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古錢幣
先秦鑄幣是指商周時期(東周、西周)的鑄幣。
商代造幣的主要形式是象形金屬殼鑄造,稱為“不成文金屬殼”。商代金屬貝殼的形狀幾乎完全依照海貝,呈無文字的弧形,保留了海貝的形、唇、齒紋。象形金屬鑄殼在西周時期很流行,直到戰國時期還在鑄造。像商代出現的另壹種造幣形式——金屬斧(其傳承形式為空布、布錢制),金屬殼也有自己的歷史傳承形式,即楚北稱蟻鼻錢或鬼臉錢。商朝的象形金屬殼是用金、銅和鉛制成的。戰國時期的圖案貝甚至有銀。
大約在西周晚期,有壹種空心布。金屬外殼是按照裝飾性消費貝殼的原始形態復制的,而空頭布首次不再獲得按照生產性消費品的原始形態鑄造的權利,成為專職貨幣。
春秋戰國時期的錢幣按其形制和制作方法的譜系可分為五類:貝幣(從象形的貝殼到更抽象的蟻鼻幣)、布幣(從象形的金屬斧和空布到各種類型的平布)、刀幣(從象形的大刀到更簡單的直刀)、圓幣和楚金。
春秋戰國時期,錢幣的形制和鑄造方法從象形到抽象,從不拘壹格的多圖案到統壹的體系。最後,人們發現了圓形貨幣,壹種不再與實用物品掛鉤的貨幣形式。圓錢的形象,是指“規則”的“規則”所代表的抽象的圓,是壹切有形事物賴以存在的形象基礎。
外圈第壹秦半良最終統壹了六國貨幣。事實上,秦始皇清洗六合的軍事力量可能不是唯壹的依靠。秦半良公布的造幣形式本身就是統壹全國的壹種形式。
秦漢辛莽古錢幣
秦滅六國後,秦幣統治了世界上所有的錢幣,從此刀、布、殼作為獨立的錢幣退出了歷史舞臺。秦半良開創的方孔圓鈔造幣形式,奠定了其後兩千年金屬造幣的基本標準。
由於秦錢重難用,漢代、呂後、文帝、景帝先後鑄三銖、八銖、四銖以減肥。貨幣體系也反復變化。武帝開國五年(118),以“三銖”名義鑄新幣五年後,“三銖”廢止,正式鑄為“五銖”。五銖硬幣的內外輪廓,日臻完善,最終定型,成為後來鑄幣的標準樣式。但以“五銖”為文字的方孔圓錢,經歷了朝代的鑄造,直到隋朝結束。鑄造歷史長達739年,位列中國古錢史上最長。
西漢初年的鐵半兩和鐵五銖,是迄今為止考古所見的最早的鐵幣,也是漢初減肥政策更直白的表現形式——即低價金屬幣直接貶值。
西漢末年,王莽變法。錢制改了又改,改了又改。壹方面,不計後果的貨幣制度所規定的轉換標準,不僅大大背離了人們為金屬和實物貨幣本身的商品價值所建立的信用,而且也無法維持這種轉換標準本身所規定的信用;另壹方面,茫錢改革的基礎是突出硬幣的法定信用本質,但茫錢所使用的貨幣符號總是與法定信用背道而馳。貨幣信用壹度衰落到極點,人們已經習慣於用布帛、小米來表示經濟往來。董卓壹文不名的出現,再次沈重打擊了貨幣的獨立信用。
秦漢末年,自先秦以來確立的貨幣形式的專業化和貨幣化進程已成定局。方孔圓鈔,壹種抽象的貨幣符號形式,為後來兩千年的貨幣符號形式奠定了基礎。
三國兩晉南北朝與隋古錢幣
自東漢末年廢除貨幣制度以來,魏、吳、蜀為了恢復貨幣信用,分別鑄造了五銖、直105銖、太平100錢、定平100、大全500、大全1000、大全2000。
金朝還在使用流行了很久的各種古幣,但民間盛行糧絲貿易。十六國時期,不尊從幣重的做法有所體現。在這個政治多元化的時代,中國造幣史也面臨著多系統的局面,需要重新找到統壹的基礎。
從先秦時期開始,壹種具體的實用消費品與貨幣效用之間的關系被拋棄,貨幣效用與信用被抽象效用即單位重量的金屬效用所定義。經過減肥和官方大款的反復打擊,十六國時期逐漸動搖。以五銖或王莽的形式宣布官方硬幣的價格,吳棟的“大全五千”達到了頂峰。
南朝仍然用劣質的減重幣和低價的金屬幣來對抗金屬重的信用,可以說是官方把自己獲得的有限信用濫用為無限信用,以有限信用對抗金屬信用,拒絕以全民公意為最終保障的貨幣思想和政策的直接結果。“永光”“景和”等貨幣產品的出現,與其說是官方明確信用責任的表現,不如說是官方用單邊意誌取代曾經全民意誌擔保的金屬信用的更直白的壹步。
相比之下,似乎北朝比南朝更重視重金屬的威力。各種以“五銖”為名的貨幣產品,壹般都能維持以“五銖”為標誌的文字重量北周的三錢似乎比景和等貨幣產品更註重官方信用的嚴肅性。但隨意的折扣標準,顯然暴露了官錢鑄造本身的“私鑄”本質,以防止鑄造本身和濫用信用。
隋文帝在建國之初不得不整頓混亂的貨幣制度。官方信用回歸金屬信用的軌道。《開皇五銖》是第壹批可以長期“與其文壹樣重”的“五銖”。然而,楊迪很快就摧毀了文帝的貨幣體系,並開始揮霍劣幣。隋末,錢制甚至惡化到前所未有的為錢剪紙剝皮的局面。
唐、五代、十國和宋代的古錢幣
唐高祖廢除“五銖”,鑄造“開元鮑彤”,開啟了中國古錢幣史上的又壹個時代。從此,中國古錢幣史進入了壹個以“寶”命名的時代。開元鮑彤鑄造廠的意義不僅在於它以其錢文和書法風格開啟了壹個時代,更在於它的造錢制度為後人樹立了榜樣,開元鮑彤是造錢官以官方擔保形式明確發布官方信用的第壹個案例。從此“直徑八分、二銖、四累”等制重要求不再超出官方信用。金屬的重量和成色在這裏成為保證官方信用的技術手段。政府不可能逃脫金屬的重量和顏色所要求的信用,而這種信用就是政府試圖發行的法律信用本身。
中國古代造幣廠從“開元”開始,進入了以年號命名貨幣(“開元”本身並不以年號命名貨幣)和“寶”的時代,也進入了貨幣信用相對穩定的時代。與官方稅收政策有關的物品,如布帛小米、金銀等,至今仍是重要的流通資料,甚至是財富的通用計量單位。然而,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法定貨幣的地位已經不可動搖。
五代十國時期鑄造了大量貨幣,銅、鐵、鉛壹起使用。這壹時期,“五百”、“十”、“百”(永安錢甚至用“五百”、“壹千”)等換算體系逐漸成為定局。
宋朝繼承了用銅鐵鑄幣的傳統,極大地發展了鑄鐵錢和使用鐵錢的規模。有特種銅幣、特種鐵幣、銅鐵之分。金銀地位空前,世界上最早的可兌換紙幣已經發行。宋代是我國古代方孔錢幣走向成熟、形式多樣化的時代。錢文的書法風格在宋代是完全沒有準備的。錢文,其線、草、紋在宋以前方向不正,自此大規模鑄於天下。
宋代也是鑄錢兌換制度空前完善的時期。過去比較隨意的兌換制度,到了宋代演變成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當百等完整的大小錢兌換制度,滿足了流通的需要。二、三、五等過去看不到或見不到的折扣等級,從此成為常規的折扣等級,在歷代都有分布。
遼西夏金元錢轂幣
遼、西夏、金、元是中國古代由契丹、黨項、女真、蒙古建立的多民族王朝國家。以上四個朝代的貨幣制度都是高度中國化的。
遼、西夏鑄造的圓方孔錢幣,在中國古代鑄幣體系中寫下了新的壹頁。其獨特之處在於,它繼承了中國古代鑄幣系統在鑄造方法、形制特征(方孔和圓幣)上的根本特征,並以純粹的文字作為錢文的標誌,在漢字和拼音文字之外,拓展了中國古代鑄幣系統以漢字筆畫為基礎的新錢文形式。
紙幣是金元時期的主要貨幣。這兩個朝代是中國貨幣史上最流行的時期。銀幣和紙幣的結合使得官方信用和金屬信用再次陷入二元對立。金代禁止鑄錢,試圖通過打擊代表公共信用的金屬信用來建立官方信用權威。但是濫發紙幣本身就是官方信用的敵人。為了杜絕官方信用自我消化的弊端,元朝禁止金銀,建立了銀本位的紙幣發行制度。這樣,鑄幣與紙幣之間就形成了所謂的“母子關系”,以銅幣作為信用紙幣信用擔保人的貨幣制度就不可避免了。“至尊寶”等銅幣醞釀於金元時期,在世界範圍內公開投入使用。可以說,賺錢的官員沒有得到公信的授權,不對公信負責,不得不向代表公信的金屬信用讓步,是壹個歷史事件。
明清民國古錢幣
明初承襲元制,用“大明珍寶”治理天下。然而,官方信用不受公共信用約束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明代貨幣制度的演變清晰地展現了代表公共信用的官方信用和公共信用的傳統代表形式——金屬信用的興衰歷史。明初第壹正統王朝以受命於天的姿態(即傳統的授權形式),自信並相信自己是公信的法定代表人。這個時期是“大明寶典”風靡天下,金銀被禁,錢幣閑置的時期。很快,王朝受命方式的偽正當性暴露無遺,官信、公信日益受到侵害。以金屬信用為代表的公共信用力量與日俱增,隨著
衡量官員信用的制度逐漸成為壹種固定的趨勢。
到了清朝,發展出明末已成定局的銀銅雙本位制。順治八年頒布後十年廢止的紙幣以及後來的清朝紙幣,再也沒有獲得曾經在金元明朝獲得的流通地位。金屬信用與官方專制信用幾經鬥爭,最終以紙幣試圖背離“紙幣”專制信用的失敗而告終。
到了清代,除了千韓、田聰千韓的命運(清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外,硬幣都是用老滿語鑄造的。順治以後用漢文鑄造錢幣,滿文和漢文背誦規則和價值觀。末代張之洞在兩廣總督任內第壹個用機器賺錢。在早期,機制貨幣的格式仍然遵循方孔和圓形貨幣的傳統,以及中國古代貨幣和錢文文字的傳統。因此,
這種延鑄仍可視為中國古代錢幣制度的又壹創新形式。
在清代,鑄幣權屬於全國地方造幣機構。各省可以隨時設局鑄錢。原則上每個局投的錢歸各地專項使用。順治朝曾有過將鑄幣權集中於中央的政策,但實施四年後被廢止。直到機制鑄幣後期,天津造幣總廠(1905)成立,銅幣局廠合並,建立統壹的鑄幣制度。
但清末建立的統壹機制鑄幣制度並沒有立即消除各省設局擊鼓的傳統,這壹傳統沿襲了200多年。直到民國初年,中國錢系著作仍由民國政府和各省出版。所以清末民初的貨幣體系只能是中國貨幣體系的各種鑄件,中國貨幣,仿西銅,銀元,外國銀元,官私銀行券等等混雜流通的空前復雜的體系。
現在:
壹百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268號令,中國人民銀行於6月65438+10月1日在全國範圍內發行第五套(1999版)人民幣100元。新版人民幣貨幣發行後,等同於現行人民幣貨幣,具有與貨幣相同的功能。
壹、紙幣的特點
主色調為紅色,票寬為155mm和77mm。正面主景為毛澤東頭像,左側為橢圓形花朵圖案,左上方為中國人民和國家的“國徽”,右下方為盲文面額標記。背面主景為人民大會堂,左側為人民大會堂內圓柱圖案,票面右上方為“中國人民銀行”漢語拼音字母和蒙、藏、維、壯四種文字的“中國人民銀行”字樣及面額。
第二,防偽功能
1,固定人像水印:位於正面左側空白處,對著光線,可以看到毛澤東的人像與主景人像壹樣,立體感強。
2.紅藍彩色纖維:在票的空白處,可以看到紙裏面有紅藍纖維。
3.磁性微字符安全線:鈔票紙中的安全線。在燈光下觀察,可以看到微字符“RMB100”,儀器有磁性。
4.手工雕刻人像:正面主景毛澤東頭像,采用凹版印刷技術手工雕刻,形象逼真,生動,凹凸有致,易於識別。
5.隱形面額數字:正面右上方有橢圓形圖案。將鈔票放在靠近眼睛的位置,面向光源以45度或90度的平面角旋轉,可以看到面額“100”。
6.膠印縮微品:正面上方橢圓形圖案多處印有膠印縮微品,放大鏡下可看到“人民幣”、“人民幣100”字樣。
7.光變墨水的面額數字:正面左下方的“100”字樣,與正面垂直角度看為綠色,傾斜壹定角度看為藍色。
8.陰陽互補印刷圖案:票面左下和背面右下有圓形局部圖案。在燈光下觀察,正反面的圖案重新組合,組合成壹個完整的古錢幣圖案。
9.雕版凹版印刷:正面主景的毛澤東頭像、中國人民銀行名稱、盲文、人民大會堂都是雕版凹版印刷,用手指觸摸有明顯的凹凸感。
10,橫豎雙號:正面印有橫豎雙號(均為兩冠八號)。橫線數字為黑色,豎線數字為藍色。
五十美元
第五套人民幣50元紙幣主色調為綠色,票寬為150mm和70mm。正面主景為毛澤東頭像,左側為“中國人民銀行”名稱、阿拉伯數字“50”、面額“五十元”及花卉圖案,左上角為中國人民* *及國徽圖案,右下角為盲文面額標記,票面正面印有雙號。背面主景為“布達拉宮”圖案,右上方為“中國人民銀行”漢語拼音字母和蒙、藏、維、壯四種文字的“中國人民銀行”字樣及面額。
二十元
第五套人民幣紙20元的主要特征為棕色,票寬145mm,寬70mm。票面正面主景為毛澤東頭像,左側為中國人民銀行銀行名稱、阿拉伯數字“20”、面額“20元”及花卉圖案,左上方為中國人民的“國徽”,左下方印有雙色橫數字,右下方為盲文面額標誌。票面背面主景為“桂林山水”圖案,票面右上方有“中國人民銀行”漢語拼音字母和蒙、藏、維、壯四種文字的“中國人民銀行”字樣及面額。
第五套20元人民幣防偽措施包括固定花繪水印、紅藍彩色纖維、安全線、手工雕刻頭像、隱形面額數字、膠印微縮字、雕刻凹版印刷、雙色橫號等八項防偽措施。
十元
第五套人民幣10紙幣主色調為藍黑色,票寬為140mm和70mm。正面主景為毛澤東頭像,左側為“中國人民銀行”名稱、阿拉伯數字“10”、面額“圓”及花卉圖案,左上角為中國人民* *及國徽圖案,左下角印有雙色橫排數字,右下角為盲文面額標記。背面主景為“長江三峽”圖案,右上方為“中國人民銀行”漢語拼音和蒙、藏、維、壯四種文字的“中國人民銀行”字樣及面額。
單位的
全新的第五套人民幣1元紙幣正式“面世”。新版1元紙幣主景為毛澤東頭像,正反面均有6個防偽特征。
此次發行的新版1元紙幣,票寬130mm,寬63mm,主色調為橄欖綠。擁有六大防偽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相關人士表示,這版1元紙幣手感很強,“閉著眼睛都能感覺到”。
據了解,中國人民銀行自1999 10開始陸續發行第五套人民幣,包括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8種面額。第五套人民幣只發行面額為1元的硬幣,而此次發行的1元紙幣是對之前發行的1元硬幣的“補充”。第五套人民幣與現行人民幣的比例為1比1。第五套人民幣發行後,將與現行人民幣混合,具有與貨幣相同的功能。
由於我國近年來經濟持續增長,第五套人民幣發行後,1元的發行量遠遠不能滿足經濟領域的需要。另外,人民幣1元硬幣的制作過程較長,目前國內部分地區人民幣1元告急,需要發行人民幣1元紙幣。
記者今天上午走訪了幾家銀行網點,沒有發現新版1元紙幣的蹤影。
防偽特征
★定花水印:位於正面左邊緣,對光看可以看到立體感很強的蘭花水印。
★手工雕刻頭像:正面主景毛澤東頭像,手工雕刻凹版印刷工藝,栩栩如生,凹凸有致,易於識別。
★隱形面額數字:正面右上方有裝飾圖案。將面額數字“1”放在靠近眼睛的位置,並在光源前上下傾斜。
★膠印縮微品:背面下方的膠印圖案上印有“RMB”和“RMB1”字樣。
★雕版凹版印刷:毛澤東頭像、“中國人民銀行”名稱、面額數字、盲文中的面額標記均為雕版凹版印刷,手指觸摸時凹凸明顯。
★雙色橫號:正面印有雙色橫號,左邊為紅色,右邊為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