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張永字景雲文言文

張永字景雲文言文

1. 舊唐書 文言文翻譯 李日知

文言文翻譯:李日知,鄭州滎陽人。

考中進士。天授年間,多次遷升為司刑丞。

當時使用法律嚴厲躁急,唯獨李日知寬緩公平,沒有使冤案泛濫。曾經赦免壹個死囚,少卿胡元禮請求判處死刑,和李日知來回(爭辯)到了四次。

胡元禮大怒,說:“(只要我)胡元禮不離開刑曹,這個囚犯終究不會有活著的道理。” (李日知)回答說:“(只要我)李日知不離開刑曹,這個囚終犯終究不會有處死的法令。”

因此把兩個狀子呈列上報,李日知果真有理。神龍初年,出任給事中。

李日知侍奉母親非常孝。當時母親年老,曾經生病,李日知請假,調理侍奉了幾天而鬢角的頭發都變白了。

不久加朝散大夫的爵位。他的母親沒有受到命婦邑號就去世了,即將安葬出殯,吏人帶著通知而到,李日知在路上當時昏厥,很久才蘇醒。

身邊跟隨的人都悲哀痛苦,不能擡頭觀看。巡察使、衛州司馬路敬潛聽說他其孝悌的事跡,使人求問他具體情況,李日知推辭謙讓不讓上報。

守喪期滿終了,多次遷升為黃門侍郎。當時安樂公主的池苑館舍剛剛建成,唐中宗親自前往遊玩,隨從的官遠都預備下宴樂的詩歌。

唯獨李日知心存規誡,他的最後壹章說:“所願的是暫且想著居住者的安逸,不要讓時人議論建築者的勞累。”議論的人以此敬重他。

景雲元年,出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轉任禦史大夫,像原來壹樣主持政事。第二年,升任侍中。

先天元年,轉任刑部尚書,停止主持政事。屢次因年老請求退職,請求辭職歸家,得到批準。

起初,李日知將要有所陳訴請求,而不與妻子商量,回鄉而使身邊跟隨的人換裝,要他們搬出去從事別的行業。妻子吃驚地說:“家產屢次花光,孩子們名聲與官職還沒有確立,為什麽倉猝辭職呢?”李日知說:“書生到了這樣,已經超越本分了。

人的欲望沒有沒有限止,如果放縱他們的貪心,是沒有滿足的時候的。”等回歸田園,不從事產業,只是修理水池和亭臺,多多地引薦後進的人,和他們聊天宴樂。

開元三年逝世。當初,李日知因為官居要職,諸多子侄們還未成年,都與族聯姻,當時的輿論認為違反禮數。

死後,小兒子伊衡,以小妾為正妻,糜費喪失了土地和房屋,還起訴諸位兄長,(良好的)家風被取代了。文言文原文:李日知,鄭州滎陽人也。

舉進士。天授中,累遷司刑丞。

時用法嚴急,日知獨寬平,無冤濫。嘗免壹死囚,少卿胡元禮請斷殺之,與日知往復至於數四。

元禮怒,曰:“元禮不離刑曹,此囚終無生理。”答曰:“日知不離刑曹,此囚終無死法。”

因以兩狀列上,日知果直。 神龍初,為給事中。

日知事母至孝。時母老,嘗疾病,日知取急,調侍數日而鬢發變白。

尋加朝散大夫。其母未受命婦邑號而卒,將葬發引,吏人賫告身而至,日知於路上即時殞絕,久之乃蘇。

左右皆哀慟,莫能仰視。巡察使、衛州司馬路敬潛將聞其孝悌之跡,使求其狀,日知辭讓不報。

服闋,累遷黃門侍郎。 時安樂公主池館新成,中宗親往臨幸,從官皆預宴賦詩。

日知獨存規誡,其末章曰:“所願暫思居者逸,莫使時稱作者勞。”論者多之。

景雲元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轉禦史大夫,知政事如故。明年,進拜侍中。

先天元年,轉刑部尚書,罷知政事。頻乞骸骨,請致仕,許之。

初,日知將有陳請,而不與妻謀,歸家而使左右飾裝,將出居別業。妻驚曰:“家產屢空,子弟名宦未立,何為遽辭職也?”日知曰:“書生至此,已過本分。

人情無厭,若恣其心,是無止足之日。”及歸田園,不事產業,但葺構池亭,多引後進,與之談宴。

開元三年卒。 初,日知以官在權要,諸子弟年才總角,皆結婚名族,時議以為失禮之中。

卒後,少子伊衡,以妾為妻,費散田宅,仍列訟諸兄,家風替矣。此文出自後晉·趙瑩所編撰的《舊唐書》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舊唐書》***200卷,包括《本紀》20卷、《誌》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

《舊唐書》的修撰離唐朝滅亡時間不遠,資料來源比較豐富。《舊唐書》從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完成。

因為書成時劉昫正在執政,按當時的規定,壹般宰相都要作國家修史的主編(監修),因此劉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三任監修之外,參預纂修工作的,先後總計9人。

他們是:張昭遠、賈緯、趙熙、王伸、呂琦、尹拙、崔棁、鄭受益、李為先(壹作光)。其中,張昭遠始終具體負責其事,用力最勤。

賈緯受詔不久即去職守喪,書成前壹年起復,主要貢獻是其《唐年補遺錄》65卷提供了唐武宗以後的許多難得史料。趙熙始終其事,“竟畢其功”。

王伸於書成之日,身列“恩獎”名單。呂琦預修唐史,史稱“有能名”。

《舊唐書》修成後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對後晉大舉進攻,造成了開封及河南州縣數百裏內杳無人煙的慘狀,公私損失都很嚴重,史籍遭劫自也難免。因此修成的《舊唐書》,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的。

《舊唐書》的作者去唐不遠,有條件接觸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時間裏修成這樣壹部二百卷的大書。作者簡介:趙瑩(885-951),。

2. 張永傳 文言文及翻譯

原文: 張詠,字復之,濮州鄄城人。

太平興國五年,郡舉進士,議以詠首薦。有夙儒張覃者未第,詠與寇準致書郡將,薦覃為首,眾許其能讓。

會李沆、宋湜、寇準連薦其才,以為荊湖北路轉運使。奏罷歸、峽二州水遞夫。

就轉太常博士。太宗聞其強幹,召還。

張永德為並、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詔案其罪。

詠封還詔書,且言:“陛下方委永德邊任,若以壹部校故,推辱主帥,臣恐下有輕上之心。”太宗不從。

未幾,果有營兵脅訴軍校者,詠引前事為言,太宗改容勞之。 出知益州,時李順構亂,王繼恩、上官正總兵攻討,頓師不進。

詠以言激正,勉其親行,仍盛為供帳餞之。正由是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寇略之際民多脅從詠移文諭以朝廷恩信使各歸田裏。

初,蜀士知向學,而不樂仕宦。詠察郡人張及、李畋、張逵者皆有學行,為鄉裏所稱;遂敦勉就舉,而三人者悉登科。

士由是知勸。 成平二年,夏,詠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

屬歲歉,民多私鬻鹽以自給。捕獲犯者數百人,詠悉寬其罰而遣之。

官屬請曰:“不痛繩之,恐無以禁。”詠曰:“錢塘十萬家,饑者八九,茍不以鹽自活,壹旦蜂聚為盜,則為患深矣。

俟秋成,當仍舊法。”五年,真宗以詠前在蜀治行優異,復命知益州。

會遣謝濤巡撫西蜀,上因令傳諭詠曰:“得卿在蜀,朕無西顧之憂矣。”詠與青州傅霖少同學。

霖隱不仕。詠既顯,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

至是來謁,閽吏白傅霖請見,詠責之曰:“傅先生天下賢士,吾尚不得為友,汝何人,敢名之!”(選自《宋史?張詠傳》,有刪節)譯文: 張詠,字復之,濮州鄄城人。太平興國五年,濮州推舉進士,眾議首先推薦張詠。

當地有個叫張覃的老儒生還沒考中進士,張詠就與寇準寫信給本州守將,推薦張覃做首選,眾人都贊許張詠能夠謙讓。正逢李沆、宋浞、寇準接連推薦他的才幹,(朝廷)授任他為荊湖北路轉運使。

(張詠)上奏建議罷除歸、峽二州的水遞役夫。就地轉為太常博士。

宋太宗聽說他的精明強幹,召他回朝。張永德任並、代都部署,有個小校官犯了法,被他鞭打致死。

皇帝下詔審理他的罪行。張詠將詔書封緘退還,並且說:“陛下正委以張永德邊關重任,若因為壹個小校官的緣故,使主帥受辱,臣恐怕將會有下級輕視上級之心。”

太宗沒有聽從。不久,果然有士兵聯合控告軍校的事發生,張詠引用前次的事情來議論,太宗為此動容並撫慰他。

出任益州知州,當時李順作亂,繼恩、上官正統兵攻討,卻停留不前進。張詠用話激勵上官正,勉勵他親自出擊,並盛情地陳設帷帳為他餞行。

上官正因此決意出兵深入,終於大獲全勝。當叛軍攻城略地之際,民眾有很多人被脅迫跟隨叛軍的,張詠下達公文向他們曉喻朝廷的恩德和信義,使他們各自回到鄉裏。

當初,蜀地士人知道讀書向學,但不喜歡做官。張詠考察州裏的張及、李畋、張逵等人都有學問品行,受到鄉裏的稱贊;於是敦促勉勵他們參加科舉考試,這三個人果然考取了進士。

士子們從此懂得了努力上進。 (宋真宗)鹹平二年夏天,張詠以工部侍郎出任杭州知州。

正值當年歉收,百姓有很多人私自販賣鹽來自給。(官府)捕獲了幾百個犯法的人,張詠全都減輕刑罰然後遣散他們。

部下屬官請求說:“不嚴加制裁,恐怕無法禁止此事。”張詠說:“錢塘壹帶十萬家民眾,饑餓的人有八九萬,(這些人)如果不靠販賣私鹽來養活自己,將來壹旦像蜂群壹樣聚焦起來成為強盜(或:壹旦蜂擁而起做強盜),那麽就會成為很大的禍害。

等秋天收獲了,當會依舊按舊法辦事。”(鹹平)五年,宋真宗因為張詠以前在蜀地政績優異,又任命他擔任益州知州。

適逢朝廷派遣謝濤巡視西蜀,皇上因此令他轉告張詠說:“有愛卿在蜀地,我沒有西顧之憂了。” 張詠與青州人傅霖小時候是同學。

傅霖隱居不做官。張詠顯貴之後,三十年也沒找到(他)。

到這時他來謁見,守門人來報告說傅霖求見,張詠責罵他說:“傅先生是天下(很有名)的賢士,我尚且沒機會跟他成為朋友,妳是什麽樣的人,竟敢直呼其名!”。

3. 文言文《舊唐書,源乾曜傳》翻譯

譯文

源乾曜傳

源乾曜,相州臨漳人。隋朝比部侍郎源師的孫子。父源直心,高宗時曾任司刑太常伯,因犯錯誤流配嶺南而去世。乾曜中進士,在景雲年中(710),任諫議大夫。當時公卿百官三九射禮已久廢,源乾曜卻上疏道:“聖王教天下百姓,必制禮來正人情,人情正則家有孝子,國有忠臣。這壹道理經久不衰,因為有理。因此君子三年不為禮,禮法壹定會損壞;三年不為樂,樂壹定崩壞。竊以為古代擇士,先觀射禮,來看清其和容之儀,並不是取壹時之樂。關於射,可以區別正和邪,觀德行,符合祭祀,打擊敵人。古代聖王沒有哪壹個不相承襲的。臣竊見數年以來,射禮已廢,有的因有關部門吝惜費用,便使大射有虧。臣愚以為所費的是財,所保全的卻是禮。所以孔子說:‘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現在時代更新,天下清明,臣望大射之禮儀不要廢棄,聖人之教,始終進行,這樣,天下就幸甚。”源乾曜不久調任梁州都督。

開元初年(713),..王府的官吏中有犯法的。玄宗令左右的人尋求壹個能做王府長史的人,太常卿姜皎薦舉源乾曜,說他公正清明有才幹,因此被召見與玄宗交談,源乾曜交談得神清氣爽,對答得有條不紊,玄宗很是賞識,便拜為少府少監,兼..王府長史。不久遷任戶部侍郎、兼禦史中丞。沒多久,調任尚書左丞。開元四年冬,源乾曜任黃門侍郎,代理宰相職務。僅十天,又與姚元之壹同罷免了宰相職務。

當時玄宗要去洛陽,以源乾曜為京兆尹,為京師留守,源乾曜治政寬厚簡樸,不嚴但合理。曾有仗內白鷹,因放飛時失其所在,玄宗令京兆官員捕捉。沒多久在野外捕獲,但那只白鷹掛在荊棘中死去,官吏都懼怕得罪,相顧失色。乾曜卻慢慢地說:“事有巧的情況,死也有常理,主上仁明,應當不以此來罪責人。如果壹定要處罰,我自認了,不須懼怕。”於是源乾曜便入朝自請失旨之罪,玄宗對所有情況全不問。大家佩服源乾曜臨事不懼怕,並且能引過在己。他任京兆尹三年,政令始終如壹。

開元八年(720)春,又任黃門侍郎,代理宰相。不久又加銀青光祿大夫,升任侍中。過了較長壹段時間,源乾曜上疏“:臣見顯要官員的家中都是謀求京中的職務,賢才之士多任外官,王道要公平,不應如此。臣有三男都在京城任職。望調出二人為外官,來協調均平之道。”玄宗同意這意見,於是把他的兒子源弼由河南府參軍調出任絳州司功,源薭由太祝調任鄭尉。玄宗同時還下旨“:源弼等人的父親在朝廷任要職,但很是謙虛嚴己,他擔心的是在官吏之中不能用才失序,帶頭顯謙讓之德,請求將自己的二子調外職。左傳中不是說過嗎‘:晉範宣子讓,其下皆讓。’‘晉國之人,於是大和。’道之能行,仁哪裏會遠呢?”因此令文武百官父子兄弟三人並在京師任職的,隨自己通容,依年齡資歷處理,由此公卿子弟有壹百余人由京官調出。不久,又有上書者,認為“國之執政,休戚相關,若不稍加恩寵,怎麽能讓他們盡心盡力呢”?開元十年(722)十壹月,玄宗下旨凡中書門下均***食實封三百戶。這壹實封是由源乾曜和張嘉貞開始的。

源乾曜後又從玄宗東往泰山封禪,拜尚書左丞相,仍兼侍中。乾曜在執政的十年中,張嘉貞、張說相繼任中書令,源乾曜不與他們爭權,每事必推讓。到李元..、杜暹主持政事,源乾曜便不參議,只是同意簽名而已。當初,源乾曜由姜皎所引薦,才被重用。等姜皎獲罪,被張嘉貞排擠,源乾曜竟然不相救援,當時人們以此譏諷源乾曜。開元十七年(729)秋,停止了他兼任的侍中職務。這年秋天,遷任太子少師,他以他的祖父名字為師而堅決辭謝,便任太子少傅,封安陽郡公。開元十九年(732),玄宗到東都洛陽,源乾曜以年老多病,不堪隨從,而留在京城養病。這年冬天去世。詔追贈幽州大都督。玄宗在洛陽城南門舉哀,停止朝會兩天。

4. 文言翻譯: 張說,字道濟,或字說之,其先自範陽徙河南,更為洛陽人

張說,字道濟,又字說之,他的祖上從河北範陽遷到河南洛陽,成為洛陽人。在永昌年間,武後(則天)考賢良方正策論,下詔令吏部尚書李景諶將應試策論人員名字糊上來比較高下,張說所應對策論排名第壹,武後(則天)將其策論批為第二等,封他為太子校書郎,做個左補闕的官。

當唐睿宗登基做皇帝後,張說被提拔為中書侍郎(國務院秘書)兼雍州長史。譙王李重福造反被殺,被牽涉的洛陽的同黨有數百人,案子久拖不決,唐睿宗讓張說去辦理這個案子,不久張說就將有罪之人查出來了,於是殺了張靈均、鄭愔,其余被冤的人都得到平復。皇帝很高興張說在辦理案子時不冤枉正直的人,不放過有罪的人,親 *** 勞他。當時唐玄宗(李隆基)是太子,張說與褚無量陪太子讀書,尤其受到太子的親近和禮遇。第二年,張說被提封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國務院副總理),負責監督修撰國史。

公元711年(景雲二年),唐睿宗對身邊的侍臣說:“算命的跟我說五天之內會有人入宮造反,要早做防備。”大家不知道該怎麽辦。張說對唐睿宗說:“這是有人想陰謀對付太子,陛下您如果讓太子來監督朝政,這樣名分壹定,自然令那些奸人無機可乘,就避免了禍亂。”唐睿宗明白了張說所說的道理,就下令按張說所說的讓太子(李隆基)監督朝政。公元712年,皇太子(李隆基)即位做了皇帝,太平公主引薦蕭至忠、崔湜等人做宰相。因為張說不依附自己(太平公主),封他為尚書左丞(政協主席),不讓他參與處理政事,讓他做東都留守(洛陽市長)。張說心裏明白太平公主等人有反叛之心,於是讓人偷偷的將自己的佩刀獻給玄宗(李隆基),請他早下決斷,先下手為強,李隆基接受了張說的建議。等蕭至忠等人被殺之後,李隆基讓張說做中書令(總理),封他為燕國公,讓他享受二百戶老百姓的進獻。

早先的時候,邊鎮駐軍多六十萬人,張說認為當時天下太平無事,就對李隆基提議讓其中二十萬人退役回家種地。李隆基認為有問題,張說對他說:“邊鎮駐軍人數雖然很多,但將官們只是用來作為自己的護衛、為自己謀求私利而已。對付敵人,在於精兵不在於人數眾多。以陛下您的精明能幹,壹轉圈的家夥都害怕您的威名呢,您不用擔心撤軍會招來敵人侵略,我願意以我全家上百口人的性命做擔保。”皇帝(李隆基)於是就同意了他的提議。

張說註重氣節,言出必行(說話算話),喜歡推舉提拔年輕人,對君臣、朋友之間的大義非常在乎。李隆基做太子的時候,他參與了非常多的秘密謀劃,後來終於成為唐玄宗壹朝的大臣。

5.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9.C 10.D 11.A 12. (1)(5分)解琬壹直與郭元振在同壹官署任職,關系友善,於是被宗楚客誹謗,因為這被貶為滄州刺史。

(“素”“相善”“毀”“由是”各1分,句意1分。) (2)(5分)解琬說吐蕃必定暗藏叛亂陰謀,請求事先發(派)兵十萬到秦、渭等州嚴加防備遏制。

(“懷”“計”“預支”“防遏”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9. 試題分析:結合“孝性淳至”“哀情懇切”“固辭權奪之榮”“乞就終憂之典”等對文的特征,以及“足可以”“仍”等標誌性詞語即可斷出。

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0. 試題分析:D“致仕”不是“致仕官”的簡稱,也並非“官員上任”,應是“古代官員辭職歸家”。 考點:理解古代文化常識。

能力層級為理解B。 11. 試題分析:A“他的請求壹直都沒有得到允許”有誤。

根據原文“允其所請”“仍令服闋後赴上”“優詔加金紫光祿大夫,聽其意”等語句,說明皇帝曾經應允過解琬的請辭。解答此類題的思路是:先抓住題幹,讀全讀準。

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壹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

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再把選項放回原文,查對正誤。

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2. 試題分析:此類題目在翻譯時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壹般為直譯,除壹些帶有比喻性的詞語然後再整體翻譯,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 翻譯文言文時,應註意以下幾點:(1)學會語法分析推斷。

梳理主幹,劃分成分,落實語法功能。將句子主幹梳理好,可以幫助我們理清句子成分,從而判斷詞性、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現象,以達到準確翻譯的目的。

(2)組詞造句推斷詞義。文言文中很多單音節實詞的含義在現代漢語中由壹個雙音詞來表示。

在由單音節向雙音節轉換的過程中,又多以同義合並或反義合並或反義並列為構詞特征。據此,我們可使用組詞方式猜讀難懂詞義。

(3)相似語言結構推斷。古漢語講究語言的工整對仗。

文言文中整句較多,駢偶常見。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出於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對的特點,據其壹可推知其他。

(4)語境分析推斷。翻譯既要聯系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又要聯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語境。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解琬,魏州元城人。

年輕時考中幽素科,授任新政尉,幾次改任成都丞。因奏事符合皇帝旨意,破格升任監察禦史,為父母守喪而離職。

武則天因解琬熟悉邊境事務,守喪期未滿而讓他任原職,令他前往西域安撫夷虜,解琬直言上疏堅決辭謝。武則天贊揚他,下詔說:“解琬淳樸孝順,哀痛之情懇切,堅決辭謝暫時剝奪親情的榮寵,乞請遵守服喪期滿的禮法。

足以激揚風俗,敦促推重禮法,應順應他的高尚情懷,允許他的請求,並令他服喪結束後赴任。” 聖歷初年,解琬又升任侍禦史,充任使臣安撫烏質勒及十姓部落,大家都感到便利合宜,蕃人十分高興,解琬因功升任禦史中丞兼北庭都護、持節西域安撫使。

解琬壹直與郭元振在同壹官署任職,關系友善,於是被宗楚客誹謗,因為這被貶為滄州刺史。解琬治理政務能識大體,深得人心。

景龍年間,解琬升任右臺禦史大夫兼持節朔方行軍大總管。解琬前後在軍中二十多年,務農習戰,獲益很多,邊境十分安寧。

景雲二年,解琬再任朔方軍大總管。解琬分派隨軍要籍官河陽丞張冠宗、肥鄉令韋景駿、普安令於處忠等核查三城募兵情況,於是裁減十萬人,上奏停止募兵。

不久授任解琬右武衛大將軍兼檢校晉州刺史,賜爵濟南縣男。他因年老請求退休,上表奏以後,不等答復便離官而去。

皇帝下詔加授金紫光祿大夫,尊重他的意願,俸祿按照原品級全部發給。接著頒降璽書慰勞他說:“卿器度剛正,才識高遠,秉公忠誠顯示立身,固守正道足以成事。

好比張騫的出使,如同魏絳的和戎。職兼文武,功顯各方,效命朝廷,堪稱國老。

近來顧及年老,情願隱退,深為憐惜馬援的才能,未能順從祁奚的請求。然而章疏頻頻進上,高尚情懷難以奪改。

如今得知卿已脫屣還鄉,拂衣高謝,壹定可以激勵頹敗的風俗,為民眾官吏樹立楷模。卿能始終如壹,實可贊美。

應當好好養生,以助長壽。” 不久,吐蕃入侵邊疆,又召入解琬授任左散騎常侍,命令與吐蕃劃定地界,並安置十姓降戶。

解琬說吐蕃必定暗藏叛亂陰謀,請求事先發(派)兵十萬到秦、渭等州嚴加防備遏制。這年冬天,吐蕃果然入侵,最終被事先調發的軍隊擊退。

不久解琬又上表請求退休,皇上不允許,遷任太子賓客。開元五年,出任同州刺史。

次年去世,終年八十余歲。

6. 急求譯文

源乾曜,相州臨漳人。祖師民,隋刑部侍郎。父直心,高宗時太常伯,流死嶺南。乾曜第進士。 神龍中,以殿中侍禦史黜陟江東,奏課最,頻遷諫議大夫。景雲後,公卿百官上巳、九日廢射禮,乾曜以為:“聖王教天下必制禮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古之擇士,先觀射禮,非取壹時樂也。夫射者,別邪正,觀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遞襲。比年以來,射禮不講,所司丱費,而舊典為虧。臣愚謂所計者財,所虧者禮,故孔子不愛羊而存禮也。大射謂春秋不可廢。”

開元初,邠王府吏犯法,玄宗敕左右為王求才長史,太常卿姜晈薦乾曜,自梁州都督召見,神氣爽澈,占對有序,帝悅之,擢少府少監,兼邠王府長史。累進尚書左丞。四年,拜黃門侍郎、同紫微黃門平章事。逾月,與 姚崇俱罷。會帝東幸,以京兆尹 留守京師。治尚寬簡,人安之。居三年,政如始至。仗內白鷹因縱失之,詔京兆督捕,獲於野,絓榛死。吏懼得罪,乾曜曰:“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茍其獲戾,尹專之。”遂入自劾失旨。帝壹不問,眾伏其知體而善引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