失魂落魄地進入了壹個流浪漢收容所。但不久,希特勒在壹位朋友的鼓動下,搬進壹個廉價的單身漢公寓,靠自己的本事掙錢糊口。他每天呆在房間裏畫他的明信片,由他的這位朋友去兜售,銷路竟然十分理想。他還畫壹些大的水彩畫讓朋友去兜售,銷售情況也不錯。他就靠畫這些畫賺來的錢和還可繼續領取的孤兒費,過上了吃住不愁的生活。但沒過多久,這位壹直熱衷於政治的“畫家”就把單身漢公寓裏的閱覽室變成了壹個政治俱樂部。希特勒向那些聚在此處的房客中的“上流人士”和市民階層中的失意者高談闊論。他按其需要,熱忱地維護壹切他所贊同的社會口號和政治口號,激烈地抨擊那些造成他失敗的社會口號和政治口號,對自己周圍紛亂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簡單化的解釋。在這期間,希特勒經常閱讀大肆鼓吹極端國家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反猶主義的小冊子。希特勒還註意觀察奧地利各政黨的活動,他特別註意閱讀奧地利社會民主黨的報刊,分析該黨領導人的演講,總結經驗,他在反復琢磨後,終於得出結論:政黨必須與群眾運動結合,必須掌握在群眾中進行宣傳的藝術,否則將壹事無成。[3]
1913年5月,對大德意誌民族充滿著狂熱情緒的希特勒,離開維也納移居慕尼黑。他想在那裏找到自己的追求。此時,他仍繼續靠賣畫為生。這段時間,他常常閉門謝客,壹頭紮進從圖書館借來的壹大堆政治書籍中,並特別集中研究了尼采的意誌的學說。
第壹次世界大戰
壹戰時希特勒的士兵證[4]1914年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1日,德皇對俄宣戰,8月3日,希特勒立即上書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三世,懇求國王能批準他參加巴伐利亞軍隊。8月4日,希特勒獲準作為誌願兵加入了巴伐利亞步兵第16團,成為陸軍下士,擔任團部傳令兵。他幹得相當不錯,甚至還獲得了壹級鐵十字勛章。這枚曾有數次他憑著僥幸死裏逃生,這使他突然產生壹種奇怪的信念:他“將肩負天下大任”,他只是在等待時機,以便壹鳴驚人。希特勒對戰爭的目的和德國的命運始終極其認真而敏感,他預言德國必將失敗,是因為德國人民無形的敵人--猶太人和馬克思主義者比敵人最大的大炮還要危險。最後德國打輸了這次戰爭。德皇退位逃往荷蘭,德國在貢比涅車站簽訂了投降協定。當時希特勒正在醫院裏治療在戰場上被芥子氣攻擊而失明的眼睛。當他得知這壹消息時,猶如五雷轟頂,痛哭失聲。於是他看清了自己的前途,“決定投身政治”,“當壹個政治家”。
進入德國工人黨
1918年11月底,希特勒傷愈出院,到駐紮在慕尼黑的他所屬的補充營去報到。這時十月革命浪潮席卷整個德國,在慕尼黑成立了“巴伐利亞社會主義***和國”,他所屬的營已處在“士兵委員會”的掌握之中。他對此情況十分反感,於是迅即離開慕尼黑到靠近奧地利的邊境附近的壹個戰俘營去當警衛。次年春天,他又回到慕尼黑。這時那裏成立了壹個調查委員會,調查慕尼黑出現短暫的蘇維埃政權誰應負責的問題。希特勒向該委員會提供了有價值的情報,從而受到了賞識,並被調到陸軍軍區司令部政治部新聞局工作。1919年6月,德國政府被迫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該和約只允許德國保持壹支10萬人的常備軍,因而當局非常重視軍隊的忠實可靠,並為此設立了壹些負有專門使命的特別委員會,負責報告部隊中可能出現的政治顛覆活動,還負責對工人組織進行監視。被選中執行此種“偵察”任務的頭壹批士兵中就有阿道夫·希特勒。在他們開始執行任務之前,希特勒和他的戰友被壹道送進慕尼黑大學的壹個特種訓練班受訓,老師發現希特勒是壹個註意聽講的學員,而且口才過人,就提請希特勒的上級對此予以註意。這樣壹來,希特勒不久就被派到慕尼黑的壹個團隊去演講,宣揚與和平主義、社會主義、民主主義等危險思想作鬥爭。對希特勒來說,這是壹個重要的轉機,在他想進入的政治領域中,這是他第壹次得到承認,而且他自己也發現,他所具有的東西--擅長演說,壹下子被證實了。 希特勒早年時的照片
希特勒的上司十分賞識希特勒的才華,於是把壹項特殊使命交給他去完成。1919年7月底,希特勒奉命和其他“偵察員”壹道前往萊希弗爾德的收容所,肅清那些曾在大戰期間被俘虜過的德軍戰俘們中間滋長的斯巴達克思想傾向。1919年9月,希特勒又接到陸軍政治部的壹項命令,要他去調查壹下壹個自稱“德國工人黨”的小小政治團體的情況。就這樣,希特勒以壹個可以說是特務的身份第壹次結識了當時只有54名黨員的這個黨。這個黨的綱領是壹個社會主義、國家主義和反猶主義的大雜燴。由於希特勒在旁聽這個小黨的開會發言時,痛斥了壹個主張巴伐利亞脫離普魯士並與奧地利組成壹個南德意誌***和國的言論,他立即引起與會者的註意和興趣。兩天後,希特勒突然接到壹張明信片,通知他已被接受參加了德國工人黨,開始這令他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但經過壹番深思熟慮後,希特勒決定成為這個黨的第55名黨員,並擔任了黨的主席團的第七名委員。希特勒考慮到,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觀點和目標來改造這個黨,然後他就有可能把自己在維也納時期的思想和前線經歷所得出的認識,在壹種政治運動中付諸實現。此外,這還為他提供了壹種生活保證,從此,希特勒跨出了他壹生中最有決定意義的壹步。
希特勒(坐者右壹)壹戰時與戰友們的合影希特勒加入工人黨後,他在履行“偵察員”職責的同時,就滿腔熱情地投入到黨的工作中去。他從事多方面的社會交際,在國家主義者刊物《慕尼黑觀察家報》上刊登黨的啟事,組織群眾集會,發表演說宣傳自己,竭盡全力擴大黨的影響。希特勒在群眾集會上施展演說才能,竭力向到會的大學生、小業主和軍官們煽動對凡爾賽和約、“十壹月罪人”及猶太人的仇恨。他的演說通俗易懂,因此其聽眾、特別是大戰中的士兵倍感親切,從而也使他們始終保持高度的狂熱。就這樣,希特勒組織的群眾集會不久便名聞遐邇。他演講的內容、語言的才華、雄辯的論據很快吸引了大批追隨者,黨對他頓然刮目相看,黨的主席力排眾議,遂將希特勒任命為“宣傳部長”。
希特勒大權在手,就著手進壹步鞏固其在黨內的地位,他重新安排了黨的日常管理工作。接著又和黨的主席起草了新的二十五條黨綱,基調是反猶主義、國家主義和“社會要求”,其內容,除了猶太人,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從中得到壹點甜頭。為吸引群眾,他利用德國當時盛行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股潮流,將德國工人黨正式改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這便是納粹黨。黨綱和黨的新名稱都是在1920年2月24日的群眾大會上向世人公布的。
納粹黨黨旗由於新聞界對此事作了簡短報道。所以希特勒在這壹局部地區遂變得名聲大噪。
1920年3月31日,希特勒被解除軍職,他領了50馬克的復員費、壹身軍裝、壹件大衣和壹些內衣。從此以後,希特勒便把全部精力都投到了黨的工作中去了。他籌劃了黨旗和黨的標誌,黨旗以黑、白、紅三種顏色為底色,標誌是壹個卐字。希特勒組織的這種民族主義的符號和標誌以及軍事化的風格,立即對小市民階層產生壹種強烈的吸引力。
隨後希特勒又在贊助者的支持下,買下了慕尼黑的《人民觀察家報》,使黨有了自己的機關報。在此期間有壹批為希特勒的學識、膽量和驚人的口才所折服的各方人士加入到了納粹黨的隊伍中來,使納粹黨的能量壹下子增加了許多。由於希特勒的積極活動,壹年之內,納粹黨就迅速壯大起來。1921年7月,希特勒前往柏林,準備同北德的民族主義者建立聯系,把納粹運動擴大到全國。這時,納粹黨內有人反對他的領導,希特勒立即趕回慕尼黑以退出納粹黨相威脅,逼使黨同意他當元首並享有指揮壹切的權力。他還對黨章作了修改,取消了黨的委員會,廢除了選舉制,確立了“領袖原則”,實行獨裁統治。不久,希特勒為納粹黨的元首。1922年1月22日,納粹黨在慕尼黑召開了第壹次代表大會。至此,希特勒終於把壹個原來專事清談的俱樂部,改造成了壹個群眾組織,並且成為其中最為重要和最為著名的壹個成員。
啤酒館暴動
魏瑪***和國初期,經濟十分困難。接受凡爾賽和約之後,德國要支付巨額賠款。法國為保證得到賠款和在德國面前有壹種安全感,遂出兵占領了德國大部分地區,虛弱的德國政府無力抗擊,只能實行消極抵抗,結果導致德國發生了空前的通貨膨脹,貨幣體系瓦解,經濟陷於崩潰。希特勒把發生這次災難的原因都歸罪於魏瑪***和國和凡爾賽和約,歸罪於猶太人和布爾什維主義。最後古諾政府發起的這場耗盡血本的 啤酒館政變時的希特勒消極抵抗再也無法繼續下去了,只好垮臺,由施特雷斯曼繼任總理。
新總理壹上任,立即宣布結束這場鬥爭並準備願意恢復賠款同法國達成了和解。但施特雷斯曼的這兩項決定卻遭到了死硬的保守派德意誌民族人民黨和所有的極右派民族主義團體的抗議,而這種抗議運動主要集中在巴伐利亞邦。那裏的分裂主義勢力企圖舉行暴動,對抗柏林政府。敏感的希特勒看到這種經濟困難和政治動蕩的形勢,正是他推翻***和國的良機。他要以巴伐利亞為跳板,攫取全國政權。
希特勒與魯登道夫等人在壹起十月底,巴伐利亞和柏林中央政府之間的矛盾激化,希特勒決心利用這壹矛盾,他要求巴伐利亞邦政權趁柏林尚未向慕尼黑下手之時,就向柏林進軍。希特勒自認為時機對己有利,他執意要效仿意大利獨裁者墨索裏尼壹年前“向羅馬進軍”奪取政權的榜樣,著手策劃“向柏林進軍”,以建立由他個人施行獨裁的專制政權。但巴伐利亞邦政府頭目優柔寡斷,無意按希特勒的意願行事。1923年11月8日晚,巴伐利亞邦政府三巨頭等要員在慕尼黑南郊的比格布勞凱勒啤酒店舉行集會,希特勒乘機率領其600名沖鋒隊員,強行沖入會場,並首先向天花板開了壹槍。接著希特勒在戈林、赫斯等人的簇擁下登上講臺,高聲喊叫道:“國民革命已經開始,大廳現在已被包圍,任何人不得擅離壹步!”“如今巴伐利亞政府已經崩潰,我從現在起就是全德意誌的領導者!”但希特勒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劫持巴伐利亞領導人搞政變的企圖以失敗告終。然而希特勒並沒有死心,次日,他又與被迫參與其事、壹心要建立軍人專制政權的第壹次世界大戰時的德軍總參謀長魯登道夫商討對策,決定在慕尼黑進行示威遊行以擴大宣傳和喚起士兵與居民的支持。於是希特勒與魯登道夫壹起率領壹支2000多人的隊伍,從啤酒館向慕尼黑城內進發。但他們立即遭到了警察的鎮壓,16名納粹黨徒被擊斃,希特勒則逃離了現場,但11月11日在恩斯特·漢夫施丹格爾的別墅被逮捕入獄,隨後邦政府下令禁止納粹黨,封閉納粹黨報。至此希特勒苦心策劃的“向柏林進軍”的奪權嘗試,就這樣失敗了。
我的奮鬥
希特勒寫的《我的奮鬥》希特勒的政變失敗了,但他卻從這次失敗中為自己和自己的政黨撈到了壹筆宣傳資本。由於首席法官在“民族主義”思想上與希特勒並無原則分歧,因此最後只對希特勒判處了監禁五年。其實希特勒只服了8個月的徒刑就被赦免了,而且未被驅逐出境。就是在這僅8個月的服刑期間,他也倍受優待:除了獲準享用特別飯食,還讓他住在有兩扇窗戶、陽光充足,很為舒適的單間牢房裏。他可以自由通信,自由接待來訪親友,生日時可以接受親友的花環和祝賀,此外還享有攜帶秘書、到戶外散步和做體操的特權。中午他則在墻上掛著壹面卐字旗的休息室進餐,這時他就口若懸河地大講特講。所以當希特勒在這所看守監獄中“服刑”結束時,獄中的大多數工作人員都變成了忠實篤信的納粹主義分子。
希特勒在監獄呆的這8個月,向魯道夫·赫斯口述了他的著作--《我的奮鬥》上篇,其後則向壹神秘組織Thule Society成員埃卡特(Dietrich Eckart)口述完成自傳及其思說闡述。該書分別在1925年及1926年出版各壹冊,至1934年的銷售量為24萬本,而至二戰結束,約有千萬本被售出或發出。希特勒花了幾年躲避自該書版稅。***欠約405500馬克(約今日六百萬歐元)。希特勒成為總理後,其欠稅追討被擱置。《我的奮鬥》著作權被巴伐利亞自由邦主張擁有至2015年12月31日。該書在現今德國的出版僅限於學術研究與已加註評論版本。這部著作是壹個集民族主義、帝國主義、種族主義、反猶主義和反對民主主義思潮於壹體的大綜合。反猶主義是貫穿該書的壹條主線。他認為猶太人和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雅利安人是優等人種,因此它有權征服和統治其他民族。該書的另壹思想是鼓吹復仇主義。希特勒聲言必須撕毀凡爾賽和約,必須同德國人民的不***戴天的死敵--法國算賬。他聲言,和約所加給德國的恥辱和仇恨己深深地印入六千萬男女的心坎,變成了壹片彌漫的火焰。宣傳對外擴張是該書的又壹主題。奪取生存空間,擴充領土,征服世界。他宣稱“將把目光投向東方的那個國家”,“不能用和平方法取得的東西,就用拳頭來奪取。”希特勒還在書中攻擊議會民主制度,宣傳專制獨裁統治,反對馬克思主義,宣揚法西斯的理論。《我的奮鬥》壹書被看作是法西斯的理論和行動的綱領,是納粹黨的聖經。它為希特勒塗上了壹層迷人的色彩,迎合了當時廣泛存在於德國的憤懣情緒,因而在納粹政權時期它發行量很大,流傳極廣。
希特勒高清晰照片(14張)當前德國壹些歷史研究人員有意重新出版德國納粹頭目阿道夫·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德國官方眼下禁止出版這本書。自二戰後便擁有《我的奮鬥》版權的德國巴伐利亞州政府迄今無意“解禁”。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政府禁止出版這本書。而且,除出於教育或研究目的,其他納粹標誌在德國也被禁止復制。
德國慕尼黑當代歷史研究所研究人員埃迪特·拉伊姆4日說,研究所計劃在《我的奮鬥》版權2015年底到期後,重新出版壹附帶評論的註解版本。德國猶太人中央理事會2008年提出過類似想法。拉伊姆認為再版《我的奮鬥》的目的是幫助人們警惕納粹思想的危險性,並非是宣揚。並且不會對當今壹代造成影響且是國家社會主義時期的重要書籍應供民眾查閱。研究者認為這本書反映希特勒納粹思想早年發展歷程。
《我的奮鬥》1925年首次出版。希特勒1933年掌權後,這本書成為德國中小學的教材。
重建納粹黨
希特勒從啤酒館暴動的失敗中悟出了自己的道理:即不能通過政變去剝奪臺上統治者的權力,相反只有通過與他們的合作才能取得政權,要充分利用***和國憲法所提供的壹切合法條件去攫取政權,鏟除***和國。於是,在他出獄後的1925年1月4日,拜訪巴伐利亞總理,承認1923年的政變是壹個錯誤,並保證今後壹定循規蹈矩,遵紀守法。邦總理遂由此產生壹種印象:這頭兇猛的野獸現在被“馴服了”,人們可以松壹下繃緊的弦了。這樣,在2月份,巴伐利亞政府就撤銷了對納粹黨及其機關報《人民觀察家報》的禁令。2月26日《人民觀察家報》正式復刊。2月27日納粹黨正式重建,希特勒又獲得了獨裁元首的身份,但被禁止在公開場合演說。
人民觀察家報[5]這時的德國由於實行了貨幣改革,美元資本陸續流入。故而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國內政局趨向穩定。這對希特勒的納粹運動是十分不利的,這以後可以說納粹運動進入低潮。但希特勒並不為自己政黨的弱小而氣餒,他仍不屈不撓,不喪失希望和信心。他壹方面利用這段不能公開講話的時期,專心致誌地寫作《我的奮鬥》的最後部分,思考納粹黨和自己的前途,另壹方面又充分施展自己的組織才幹,在納粹黨裏建立了壹套錯綜復雜的黨內機構。為了擴大影響,吸引更多的群眾,希特勒還陸續建立起壹批群眾組織。希特勒事必躬親,過問黨的壹切細小決定。就這樣,到了1928年,納粹黨逐漸變成了壹個“擁有壹批具有接管政府事務能力的幹部的政黨”。而且納粹黨的信徒們都有壹種“壹榮俱榮,壹損俱損”的***同信念,把他們的元首視為眾望所歸的決策人物。只是由於這時沒有適宜的氣候,它的內部力量與自身團結尚未顯露鋒芒,因而普遍被外界忽視罷了。
此外,在經過了相當的困難之後,希特勒又把沖鋒隊改組成為壹個擁有幾十萬隊員的武裝團體,其任務是保護納粹黨舉行的集會,搗亂其他政黨的集會和壹般地恫嚇那些反對希特勒的人。希特勒又建立了黨衛隊,並要求他們特別宣誓效忠他。
後門奪權
當選德國總理後的希特勒拜見總統興登堡1929年10月末從華爾街開始的經濟恐慌迅速蔓延,導致了壹場世界性經濟危機。德國的經濟是靠美國發展起來的,所以受害最大。企業倒閉,產銷蕭條,失業人數直線上升,最高時達600萬。這可給希特勒提供了絕好的機會。他稱經濟危機是“政府無能”,是政府接受《凡爾賽和約》和戰爭賠款及奉行“社會主義”政策的結果,是***和國和歷屆政府毀滅了德國的壹切。不久,經濟危機就發展成為壹場國家危機。由於經濟蕭條,國家稅收下降,相反失業救濟的支出卻迅速增加。1930年3月,魏瑪***和國的最後壹屆政府終因入閣各黨在如何平衡國庫虧空問題上意見分歧而垮臺。
謝謝
摘自百度百科/view/14296.htm?fromId=4690&redirected=seach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