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約1626年—約1705年),名朱耷,譜名統*(*為上林下金),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
八大山人為明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清初畫壇“四僧”之壹。明滅亡後,國毀家亡,心情悲憤,落發為僧,法名傳綮,字刃庵。又用過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人屋、道朗等號,後又入青雲譜為道。通常稱他為朱耷,但這個名字用的時間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號並壹直用到去世。其於畫作上署名時,常把“八大”和“山人”豎著連寫。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後二字則類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壹生對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不肯與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這樣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態的寫照。畫山水,多取荒寒蕭疏之景,剩山殘水,仰塞之情溢於紙素,可謂“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為舊山河”,“想見時人解圖畫,壹峰還寫宋山河”,可見朱耷寄情於畫,以書畫表達對舊王朝的眷戀。朱耷筆墨特點以放任恣縱見長,蒼勁圓秀,清逸橫生,不論大幅或小品,都有渾樸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神。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
朱耷擅花鳥、山水,其花鳥承襲陳淳、徐渭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其特點是通過象征寓意的手法,並對所畫的花鳥、魚蟲進行誇張,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簡練的造型,使畫中形象突出,主題鮮明,甚至將鳥、魚的眼睛畫成“白眼向人”,以此來表現自己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從而創造了壹種前所未有的花鳥造型。
其畫筆墨簡樸豪放、蒼勁率意、淋漓酣暢,構圖疏簡、奇險,風格雄奇樸茂。他的山水畫初師董其昌,後又上窺黃公望、倪瓚,多作水墨山水,筆墨質樸雄健,意境荒涼寂寥。亦長於書法,擅行、草書,宗法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董其昌等,以禿筆作書,風格流暢秀健。
[編輯本段]生平事跡
《孤禽圖》
朱耷為明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朱耷的父祖都善書畫,因此他從小就受到藝術陶冶。八歲能作詩,十壹歲能畫青綠山水,少時能懸腕寫米家小楷。弱冠為諸生。
明亡以後,他抱著對清王朝不滿的態度,在奉新縣耕香庵落發為僧,時年二十三歲。後隱居進賢縣介岡及永豐縣睦岡等地。
順治末年,當他三十六歲時歸南昌,回到青雲譜(青雲圃)道院,花了六、七年時間,才使這坐道院初具規模,並在這裏過著“壹衲無余”與“吾侶徙耕田鑿井”的勞動生活。他想把這裏造成壹塊世外桃源,以求達到他向來“欲覓壹個自在場頭”的願望。但這個“自在場頭”畢竟是建立在清王朝統治之下,“門外不必來車馬”是不可能的。因為常有清朝權貴來此騷擾,他常浪跡他方。
《孔雀竹石圖》
康熙十七年他五十三歲時,臨川縣令胡亦堂聞其名,便延請他隨其僧長饒宇樸等到臨川官舍作客年余。這使他十分苦惱郁憤,遂佯為瘋癲,撕裂僧服,獨自走回南昌。壹年多後,他又回到青雲譜,並在這裏度過“花甲華誕”。當他六十二歲時,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給他的道徒塗若愚主持。
後又隱避在南昌附近的北蘭寺、開元觀等處。並常賣畫度日。後來自築陋室,名“寤歌草堂”,孤寂貧寒地度過了晚年。葉丹居章江有《過八大山人》壹詩雲:“壹室寤歌處,蕭蕭滿席塵蓬蒿藏戶暗,詩畫入禪真。遺世逃名老,殘山剩水身。青門舊業在,零落種瓜人。”
[編輯本段]款識字號
八大山人的字、號、別名特別多,他原名統,又名朱耷,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個山驢、人屋、良月、道朗等。後做道士,居“青雲譜”。入清後隱其姓名,削發為僧時取法名傳綮,字刃庵,用到康熙庚甲(1680年)55歲。號雪個始於41歲,用到55歲。號個山始見於46歲,直到59歲,他還有驢、驢屋、人屋等號,驢款最早見於56歲,最晚是58歲。人屋、驢屋同時使用,60歲以前使用的字,號尚有法堀、掣顛、純漢、綮雪衲、臥屋子、弘選等。朱耷為僧名,“耷”乃“驢”字的俗寫,至於八大山人號,乃是他棄僧還俗後所取,始自59歲,直至80歲去世,以前的字均棄而不用。所書“八大山人”含意深刻,“八大”與“山人”緊聯起來,即“類哭之、笑之”作為他那隱痛的寄意,他有詩“無聊笑哭漫流傳”之句,以表達故國淪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編輯本段]風格特點
《河上花圖卷》局部
八大山人以繪畫為中心,對於書法、詩跋、篆刻也都有很高的造詣。在繪畫上他以大筆水墨寫意畫著稱,並善於潑墨,尤以花鳥畫稱美於世。
在創作上他取法自然,筆墨簡練,大氣磅礴,獨具新意,創造了高曠縱橫的風格。三百年來,凡大筆寫意畫派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響。清代張庚評他的畫達到了“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的境界。他作畫主張“省”,有時滿幅大紙只畫壹鳥或壹石,寥寥數筆,神情畢具。他的書法具有勁健秀暢的氣格。篆刻形體古樸,獨成格局。
朱耷在形成自己風格的發展過程中,繼承了前代的優良傳統,又自辟蹊徑。他的花鳥畫,遠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畫風和宋文人畫家的蘭竹墨梅,也受明林良、呂紀、陸治的技法影響,尤致意青藤白陽的粗放畫風。他的山水畫,遠尚南朝宗炳,又師法董、巨、米芾、倪、黃以至董其昌等人的江南山水。
《眠鴨圖》
朱耷繪畫藝術的特點大致說來是以形寫情,變形取神;著墨簡淡,運筆奔放;布局疏朗,意境空曠;精力充沛,氣勢雄壯。他的形式和技法是他的真情實感的最好的壹種表現。筆情恣縱,不構成法,蒼勁圓秀,逸氣橫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壹花壹鳥不是盤算多少、大小,而是著眼於布置上的地位與氣勢。及是否用得適時,用得出奇,用得巧妙。這就是他的三者取勝法,如在繪畫布局上發現有不足之處,有時用款書雲補其意。八大山人能詩,書法精妙,所以他的畫即使畫得不多,有了他的題詩,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畫,使人感到小而不少,這就是藝術上的巧妙。
他的山水畫多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黃公望,倪瓚、他用董其昌的筆法來畫山水,卻絕無秀逸平和,明潔幽雅的格調,而是枯索冷寂,滿目淒涼,於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簡樸之氣,反映了他孤憤的心境和堅毅的個性。他的用墨不同於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潤明潔,八大山人幹擦而能滋潤明潔。所以在畫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與別人放得不壹樣,同是“滋潤”,八大山人與別人潤得不壹樣。壹個畫家,在藝術上的表現,能夠既不同於前人,又於時人所不及。他的花鳥畫成就特別突出,也最有個性。其畫大多緣物抒情,用象征手法表達寓意,將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清初畫壇在革新與保守的對峙中,八大山人是革新派“四大畫僧”中起了突出作用的壹人。
在書法方面,其善用淡墨禿筆,猶盡流暢,含蓄內斂,圓渾醇厚。他精研石鼓文,刻意臨寫漢、魏、晉、唐以來的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為多。其詩文多幽澀古雅。
[編輯本段][2]成就影響
《鷺石圖》
八大有壹首題畫詩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這第壹句“墨點無多淚點多”,夫子自道,最言簡意賅地說出了他繪畫藝術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著他所提示的這條線索,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賞這位畫家的偉大藝術作品。
怪異晦澀中隱含著痛苦
八大由於他的特殊身世,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使他的畫作不能像其它畫家那樣直抒胸臆,而是通過他那晦澀難解的題畫詩和那種怪怪奇奇的變形畫來表現。例如他所畫的魚和鳥,寥寥數筆,或拉長身子,或緊縮壹團,傾是而非。特別是那對眼睛,有時是個橢圓形,都不是我們生活中所看的魚、鳥的眼睛,生活中魚、鳥的眼睛都是圓圓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會轉動。八大的魚、鳥的眼珠子都能轉動,有時還會翻白眼瞪人哩。他畫的山石也不像平常畫家畫那個樣子,渾渾圓圓,上大下小,頭重腳輕,他想擱在哪裏就在哪裏,也不管它是不是穩當,立不立得住。他畫的樹,老幹枯枝,僅僅幾個杈椰,幾片樹葉,在森林中幾萬棵樹也挑不出這樣壹顆樹來。他畫的風景、山、光禿禿的樹,東倒西歪,荒荒涼涼,果真有這麽個地方,我想誰也不肯到這裏來安家落戶。
還有,他畫上的題詩、簽名和印章,也是怪怪的。例如他自號“八大山人”,解釋的人很多,至今學者們還有不同爭論。他有壹方印章,印文刻作 ,有人說它是由“八大山人”四字組成,有的人則持慎重態度,稱之為“屐形印”,因為它的形狀像只木屐。至於他畫上的題詩,許多句子更是令人難解。
然而,八大明確地告訴我們:“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摩”。又說:“想見時人解圖畫”。他是很希望人們能夠理解他的畫中之意的。因此許多學者經細心的研究,從他的畫意和字裏字間,探聽出許多真消息。例如他有壹個畫押寫作 ,很長時間人們壹直稱它為龜形畫押,因為其形狀特別像壹只烏龜。後來才看出,原來是由“三月十九日”幾個字變形組成,這恰好是明代最末壹個皇帝崇禎自殺的日子,標誌著明朝的滅亡。那麽這個畫押,也就表示對國亡的紀念。
《蓮花魚樂圖》
康熙二十壹年他曾經畫了壹幅《古梅圖》,樹的主幹已空心,虬根露出,光禿的幾枝杈椰,寥寥的點綴幾個花朵,像是飽經風霜雷電劫後余生的樣子。其上題了三首詩,第壹首寫道:“分付梅花吳道人,幽幽翟翟莫相親。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魚掃 塵。”“梅花吳道人”是指元代畫家吳鎮,自號“梅花道人”。方框內的字,顯然是被當時或稍後的收藏者有意剜去,以避免文字獄災禍。不難猜測,這個字不是“胡”,即是“虜”。清代統始者以滿族入主中原,最忌諱的也是這兩字。要在“南山之南北山北”掃除“胡塵”,八大山人非常明確地表達了他的反清復國思想。第二首詩寫道:“得本還時末也非,曾無地瘦與天肥。梅花畫裏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詩中用了兩個典故,壹是元初遺民畫家鄭思肖,在南宋滅亡之後隱居吳下,畫蘭花露根不畫坡土,人問何故,他回答說:“土地都被人搶奪去了,妳難道不知嗎?”二是殷遺民伯夷、叔齊在周滅殷以後,恥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直至餓死。原來八大這幅《古梅圖》虬根外露,也不畫坡土,是仿照鄭思肖畫蘭之意,暗含著國土被清人所搶奪,他這個明代宗室子孫,之所以成了和尚,正如伯夷、叔齊采薇首陽山那樣,不肯臣服於新王朝。國破家亡,復國無望,這使他不能不“苦淚交千點”了。
八大題畫詩,是解開他畫意的鑰匙,然幽澀難解,如迷如霧,許多學者都下過壹番功夫進行破釋。例如康熙二十三年所作《甲子花鳥冊》(今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其中第七頁畫壹只八哥站在枯枝上,題詩曰:“衿翠鳥喚哥,吭圓哥換了。八哥語三虢,南飛鷓鴣少。”此詩之意,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教授經過引經據典考釋後結論說:“此詩畫是譏‘虢’(指明)亡後,忠臣如鷓鴣之誌切懷南,殊不多見。”這就是說,八大的作品,除了壹般的國破家亡的情緒表達之外,有時還具體有所指。《瓜月圖》亦是件有所指的作品,在題詩之後他記錄說:“己巳潤八月十五夜畫所得”。面對著天上的圓月,和人間家家戶戶吃月餅,他的心被觸動了,那麽他“所得”是什麽呢?畫上題詩曰:“眼光餅子壹面,月圓西瓜上時。個個指月餅子,驢年瓜熟為期。”有人根據吃月餅的風俗來源於反清義軍傳遞起事暗號的民間故事,說八大在期盼著這壹天到來。然而卻要等到何年(驢年)呢?“驢年馬月”是俗語,表示遙無定期。果真如此,則八大的心跡,就不只是徒有國亡余痛了。
水墨寫意畫高峰的代表
《瓶菊圖》
八大長於水墨寫意,這是宋元以來興起的壹種畫法。發展到明清時代,出現了許多文人水墨畫寫意大師,八大為其劃時代的人物。
在水墨寫意畫中,又有專擅山水和專擅花鳥之別,八大則兩者兼而善之。他的山水畫,近師董其昌,遠法董源、巨然、郭熙、米芾、黃公望、倪瓚諸家。例如康熙四十壹年所作《書畫冊》(上海博物館藏)***畫了六幅山水小品,就可以看出深受董其昌的影響,其遠筆的圓潤則有著董、巨和黃公望的遺蹤,墨法參照了米氏雲山,而某些樹石的組合形式,顯然取自倪瓚。但是,我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卻又強烈地感覺到八大山人的個性,上述那些古人的法則,不過是他隨手拈來為自己服務的。那些山、石、樹、草,以及茅亭、房舍等,逸筆草草,看似漫不經心,隨手拾掇,而幹濕濃淡、疏密虛實、遠近高低,筆筆無出法度之外,意境全在法度之中。這種無法而法的境界,是情感與技巧的高度結合,使藝術創作進入到壹個自由王國。
比起山水畫來,八大的花鳥畫創作,更具有他風格個性的典型性。順治十六年所作《傳綮寫生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和康熙五年作的《墨花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是八大早期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他的水墨寫意花鳥畫創作,深受沈周、陳淳、徐渭的影響,其用筆較方硬,題材、布局也未脫離前人窠臼,但是畫中所表現出的兀傲之氣,以及不拘壹格的大膽剪裁,如不求物象的完整性,卻已預示著他的未來的發展。
八大花鳥畫最突出特點是“少”,用他的話說是“廉”。少,壹是描繪的對象少;二是塑造對象時用筆少。如康熙三十壹年所作《花果鳥蟲冊》,其《涉事》壹幅,只畫壹朵花瓣,總***不過七、八筆便成壹幅畫。在八大那裏,每每壹條魚,壹只鳥,壹只雛雞,壹棵樹,壹朵花,壹個果,甚至壹筆不畫,只蓋壹方印章,便都可以構成壹幅完整的畫面,可以說少到不可再少了的程度。前人所雲“惜墨如金”,又說“以少少許勝多多許”,只有八大才真正作到了這點,可謂前無古人,後難繼者。
《秋林亭子圖》
少,也許能有人作到,但是少而不薄,少而不貧,少而不單調,少而有味,少而有趣,透過少而給讀者壹個無限的思想空間,這是難有人作到的,八大卻具備了如上的要求,這裏大有文章。首先是他在用筆用墨上的功夫。他的用筆由方硬變圓潤,飽和墨汁與運筆的方法相結合,壹下筆就給人以渾厚豐富之感。他是第壹個充分主動利用生宣紙特性以加強藝術表現力的畫家。生宣紙的吸水能力強,容易使墨汁擴散(洇),這本來是缺點,而八大卻把它變為優點,不但為水墨寫意畫開辟了壹個廣闊的前景,而且也創造了人們對水墨寫意畫的新觀念,其功不朽。
其次是形象的塑造。八大的花鳥造型,不是簡單的變形,而是形與趣、與巧、與意的緊密結合,所以我們在欣賞時,就不會感到單薄和寂寞。再次是他的布局,特別講究少許物象在二維空間中擺放的位置。其訣竅是充分利用空白,即前人所謂“計白當黑”。與此同時,並充分調動題跋、署款、印章在布局中的均衡、對稱、疏密、虛實等的作用。他不像壹般畫家那樣,先畫好畫,然後在恰當的位置題款和押印,而是有總體的規劃設想,使每壹點都在布局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多,不少,不奢侈,不節約。例如康熙三十三年所作《花鳥山水冊》(上海博物館藏),第壹幅僅畫壹只雛雞。小雞置於畫面中右偏下,這壹位置的重心,將畫面分割成四大塊空間,每塊空間的大小都不壹樣,平衡而有變化。由於小雞頭部方向朝左,故題詩在右第二大塊空間中,使空蕩的背景頓時活躍起來,視覺上起到突破平衡和內容豐富的作用。小雞的刻畫生動傳神,動態像小孩剛學走路,蹣跚得十分可愛。瞪著大眼警惕著前方,特別是眼後加三撇,像電波壹樣,好似前方有什麽聲響傳來,使小雞心驚膽怯。這只小雛雞我們可以理解為它剛出蛋殼,表示出對這個世界的驚異與警惕;也可以理解為走失了群體,找不到媽媽,感到孤獨而害怕,如何理解,任人們馳騁想象的翅膀,所以有時候少畫,反而思想的容量更大。
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否則越少越好,藝術又會走入另壹條邪徑。少是相對的,例如康熙四十二年所作的《楊柳浴禽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相對上述作品來說是“多”了,但比起壹般畫家處理同類題材的作品來,卻少了許多許多。例如他對柳枝的處理,約有十二筆,就占住了整個畫面上部的空間,不但表現出楊柳的老幹新枝的質,也表現了枝條迎風的勢。在春風料峭之中,八哥在洗刷自己的羽毛將振翅欲飛。這壹生活小景,表現出無限的生意。康熙十六年所作的《河上花圖》(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是八大壹生作品中僅見的長篇巨制,也是他筆墨最多、布局最復雜的壹幅,但他仍然體現著少的原則。例如開卷的壹叢荷花,總***超不出三十筆,筆減而意繁,壹開卷便引人入勝。
八大,前承古人,後啟來者。白石老人曾有詩曰:“青藤(徐渭)雪個(八大山人)遠凡胎,缶老(吳昌碩)當年別有才。我原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其傾倒如此。今天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欣賞和理解他藝術的人越來越多。
[編輯本段]存世作品
朱耷的畫作在東方尤其在日本備受推崇,並在世界畫壇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如:《孔雀竹石圖》《孤禽圖》《眠鴨圖》《貓石雜卉圖》,以及《荷塘戲禽圖卷》、《河上花並題圖卷》、《魚鴨圖卷》、《蓮花魚樂圖卷》、《雜花圖卷》《楊柳浴禽圖軸》、《芙蓉蘆雁圖軸》、《大石遊魚圖軸》、《雙鷹圖軸》、《古梅圖軸》、《墨松圖軸》、《秋荷圖軸》、《芭蕉竹石圖軸》、《椿鹿圖軸》、《快雪時晴圖軸》、《幽溪泛舟圖軸》、《四幀絹本淺絳山水大屏》等,許多條幅,冊頁中的花鳥魚鴨,山水樹石等。書法方面有《臨蘭亭序軸》、《臨“臨河敘”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詩書軸冊等,都在國內外的博物館、院中珍藏。八大山人的書畫有少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已不復得見。
近年部分八大山人作品藝術品投資市場拍賣情況:
《個山雜畫冊》,2008,西泠印社拍場,成交價2352萬元。
《山青水碧鳥語花香》,2008,佳士得拍場,成交價3426萬元。
《鷺石圖》,2008,北京萬隆拍場,成交價3300萬。
《瓶菊圖》,2008,中國嘉德拍場,成交價3136萬元(不含傭金)。
《仿倪雲林山水》2009,北京匡時春拍古代書畫專場,最終以8400萬元的成交價(含傭金)落槌,創造了中國書畫拍賣價格新的世界紀錄,這幅《仿倪雲林山水》也由此成為了史上最貴的中國畫。
[編輯本段]八大山人傳(部分)
原文: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為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變,棄家遁奉新山中,剃發為僧.不數年,豎拂稱宗師.
住山二十年,從學者常百余人.臨川令胡君亦堂聞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發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壹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還會城.獨自徜徉市肆間,常戴布帽,曳長領袍,履穿踵決,拂袖翩躚行.市中兒隨觀嘩笑,人莫識也.其侄某識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書法,行楷學大令,魯公,能自成家;狂草頗怪偉.亦喜畫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蘆雁,汀鳧,翛然無畫家町畦②.人得之,爭藏弆③以為重.飲酒不能盡二升,然喜飲.貧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飲,輒往;往飲,輒醉.醉後墨瀋淋漓,亦不甚愛惜.數往來城外僧舍,雛僧爭嬲④之索畫;至牽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饋遺之,亦不辭.然貴顯人欲以數金易壹石,不可得;或持綾絹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襪材."以故貴顯人求山人書畫,乃反從貧士,山僧,屠沽兒購之.
壹日,忽大書"啞"字署其門,自是對人不交壹言,然善笑而喜飲益甚.或招之飲,則縮項撫掌,笑聲啞啞然.又喜為藏鉤拇陣之戲,賭酒勝則笑啞啞,數負則拳勝者背,笑愈啞啞不可止,醉則往往欷歔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屬北竺淡公期山人就寺相見,至日大風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頃之,淡公持寸劄曰:"山人侵早已至."予驚喜趣乎筍輿,冒雨行相見,握手熟視大笑.夜宿寺中剪燭談,山人癢不自禁,輒作手語勢.已乃索筆書幾上相酬答,燭見跋⑤不倦.
贊曰:世多知山人,然竟無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結,別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濕絮之遏火,無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隱約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淺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八大山人,是前代明朝的宗室,獲得"諸生"的資格,世代居住在南昌.年輕時遭遇變故,離開家逃到奉新縣的山中,剃去頭發做了僧人.不幾年,手持佛塵被稱為高僧.
翻譯:(八大山人)住在山中二十年,跟隨他學習的曾經有壹百多人.臨川縣令胡亦堂聽說他的名聲,請他到官衙.壹年多後,他心中空虛恍惚不得意,於是就發作瘋病,忽而大笑,忽而整日痛哭.壹天晚上,撕裂了自己的僧服,焚毀它,跑回了會城(南昌).他獨自在集市中徘徊,常常戴著舊布帽,披著破長袍,鞋子破爛,露出腳跟,甩開袖子,像跳舞壹樣輕快地行走.市中的人跟著觀看嘲笑他,沒有人認得出他.他的侄子認出了他,就留他住在自己家.很長時間,病才確實好了.
山人擅長書法,行楷學習大令,魯公(王獻之,顏真卿),能夠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寫的狂草非常怪異而有氣勢.也喜歡畫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蘆雁,汀鳧(野鴨),自由自在而不受畫家規矩的約束.人們得到了他的畫都爭著收藏,把它看得很貴重.他喝酒不能喝完二升,但是喜歡飲酒.貧困的讀書人或普通百姓,宰殺牲畜的,賣酒的邀請他喝酒,他就去;每次去喝酒總是喝醉.喝醉後創作時墨汁淋漓,也不很愛惜(自己的作品).八大山人多次到城外僧舍去,小和尚爭著糾纏他索要畫作,甚至於拉扯他的衣袖衣襟,山人也不拒絕.朋友中有人贈送他財物,他也不推辭.然而達官貴人想要用幾兩銀子換壹張水墨畫,也得不到;有人拿綾絹來,他就徑直接受,說:"我把它當作做襪子的材料."因此,達官貴人求他的書畫,竟然反而要從貧困的讀書人或和尚僧眾,宰殺牲畜的,賣酒的那兒買到.
壹天,忽然在他的門上寫了壹個大大的"啞"字,從此對人不說壹句話,然而喜歡笑並且更喜歡喝酒了.有人請他喝酒,他就縮著脖子,拍著手掌"啞啞"地笑.又喜歡遊戲猜拳,賭酒勝了就"啞啞"地笑,輸得多了就用拳打勝者的後背,更"啞啞"地笑個不停.喝醉了就常常嘆息抽噎落淚.
我客居南昌,壹向仰慕八大山人,就囑托北竺淡公約山人前往山寺相見,到這壹天,刮大風下大雨,我料想山人壹定不會出門,不壹會兒,淡公拿著短信說:"山人天剛亮就已經到了."我又驚又喜,急忙叫了壹頂竹轎,冒著雨前去見他,握著手相視大笑.夜裏在山中住宿,點燭交談,八大山人猶如身體發癢忍不住地想要與人交流,就借助手勢進行表達.隨後竟然索要筆在桌上寫字來酬答我,直到蠟燭盡露出燭根也不知疲倦.
我認為:世上認識八大山人的人很多,卻竟沒有壹個真正了解他的人.山人心中情感憤激郁結,另有無法自我排遣的原因.如同巨石阻擋了泉水,如同濕絮阻遏了烈火,無可奈何,於是忽狂忽啞,潛藏玩世之態,而有的人看待他,說是狂士,說是高人,他們對山人的了解真是太淺了呀!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