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源雄傳文言文

源雄傳文言文

1. 文言文《隋書 源雄傳》翻譯

源雄字世略,是西平樂都人。

祖父源懷、父親源纂,都是魏國的隴西王。

源雄年輕的時候,為人寬宏仁厚,儀表英俊魁梧。

起初在魏國作秘書郎,不久便提升為征虜將軍。

當他的父親被高氏殺害時,源雄逃跑了,改姓換名,西歸長安。

周太祖見了,非常器重他,賜封他為隴西郡公。

以後跟隨周武帝攻打齊國,因為有功,源雄被授予開府,改封為朔方郡公,並被拜為冀州刺史。

那時突厥族侵犯邊境,朝廷於是就調遣源雄為平州刺史,以鎮守邊境。

不久,他檢校徐州總管。

高祖做丞相時,尉遲迥謀反叛亂。

那時源雄壹家長期居住在相州,尉遲迥暗地裏用書信引誘他壹同謀反,源雄始終不理會。

高祖送給源雄書信說:“妳的妻子和兒女都在鄴城,雖說與妳暫且分開,但是只要鏟除消滅了盜賊刁徒,妳們壹家團聚相會是不難的。

這以後,也不過是幾十天的分離,晚些時候妳們全家就能歡聚,不要因此而過度思念。

徐部這個大州縣,是東南方的軍事屏障,而且接近吳地敵寇,須特別安撫。

憑借妳的雄才偉略,委任妳鎮守邊塞的重任,好好地建功立業,妳是不會辜負朝廷的委任的。”尉遲迥派遣他的將領畢義緒據守蘭陵,席毗攻陷了昌慮和下邑兩地。

源雄便派遣徐州刺史劉仁恩攻打義緒的部隊,並調遣儀同劉弘、李琰壹齊攻打席毗的軍隊,全部平定了叛軍。

陳朝人看見中原多戰事,派遣將領陳紀、蕭摩訶、任蠻奴、周羅目侯、樊毅等侵犯江北,西面起自江陵,東面到達壽陽,許多民眾也都起來響應,攻陷了沿江的許多城鎮。

源雄與吳州總管於豈頁、揚州總管賀若弼、黃州總管元景山等打敗了陳朝軍隊,全部收復了失地。

後來,東潼州刺史曹孝達據州縣叛亂,源雄派遣軍隊襲擊並處死了曹孝達。

源雄晉升為上大將軍,被拜為徐州總管。

幾年後,調任懷州刺史,不久,升為朔州總管。

突厥族來侵犯擾掠,源雄就捕捉並斬處了他們,深為北方夷人所懼怕。

討伐陳朝時,高祖下策書說:“啊!只有妳上大將軍、朔方公源雄,才識高明,判斷正確,而且作風迅奇,果敢堅毅。

以前掌管徐部這個地方,當時遇到反賊造反,在馬邑就已立下了軍功,並安撫了北方的少數民族。

妳的奇謀斷絕了外寇入侵的憂患,拔劍平息了境內刀兵的騷擾。

沙漠以北的地方,都承受了妳的恩德,呂梁之間的百姓,沒有人不感懷妳的恩惠。

只是江淮這小地方,陳固僭越叛逆。

妳現在率領正義的軍隊,到東南方去清除他們,因此就任命妳為行軍總管。

妳就去吧!”於是跟從秦王楊浚前往信州。 等到平定了陳地,因為軍功,源雄晉升為上柱國。

高祖賜封他的兒子源崇為端氏縣伯,源褒為安化縣伯,賞賜布帛五千段,繼續鎮守朔州。

過了兩年,源雄向皇上上表請求退休,被征召回到京城,最後死在家裏,時年七十歲

2. 文言文閱讀 源熊,自世略,西平樂都人也

源雄,字世略,西平樂都人也。

祖懷、父纂,俱為魏隴西王。雄少寬厚,偉姿 儀。

在魏起家秘書郎,尋加征虜將軍。屬其父為高氏所誅,雄脫身而遁,變姓名, 西歸長安。

周太祖見而器之,賜爵隴西郡公。後從武帝伐齊,以功授開府,改封朔 方郡公,拜冀州刺史。

時以突厥寇邊,徙雄為平州刺史以鎮之。未幾,檢校徐州總 管。

及高祖為丞相,尉迥作亂,時雄家累在相州,迥潛以書誘之,雄卒不顧。高祖 遺雄書曰:“公妻子在鄴城,雖言離隔,賊徒翦滅,聚會非難。

今日已後,不過數 旬之別,遲能開慰,無以累懷。徐部大蕃,東南襟帶,密邇吳寇,特須安撫。

藉公 英略,委以邊謀,善建功名,用副朝委也。”迥遣其將畢義緒據蘭陵,席毗陷昌慮、下邑。

雄遣徐州刺史劉仁恩擊義緒,儀同劉弘、李琰討席毗,悉平之。陳人見中原多故,遣其將陳紀、蕭摩訶、任蠻奴、周羅?、樊毅等侵江北,西 自江陵,東距壽陽,民多應之,攻陷城鎮。

雄與吳州總管於顗、揚州總管賀若弼、黃州總管元景山等擊走之,悉復故地。東潼州刺史曹孝達據州作亂,雄遣兵襲斬之。

進位上大將軍,拜徐州總管。後數歲,轉懷州刺史,尋遷朔州總管。

突厥有來寇掠, 雄輒捕斬之,深為北夷所憚。伐陳之役,高祖下冊書曰:“於戲!唯爾上大將軍、朔方公雄,識悟明允,風 神果毅。

往牧徐方,時逢寇逆,建旟馬邑,安撫北蕃。嘉謀絕外境之虞,挺劍息韋 韝之望。

沙漠以北,俱荷威恩,呂梁之間,罔不懷惠。但江淮蕞爾,有陳僭逆,今 將董率戎旅,清彼東南,是用命爾為行軍總管。

往欽哉!”於是從秦王俊出信州道。 及陳平,以功進位上柱國。

賜子崇爵端氏縣伯,褒為安化縣伯,賜物五千段,復鎮 朔州。二歲,上表乞骸骨,征還京師,卒於家,時年七十。

子崇嗣,官至儀同。大業中,自上黨贊治入為尚書虞部郎。

及天下盜起,將兵 討北海,與賊力戰而死,贈正議大夫。

3. 文言文閱讀 源熊,自世略,西平樂都人也

源雄,字世略,西平樂都人也。祖懷、父纂,俱為魏隴西王。雄少寬厚,偉姿 儀。在魏起家秘書郎,尋加征虜將軍。屬其父為高氏所誅,雄脫身而遁,變姓名, 西歸長安。周太祖見而器之,賜爵隴西郡公。後從武帝伐齊,以功授開府,改封朔 方郡公,拜冀州刺史。時以突厥寇邊,徙雄為平州刺史以鎮之。未幾,檢校徐州總 管。

及高祖為丞相,尉迥作亂,時雄家累在相州,迥潛以書誘之,雄卒不顧。高祖 遺雄書曰:“公妻子在鄴城,雖言離隔,賊徒翦滅,聚會非難。今日已後,不過數 旬之別,遲能開慰,無以累懷。徐部大蕃,東南襟帶,密邇吳寇,特須安撫。藉公 英略,委以邊謀,善建功名,用副朝委也。”迥遣其將畢義緒據蘭陵,席毗陷昌慮、下邑。雄遣徐州刺史劉仁恩擊義緒,儀同劉弘、李琰討席毗,悉平之。

陳人見中原多故,遣其將陳紀、蕭摩訶、任蠻奴、周羅?、樊毅等侵江北,西 自江陵,東距壽陽,民多應之,攻陷城鎮。雄與吳州總管於顗、揚州總管賀若弼、黃州總管元景山等擊走之,悉復故地。東潼州刺史曹孝達據州作亂,雄遣兵襲斬之。 進位上大將軍,拜徐州總管。後數歲,轉懷州刺史,尋遷朔州總管。突厥有來寇掠, 雄輒捕斬之,深為北夷所憚。

伐陳之役,高祖下冊書曰:“於戲!唯爾上大將軍、朔方公雄,識悟明允,風 神果毅。往牧徐方,時逢寇逆,建旟馬邑,安撫北蕃。嘉謀絕外境之虞,挺劍息韋 韝之望。沙漠以北,俱荷威恩,呂梁之間,罔不懷惠。但江淮蕞爾,有陳僭逆,今 將董率戎旅,清彼東南,是用命爾為行軍總管。往欽哉!”於是從秦王俊出信州道。 及陳平,以功進位上柱國。賜子崇爵端氏縣伯,褒為安化縣伯,賜物五千段,復鎮 朔州。二歲,上表乞骸骨,征還京師,卒於家,時年七十。

子崇嗣,官至儀同。大業中,自上黨贊治入為尚書虞部郎。及天下盜起,將兵 討北海,與賊力戰而死,贈正議大夫。

4. 文言文《舊唐書,源乾曜傳》翻譯

譯文

源乾曜傳

源乾曜,相州臨漳人。隋朝比部侍郎源師的孫子。父源直心,高宗時曾任司刑太常伯,因犯錯誤流配嶺南而去世。乾曜中進士,在景雲年中(710),任諫議大夫。當時公卿百官三九射禮已久廢,源乾曜卻上疏道:“聖王教天下百姓,必制禮來正人情,人情正則家有孝子,國有忠臣。這壹道理經久不衰,因為有理。因此君子三年不為禮,禮法壹定會損壞;三年不為樂,樂壹定崩壞。竊以為古代擇士,先觀射禮,來看清其和容之儀,並不是取壹時之樂。關於射,可以區別正和邪,觀德行,符合祭祀,打擊敵人。古代聖王沒有哪壹個不相承襲的。臣竊見數年以來,射禮已廢,有的因有關部門吝惜費用,便使大射有虧。臣愚以為所費的是財,所保全的卻是禮。所以孔子說:‘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現在時代更新,天下清明,臣望大射之禮儀不要廢棄,聖人之教,始終進行,這樣,天下就幸甚。”源乾曜不久調任梁州都督。

開元初年(713),..王府的官吏中有犯法的。玄宗令左右的人尋求壹個能做王府長史的人,太常卿姜皎薦舉源乾曜,說他公正清明有才幹,因此被召見與玄宗交談,源乾曜交談得神清氣爽,對答得有條不紊,玄宗很是賞識,便拜為少府少監,兼..王府長史。不久遷任戶部侍郎、兼禦史中丞。沒多久,調任尚書左丞。開元四年冬,源乾曜任黃門侍郎,代理宰相職務。僅十天,又與姚元之壹同罷免了宰相職務。

當時玄宗要去洛陽,以源乾曜為京兆尹,為京師留守,源乾曜治政寬厚簡樸,不嚴但合理。曾有仗內白鷹,因放飛時失其所在,玄宗令京兆官員捕捉。沒多久在野外捕獲,但那只白鷹掛在荊棘中死去,官吏都懼怕得罪,相顧失色。乾曜卻慢慢地說:“事有巧的情況,死也有常理,主上仁明,應當不以此來罪責人。如果壹定要處罰,我自認了,不須懼怕。”於是源乾曜便入朝自請失旨之罪,玄宗對所有情況全不問。大家佩服源乾曜臨事不懼怕,並且能引過在己。他任京兆尹三年,政令始終如壹。

開元八年(720)春,又任黃門侍郎,代理宰相。不久又加銀青光祿大夫,升任侍中。過了較長壹段時間,源乾曜上疏“:臣見顯要官員的家中都是謀求京中的職務,賢才之士多任外官,王道要公平,不應如此。臣有三男都在京城任職。望調出二人為外官,來協調均平之道。”玄宗同意這意見,於是把他的兒子源弼由河南府參軍調出任絳州司功,源薭由太祝調任鄭尉。玄宗同時還下旨“:源弼等人的父親在朝廷任要職,但很是謙虛嚴己,他擔心的是在官吏之中不能用才失序,帶頭顯謙讓之德,請求將自己的二子調外職。左傳中不是說過嗎‘:晉範宣子讓,其下皆讓。’‘晉國之人,於是大和。’道之能行,仁哪裏會遠呢?”因此令文武百官父子兄弟三人並在京師任職的,隨自己通容,依年齡資歷處理,由此公卿子弟有壹百余人由京官調出。不久,又有上書者,認為“國之執政,休戚相關,若不稍加恩寵,怎麽能讓他們盡心盡力呢”?開元十年(722)十壹月,玄宗下旨凡中書門下均***食實封三百戶。這壹實封是由源乾曜和張嘉貞開始的。

源乾曜後又從玄宗東往泰山封禪,拜尚書左丞相,仍兼侍中。乾曜在執政的十年中,張嘉貞、張說相繼任中書令,源乾曜不與他們爭權,每事必推讓。到李元..、杜暹主持政事,源乾曜便不參議,只是同意簽名而已。當初,源乾曜由姜皎所引薦,才被重用。等姜皎獲罪,被張嘉貞排擠,源乾曜竟然不相救援,當時人們以此譏諷源乾曜。開元十七年(729)秋,停止了他兼任的侍中職務。這年秋天,遷任太子少師,他以他的祖父名字為師而堅決辭謝,便任太子少傅,封安陽郡公。開元十九年(732),玄宗到東都洛陽,源乾曜以年老多病,不堪隨從,而留在京城養病。這年冬天去世。詔追贈幽州大都督。玄宗在洛陽城南門舉哀,停止朝會兩天。

5. 《魏源傳》文言文翻譯

《明史 魏源傳》

原文:

魏源,字文淵,建昌縣人。永樂四年進士。除監察禦史。辨松江知府黃子威誣。奏減浙東瀕海漁課。巡按陜西。西安大疫,療活甚眾。奏言:“諸府倉粟積壹千九十余萬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農,請輸鈔代兩稅之半。”從之。兩遭喪,俱起復。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轉徙。帝以源廉正有為,命為左布政使,俾馳驛之任。時侍郎許廓往撫輯,廷議又起丁憂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與廓、昌祺發倉廩,免逋賦雜役,流民漸歸。雨亦旋降,歲大豐。居三年,召還,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豐民夏九旭等據大盤山為亂。帝以源江西人,命撫之,都督任禮帥兵隨其後。未至,官軍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飭邊務。

英宗即位,進尚書。正統二年五月命整飭大同、宣府諸邊,許便宜行事。源遣都督僉事李謙守獨石。按行天城、朔州諸險要,令將吏分守。設威遠衛,增修開平、龍門城,自獨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軍租壹年,儲火器為邊備,諸依權貴避役者悉括歸伍。尋以宣、大軍務久弛,請召還巡撫僉都禦史盧睿,而薦兵部侍郎於謙為鎮守參贊。朝廷不聽。於是言官以臨邊擅易置大臣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勞,置不問。事竣還朝,與都禦史陳智相詈於直廬。智以聞,詔兩責之。

歲旱,錄上疑獄,且請推行於天下,報可。旋坐決獄不當,與侍郎何文淵俱下獄。得宥,復以上遼王貴烚罪狀,不言其內亂事,與三司官皆系詔獄。累月,釋還職。源在刑部久,議獄多平恕。陜西僉事計資言,武臣雜犯等罪,予半俸,謫極邊。源以所言深刻,奏寢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譯文:

魏源,字文淵,建昌縣人。永樂四年考中進士,授職監察禦史。辨明松江知府黃子威被誣陷的事,上奏減免浙東沿海壹帶漁民的課稅。魏源巡視考察陜西,西安發生大瘟疫,治療救活了很多人。上奏說:“各官府糧倉儲存的糧食有1090多萬石,足以維持十年。現如今百姓因發生瘟疫而妨害了農事,我請求(讓他們)交納鈔券代替兩稅的壹半。”皇帝聽從了他的請求。他兩次遭遇父母喪事,都在守喪期間被重新任用。

宣德五年,黃河以南地區因幹旱發生饑荒,百姓大多輾轉遷徙。皇帝認為魏源清廉正直又有作為,任命他為左布政使,讓他乘驛馬快速赴任。當時侍郎許廓前往河南安撫災民,朝廷商議又起用在家守喪的布政使李昌祺,讓他官復原職。魏源與許廓、李昌祺打開糧倉救濟,免除拖欠的賦稅和各種雜役,流亡的百姓逐漸回歸家園。不久,雨也降了下來,當年糧食大豐收。過了三年,魏源被召回朝廷,任刑部左侍郎。第二年,永豐百姓夏九旭等占據大盤山作亂。皇帝認為魏源是江西人,命令他前往安撫,都督任禮率兵跟隨其後。還未到達,官軍已抓獲夏九旭,於是皇帝又命令他們二人在四川采集木材,同時整頓邊防事務。

英宗即位,(魏源)升任刑部尚書。正統二年,命令魏源整治大同、宣府各邊鎮,準許他根據情況自行決斷處理事情。魏源派遣都督僉事李謙守衛獨石。巡察天城、朔州各要塞,命令將吏分區守衛。設置威遠衛,增加修築開平和龍門城,從獨石到宣府,增設瞭望敵情的堡壘。免除屯軍租稅壹年,儲存火器作為邊防裝備,那些依附權貴逃避兵役的人全部收編到軍隊中。不久,因為宣府、大同的軍務長久松懈,請求朝廷召回巡撫僉都禦史盧睿,推薦兵部侍郎於謙為鎮守參贊。這時,諫官把身臨邊關擅自更換設置大臣作為魏源的罪名,壹起上疏彈劾他。皇帝認為魏源有功勞,放置不予追究。事情辦完後回到朝廷,魏源與都禦史陳智在值班房相互責罵,陳智把這件事報告給皇帝,皇帝下發詔書,責備了他們倆。

有壹年發生旱災,魏源審核上奏疑難案件,並且請求推行到全國,朝廷批復同意。不久因斷案不當獲罪,跟侍郎何文淵壹起被關進監獄。得到寬恕,又因為上奏遼王朱貴烚的罪狀,不說跟他有關內亂的事,和三司官員壹起都被關進欽犯監獄。過了幾個月,魏源被釋放並官復原職。魏源在刑部時間長,斷案大多平和寬緩。陜西僉事計資說,武官犯其他罪的,等同專類罪名,給予俸祿減半(的懲罰),並貶黜到最邊遠的地方。魏源認為他所說的過於苛刻,上奏停止了這壹做法。六年,因為腳病,朝廷特命他只須在初壹和十五上朝。八年,退休回家,去世。

6. 項德傳文言文翻譯

宋史·項德傳 原文 項德,婺州武義人,郡之禁卒也。

宣和間,盜發幫源,明年陷婺,而邑隨沒。德率敗亡百人破賊,因據邑之城隍祠。

自二月訖五月,東抗江蔡,西拒董奉,北捍王國,大小百余戰,出則居先鋒之先,入則殿後,前後俘馘不可勝計。賊目為“項鷂子”,聞其鉦則相率遁去。

方謀復永康諸縣,而官兵至,德引其眾欲會合,賊盡銳邀之黃姑嶺下,德戰死。邑人哭聲震山谷,圖其像,歲時祭之。

譯文 項德是婺源州武義縣人,是郡裏的牢房看守。宣和()年間,叛軍在清溪縣幫源洞發動叛亂,第二年(叛軍)攻陷婺源,武義縣也隨之淪陷。

項德率領壹百多個戰敗逃亡的士兵打敗叛軍,然後據守在武義縣的城隍廟內。從二月到五月,向東抵抗江蔡叛軍,向西對抗董奉叛軍,向北抵抗王國叛軍,大大小小壹百多場戰鬥,出戰時(項德總是)沖在先鋒部隊的最前頭,收兵時(項德總是)在隊伍的最後面,前前後後生俘的敵人和被殺的敵人不計其數。

叛軍稱之為“項鷂子”,聽到項德軍中的鳴鉦聲就爭相壹起逃走。正當他謀劃收復永康等縣時,朝廷的軍隊到了,項德率領他的部下想與官兵回合,叛軍出動所有的精銳之兵在黃姑嶺下截擊(項德),項德戰死。

縣裏的百姓的哭聲震動山谷,就畫下他的像,壹年四季祭祀他。註釋1、禁卒:即禁子,牢房看守。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涕泣謀於禁卒。”《清文獻通考·刑五》:“禁卒典守監獄,乃於斬絞重犯受財故縱,此非尋常因事受財可比,自應按照本律與囚同罪。”

魯迅《華蓋集·北京通信》:“構造堅固,不會倒塌;禁卒管著,不會再犯罪。”巴金《利娜·第十五封信》:“夜晚冷得不能熟睡,白天又疲倦得不能工作,禁卒的鞭子隨時隨地在旁邊威脅著。”

2、宣和:北宋徽宗的第六個年號和最後壹個年號(1119-1125)。3、盜:強盜。

這裏指叛軍。3、幫源:地名,即幫源洞,在清溪縣。

4、明年:第二年。5、敗亡:指戰敗逃亡的士兵。

6、城隍祠:即城隍廟,城內祭祀城隍的廟宇。城隍:守護城池的神。

《禮記·郊特牲》:“天子大蠟八。”鄭玄註:“所祭有八神也。”

孔穎達疏:“水庸之屬,在地益其稼穡。”陸德明釋文:“水庸七。”

後遂附會水庸為守護城池之神,稱城隍。《北齊書·慕容儼傳》:“城中先有神祠壹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

宋趙與時《賓退錄》卷八:“蕪湖城隍祠建於吳赤烏二年,高齊慕容儼、梁武陵王祀城隍神,皆書於史,則又不獨唐而已。”《紅樓夢》第28回:“寶玉下了馬,賈母的轎剛至山門以內,見了本境城隍、土地各位泥塑聖像,便命住轎。”

7、訖:到。8、江蔡:叛軍頭目。

9、董奉:叛軍頭目。10、王國:叛軍頭目。

11、出:指出戰。12、先鋒:戰時率領先頭部隊迎敵的將領。

漢荀悅《漢紀·高祖紀二》:“大王宜悉舉淮南之眾,身為先鋒。”《三國誌·蜀誌·馬良傳》:“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

《武王伐紂平話》卷下:“用周公旦為參謀,用祁宏為末將,用南宮適為先鋒。”清李漁《玉搔頭·極諫》:“仍封許進威武副將軍,隨行扈駕,作朕先鋒。”

13、殿後:行軍時走在最後。《後漢書·張宗法雄等傳贊》:“張宗裨禹,敢殿後拒。

江、淮海、岱,虔劉寇阻。”《舊唐書·杜伏威傳》:“出則居前,入則殿後,故其黨鹹服之,***推為主。”

明沈德符 《野獲編補遺·兵部·家丁》:“(李如松)家丁李友升者,積勞已至副總兵,只身殿後戰歿,如松始得脫。”李烈鈞《辛亥革命與督贛時期》:“整裝已竣,命楚豫艦長乘馬先行,余率小部殿後。”

14、俘馘(guó):生俘的敵人和被殺的敵人。馘:被殺的敵人的左耳。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丙子晨,鄭文夫人羋氏、姜氏勞楚子於柯澤。楚子使師縉示之俘馘。”

杜預註:“俘,所得囚;馘,所截耳。”孔穎達疏:“俘者,生執囚之;馘者,殺其人截取其左耳,欲以計功也。”

15、鉦(zhēng):古代的壹種樂器,用銅做成,形似鐘而狹長,有長柄可執,口向上以物擊之而鳴,在行軍時敲打。16、相率:相繼;壹個接壹個。

《荀子·富國》:“百姓誠賴其知也,故相率而為之勞苦,以務佚之,以養其知也。”《漢書·溝洫誌》:“又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渠,雖勞不罷。”

《資治通鑒·晉元帝太興三年》:“石生虜宋始壹軍,北渡河,於是河南之民皆相帥歸矩(李矩),洛陽遂空。”胡三省註:“帥,讀曰率。”

明高啟《張中丞廟》詩:“公卿相率作降虜,草間拜泣如羣羊。”聞壹多《“壹二·壹”運動始末記》:“翌日,全市各校學生,在市民普遍的同情與支持之下,相率罷課,表示抗議。”

17、遁去:逃走。遁:逃跑。

去:離開。18、邀:半路堵截。

19、歲時:壹年四季。《周禮·春官·占夢》:“掌其歲時,觀天地之會,辨陰陽之氣。”

鄭玄註:“其歲時,今歲四時也。”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烽鼓相望,歲時不息。”

清唐甄《潛書·居心》:“假居於人之室,近則月日,久則歲時。”。

7. 比較有名的文言文

可以查看 《古文觀止》

部分名篇錄

2-1 蓼莪 詩經 10-1 五代史記壹行傳敘 歐陽修

2-2 勸學 荀子 10-2 送徐無黨南歸序* 歐陽修

3-1 句踐復國* 國語 10-3 送石昌言北使引* 蘇洵

4-1 魯仲連義不帝秦* 司馬光 11-1 教戰守策 蘇軾

4-2 漁父* 屈原 11-2 六國論 蘇軾

5-1 荊軻傳* 史記 11-3 戰國策目錄序* 曾鞏

5-2 廉頗藺相如列傳* 史記 11-4 白鹿洞書院學規* 朱熹

6-1 長門賦* 司馬相如 11-5 正氣歌並序 文天祥

6-2 蘇武傳* 漢書 11-6 送秦中諸人引* 元好問

6-3 戒子益恩書* 鄭玄 11-7 尚誌齋說* 虞集

6-4 典論論文 曹丕 12-1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6-5 與吳質書* 曹丕 12-2 尚節亭記* 劉基

6-6 與楊德祖書* 曹植 12-3 教條示龍場諸生* 王守仁

7-1 水經江水註 酈道元 12-4 先妣事略* 歸有光

8-1 張中丞傳後敘 韓愈 12-5 項脊軒誌 歸有光

9-1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12-6 西湖雜記-2-4 袁宏道

9-2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柳宗元 12-7 復多爾袞書* 史可法

9-3 袁家渴記* 柳宗元 12-8 廉恥 顧炎武

9-4 羆說* 柳宗元 12-9 大鐵椎傳* 魏禧

9-5 黔之驢 柳宗元 12-10 祭妹文 袁枚

9-6 臨江之麋 柳宗元 12-11 先母鄒孺人靈表* 汪中

9-7 永某氏之鼠 柳宗元 12-12 梅花嶺記* 全祖望

9-8 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12-13 左忠毅公軼事 方苞

9-9 與元微之書 白居易 12-14 登泰山記* 姚鼐

9-10 訓儉示康 司馬光 12-15 致沅弟書* 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