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奏鳴曲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於1798-1799年初創作的,它是在貝多芬面臨耳聾不斷加劇的折磨下創作的,當時的歐洲也正處於急劇變革的時期。
它是日記式的生活狀態的反映,而貝多芬在他的音樂聲中告訴我們,他已超越了現實,擺脫了塵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勝利者。
“悲愴”,隱藏著生命的磨難,流露出內心的痛苦。但音樂的本體,更多的是對不幸遭遇的“隱忍”,對命運的“挑戰”和抗爭,對現實的超越和升華,對理想的執著和堅定。
擴展資料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壹,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壹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在貝多芬的創作中鋼琴作品也占重要地位。可以說,他壹生都在寫鋼琴作品。最重要的是五部鋼琴協奏曲和五首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黎明、熱情)。
鋼琴奏鳴曲和他的交響曲相近,有深刻的思想、豐富的內容、形式寬廣,而且還加強了奏鳴曲式結構內部的對比因素,擴大了展開部的矛盾沖突和發展的動力,使得他的鋼琴奏鳴曲遠遠地超過了海頓與莫紮特 。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