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白手起家的創業成功案例

白手起家的創業成功案例

白手起家的創業成功案例

 創業征途上遭遇挫折是常有的事,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堅持到最後,成為真正的人生大贏家,下面是我整理推薦的白手起家的創業成功案例,歡迎閱讀。

 白手起家的創業成功案例1

 壹、丁磊:免費郵件的奇跡

 年齡:38歲

 創業時間:1997年創立網易

 第壹桶金:電子郵件系統

 動作可以慢,但戰略壹定要正確,看準了再跟上去。

 163.net是丁磊在網易創辦之前申請的域名。1997年5月,丁磊決定創辦網易。網易從丁磊創辦起,沒有向銀行或朋友借壹分錢,所有的創業基金都是他當年寫軟件時慢慢積攢下來的。走這樣壹條路,丁磊經歷了比別人更多的困難。

 丁磊的第壹桶金是和陳磊華壹起賺到的。1997年,兩人相識於網易BBS,陳磊華當時還是華南理工大學二年級的學生,丁磊邀請他到網易兼職,合作之前兩人說好陳磊華拿20%,壹起開發“分布式免費郵件系統”。1998年3月,163.net正式運行,它是國內第壹個全中文界面的電子郵件系統。網易開始售賣這壹軟件,但是處處碰壁,以至於最困難的時候只有2萬元資金可以利用。

 這時,微軟斥巨資收購了免費電子郵件服務商Hotmail,這壹案例的示範效應拯救了丁磊和網易。廣州電信從中得到了某種啟發,想到了丁磊曾推銷過的“分布式免費郵件系統”,提出收購要求,而丁磊的想法是合作提供郵件服務,最後以20萬元成交,丁磊還搭上了163.net域名。後來,163.net被5,000萬元轉賣給了新飛網,再後來又被TOM集團以3.7億港元收購。不過這都與丁磊無關了。

 網易利用廣州電信這壹交易的影響,又成功地把免費郵件系統賣給了其他用戶,例如188.net、990.net、371.net等等,這其中就有很多曾讓丁磊碰釘子的公司。這壹年,丁磊既是老板,又是銷售員,四處出差,走遍了大江南北。壹時間丁磊的“孩子”滿天下。到1998年年底,只有8個人的網易竟然有了500萬元的利潤。國內外壹些投資商開始紛紛找他談判,願意註入資金。此時,網易還只是作坊式的小公司。後來,丁磊開始轉型門戶,再後來主攻網絡遊戲,現在據說又要辦個養豬的網站。

 二、蔣錫培:落榜的修表匠

 年齡:46歲

 創業時間:1990年創辦範道電工塑料廠(遠東集團前身)

 第壹桶金:照明電線

 無論如何,妳自己要有夢想要有理想,第二妳要有激情,第三要有智慧、比較聰明,第四非常勤奮,沒有什麽天上掉下來的東西,第五要真誠、實在,第六要跟得上形勢,就是善於創新和變化。

 遠東集團董事長蔣錫培出生於江蘇宜興市範道鄉洋墊村。高考落榜讓他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父母再三勸說,也沒能讓他回心轉意去復讀,執意要自己賺錢。

 17歲的蔣錫培跟隨二哥到杭州學修表,他給自己定下了壹生中“宏偉”的財富目標――掙夠5萬元,後來他回憶說:“這5萬元錢,我當時是這樣考慮的:回家造兩間房子,剩余的放在銀行裏面存定期,每年吃利息,壹年花銷就差不多了,用不著再去努力奮鬥了。”不過壹年,他就實現了這個理想,到了第二年,他已經有了十幾萬元的積累。創業之初獲得的成功使這個年輕人熱血沸騰。

 1986年,蔣錫培創辦了壹家為大鐘表廠生產零配件的儀器儀表廠。然而壹年後,企業因管理不善虧損100多萬元,蔣錫培人生的第壹次創業宣告失敗。就在此時,在壹家電纜廠工作的大哥告訴他壹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上海和江蘇的電線電纜市場需求量巨大且銷售價格日益上漲。已負債30多萬元的蔣錫培又向朋友借了10萬元在宜興開設了壹家經銷部,開始試水電線電纜領域。

 1990年,在積累了3年銷售電線電纜的經驗後,蔣錫培設立了範道電工塑料廠,便是如今遠東集團的前身。這個主要生產照明用電線的小作坊,成立當年即實現銷售收入462萬元,第二年達到1,800多萬元,1992年做到了5,000萬元。

 回首創業之路,蔣錫培說,失去上大學、參軍的機會,也沒有可能進入政府機關做公務員。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惟壹的目的也只能是對金錢的積累,“讓自己過得好壹點”。如今早已成功的蔣錫培還是頗為活躍的天使投資人,致力於幫助更多新創業者取得成功。

 三、楊國強:赤腳包工頭

 年齡:55歲

 創業時間:1980年開始做建築包工頭

 第壹桶金:建築承包

 假如有壹天我死去,在我的'墓誌銘裏就寫:這裏躺著壹個很努力為這個社會的繁榮進步貢獻自己畢生精力的人。

 楊國強是廣東順德北?鎮廣教村人。在改革開放前,由於家貧,楊國強直到十七、八歲沒穿過鞋子,沒吃過糖果,“沒試過自己親手花兩分錢”,衣褲都是兄長穿舊的和香港親戚穿舊寄來的。

 2007年,全世界似乎都在尋找壹位26歲名叫楊惠妍的女士。當年4月,家族企業碧桂園在港上市,市值最高時候突破2,200億港元,名不見經傳的第壹大股東楊惠妍成為“中國首富”。這壹切的締造者是碧桂園的創始人及實際操盤者楊國強――楊惠妍之父。

 當年10月,楊國強來到北京,分別向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捐贈3,000萬元,設立“國華傑出學者獎”基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當過放牛娃、農民、船工、水泥匠和建築工的楊國強,談起過去的苦日子,“只是微笑,而沒有嗟嘆和怨艾”。

 楊國強是廣東順德北?鎮廣教村人。在改革開放前,由於家貧,楊國強直到十七、八歲沒穿過鞋子,沒吃過糖果,“沒試過自己親手花兩分錢”,衣褲都是兄長穿舊的和香港親戚穿舊寄來的。念書時,為省7分錢飯錢,中午放學要走壹個小時回家吃。盡管如此,高中時由於交不起7塊錢學費,楊國強還退學壹年。後來學校免了學費,並給了他2塊錢助學金,才又復學。楊國強說這是他“壹生最重要的2塊錢“。

 哥哥楊國華成為改變他壹生命運的人。1978年時,楊國華是順德縣第二建築公司負責人,在他的幫助下,楊國強進了北?公社房管所當施工員,幹泥瓦匠,後來又到二建公司,1984年升為建築隊隊長。

 1986年,楊國強擔任了北?建築工程公司總經理。當包工頭的日子裏,倍受艱辛。他說:“妳們不知道做建築多難,到處打聽哪家公司要建房,然後跑到人家門口問,是不是可以給個工程做?我在建築公司當了十年經理,畫圖、預算、買材料,什麽活都幹,壹天假都沒放過,最後終於打敗了鎮上另壹家老牌的建築公司。他們說我是壹只老虎帶著壹群羊,能打敗壹只羊帶著壹群老虎。”就是在此任期內,楊國強迅速賺取了人生的第壹桶金。1993年,楊國強等人出資3,395萬元,收購了北?建築工程公司,正式開始了私營化運作。

 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楊國強說自己是壹個很愛讀書的人,讀了壹輩子書,每天閑下來都會讀書,名人傳記、天文、地理、哲學都讀。曾有人問他“為什麽能成功”,楊國強回答:“可能因為我對人好,對社會好吧。”他說自己比較欣賞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很多人說他是“經營之神”,但他更推崇松下幸之助80多年為社會服務的人生理念,推崇他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推崇他的個人努力和奮鬥。

 四、王傳福:“半自動半人工”樹優勢

 年齡:43歲

 創業時間:1995年創立比亞迪

 第壹桶金:鎳鎘電池

 發展企業與人生成長都像爬大山,找山尋路是種學習過程,從中學習篤定、冷靜,及如何從慌亂中找到生機。

 從不名壹文的農家子弟到身家億萬的集團公司總裁,從26歲的國家級高級工程師、副教授到“電池大王”。王傳福仍在尋找著改寫歷史的可能性,幾年前進入了汽車領域。

 王傳福出生在安徽無為縣壹戶再尋常不過的農民家庭,然而讀初中時家裏發生的變故,讓他經受了心靈的創傷並從此沈默寡言。為了忘掉痛苦,年紀尚小的王傳福便兩耳不聞窗外事,壹心苦讀,形成了堅強忍耐的性格。他堅信,只要靈魂不屈,自己壹定會走出壹條康莊大道。

 從中南工業大學冶金物理化學系畢業後,21歲的王傳福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攻讀研究生,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電池研究中去。5年後,王傳福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壹職。此時,壹個促使他從專家向企業家轉變的機遇從天而降。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電池有限公司,因為和王傳福的研究領域密切相關,他順理成章成為公司總經理。

 當時,國內電池產業隨著移動電話的“井噴”方興未艾,壹部普通“大哥大”動輒數萬,壹塊電池賣到數百元。南下“主政”的王傳福很興奮,準備大幹壹場。試水兩年但成效甚微的王傳福在1995年決定辭職單幹,向表哥呂向陽借了250萬元後,領著20個人在深圳蓮塘的舊車間敲敲打打,成立了比亞迪。

 對於動輒千萬元的生產線,王傳福只能望而興嘆,他幹脆憑借技術,自己動手做關鍵設備,然後把生產線分解成壹個個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這種“半自動化半人工”生產線所具備的成本優勢成為他日後商戰中無往不利的“尚方寶劍”。比亞迪很快打開了低端市場,成立當年就成功賣出了3,000萬塊鎳鎘電池。

 五、周成建:“錯誤”的成就

 年齡:44歲

 創業時間:1982年創立服裝紐扣廠

 第壹桶金:衣服加工

 錢不是目標,不是結果,也不是消費品,而是成就事業的工具。

 周成建的創富故事實際上是眾多成功的溫州商人的尋常版本。

 1982年,初中畢業的周成建就在家鄉浙江青田縣創辦了服裝紐扣廠。到全國各地推銷產品時,他結識了江西景德鎮的壹家外貿公司,並接下了高達30萬元的大額服裝定單。周成建回到家鄉後,從當地信用社貸款30多萬元,立即召集周邊100多名裁縫到工廠工作。日夜辛勞換回的卻是對方以面料不合格為由全部退貨。

 由此身負巨債的周成建帶著9,000元翻本錢,來到了當時商業氣息已經非常濃厚的溫州。通過舅舅、表兄弟的介紹,結識了眾多朋友、打通各種人脈關系後,9,000元也差不多花完了,還好周成建也拿到了定單。他做的依然是服裝生意,還是從老家找裁縫,還是從事服裝的裁剪、排樣、縫紉機修理等,十幾個人吃喝住全在車間,日夜加班。周成建得以償還了所有債務。

 手藝好,信譽好,周成建的加工廠不斷接到妙果寺服裝批發市場的定單。依然是每天工作都在十幾個小時以上,終於有壹天,壹個錯誤改變了他的命運。因為勞累操作他將壹批西服的袖子全都裁短了壹截,於是幹脆將錯就錯,把裁短的袖子接上別的布料,再將衣服的下擺也裁去壹截,補上別的布料。就這樣,壹批早期的休閑風格的服裝誕生了。沒想到這些“錯誤”的休閑服裝很快就銷售壹空,周成建因此也名聲大震。

 此時的周成建開始不滿足現狀了:代加工服裝,每件最多掙8毛錢,利潤絕大多數都被批發商賺走,如果自己做批發就有了議價的能力。有壹定資金積累的周成建於89年擁有了自己的“前店後廠”。再後來,周建成意識到西服市場已經非常成熟了,自己實力較差,必須找到壹個別人沒有介入的領域。1994年,周成建投資400萬元成立了溫州美特斯邦威公司,做起了品牌休閑服飾。

 六、馬雲:黃頁“騙子”

 年齡:45歲

 創業時間:1995年創立翻譯社

 第壹桶金:中國黃頁

 對所有創業者來說,永遠告訴自己壹句話:從創業得第壹天起,妳每天要面對的是困難和失敗,而不是成功。困難不是不能躲避,但不能讓別人替妳去抗,任何困難都必須妳自己去面對。

 “我就像壹個騎在盲虎身上的盲人。”2008年,在亞洲協會於舊金山舉辦的午餐會上,馬雲以帶點武俠色彩的開場白講述自己如何取得成功。

 “我就像壹個騎在盲虎身上的盲人。”2008年,在亞洲協會(AsiaSociety)於舊金山舉辦的午餐會上,馬雲以帶點武俠色彩的開場白講述自己如何取得成功。他並不是要貶低自己,“馬雲是壹個勇猛而強大的對手。”楊致遠曾做出如此評價。

 馬雲勇猛的性格從小就已顯端倪。童年恰逢文革,由於爺爺曾當過保長而被認為是“資產階級”,他在學校壹直被同學認為是壞家庭出身。在受到侮辱時,跟姐弟們的默不做聲不同,馬雲壹定會回擊,因而成了小學和中學老師眼裏打架最多的學生。後來,馬雲還練過8年散打,並堅持打太極拳,喜歡武俠小說的習慣也因此養成。

 大學畢業後進入壹家學校當英語老師,馬雲也壹直嘗試去改變自己的生活,他每天騎車40分鐘去西湖邊上的香格裏拉酒店,做國外遊客的導遊,練習英語。後來,馬雲碰到了壹個澳大利亞的遊客,還邀請他去澳大利亞度假。這次出國徹底改變了馬雲的思維,“我意識到世界和我之前被教導的差異巨大,我不再跟隨別人的意見,發展出了自己的思考方式。”

 後來,馬雲辭職後換了幾份工作,包括做過壹個新開張的肯德基店的店長助理。1995年他創辦了海博翻譯社。因為幫助杭州市政府和美國壹家公司談合作,馬雲在去美國時第壹次接觸到了互聯網。1995年4月,馬雲墊付7,000元,聯合家人親朋湊了2萬元,創建了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壹“海博網絡”,並啟動了中國黃頁項目。

 那時的馬雲與其說是總經理,不如說是個推銷員。壹位曾在大排檔裏見過馬雲的老鄉這樣描述他:喝得微醺、手舞足蹈,跟壹大幫人神侃瞎聊。那時大家還不知道互聯網為何物,很多人將馬雲視為到處推銷中國黃頁的“騙子”,而他還是壹遍遍地“對牛彈琴”。到了1997年年底,網站的營業額不可思議地做到了700萬元!

 隨著互聯網在中國升溫,中國黃頁在壹夜之間冒出許多競爭者,當時最強大的當屬本地的杭州電信。實力懸殊的競爭使得馬雲最終向對方出讓了70%的股份,但雙方合作並不愉快――失去決策權的馬雲完全施展不開手腳。

 1997年,當時的外經貿部向馬雲伸出了橄欖枝,他將自己所持的中國黃頁剩余股份賤賣,帶著幾個創業夥伴遠走北京,繼續開發網上貿易站點。在租來的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間埋頭苦幹15個月後,不僅讓外經貿部成為了中國第壹個上網的部級單位,而且將凈利潤做到了287萬元。

 然而,外經貿部此前對馬雲團隊許諾的股份因種種原因遲遲沒有落實。他決定再度重新創業。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園的馬雲家中,以50萬元起步的阿裏巴巴誕生了,打造出驚人財富的18人創業團隊也合作至今。

 美國東部時間9月19日上午9點30分,北京時間的晚間,阿裏巴巴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交易,股票代碼BABA ,223歲的紐交所迎來了史上最大的壹單IPO——阿裏巴巴IPO。馬雲以288億美元躋身中國新首富。

 白手起家的創業成功案例2

 第壹種類型:逼上梁山型

 典型代表:連續數年位居中國富豪排行榜前列的李曉華。

 李曉華出身貧寒,只有初中畢業文化程度,後下放北大荒,返城後在外經貿部出口大樓食堂做炊事員,因販賣電子表被勞動教養3年,繼而被單位除名。李在走投無路之際,為養家糊口而開始搗騰壹些小生意,成為中國第壹批個體戶。李曉華真正暴發是後來東渡日本,當時他以擁有中國內地第壹輛法拉利跑車聞名,時間為1993年。

 第壹桶金由來:靠在北戴河販賣所謂"美國冷飲"掘得,投入資金是3500元,這是當時李曉華的全部家當,收獲達10萬元人民幣,時間只有壹個夏天。

 第二種類型:應激爭氣型

 典型代表:重慶小天鵝集團董事長廖長光。

 小天鵝集團以酒店業和飲食業為主要經營對象,風靡大江南北的重慶鴛鴦火鍋即為廖長光首創。廖家境普通,曾下鄉做過8年"知青",回城後在重慶城建局當電工,娶何氏七妹何永智。何氏七姊妹,六個嫁得如意郎君,只有廖身份"低微",而何永智卻為七姊妹中最靚麗者,廖因此備受眾人擠兌,境況難堪。廖受此刺激,發誓創業,以出人頭地。廖辭職下海後,以出賣住房所得3000元為本金,租得16平米店面經營火鍋,開始生意頗為不順,不賺反虧。在妻子的理解與幫助下,廖堅持不懈,專力創新,終於由小店做到企業集團。

 第壹桶金由來:始開發迥異於傳統麻辣味的荔枝味火鍋,繼而又開發出後來風靡大江南北的重慶鴛鴦火鍋。第壹桶金價值5萬元,事業開始獨上層樓。

 第三種類型:風險弄潮型

 典型代表:有"中國雞王"之稱的大連韓偉企業集團創始人韓偉。

 1956年,韓偉出生於大連壹戶農民家庭。韓初中畢業,略懂畜牧知識,在上世紀70年代被招聘為畜牧助理員。1984年韓辭職下海,壹舉成為大連最大的飼養專業戶,同時也成為大連負債最多的個體戶。韓傾力壹搏,毅然貸款集資208萬元,建起壹座占地44畝、建築面積8000平米、飼養8萬只雞的現代化養雞場。

 第壹桶金由來:創業本金是從親友處借得的3000元,飼養蛋雞50只。同年底,韓偉從銀行貸得15萬元,開始興辦養雞場,第壹年產值便達210萬元。

 第四種類型:無心插柳型

 典型代表:2003年中國富豪榜排名第63位的張果喜。

 1972年,張果喜受在江西余江下放的上海"知青"的影響,懷揣200元,到上海找生路。偶然的機會,張在上海四川北路的上海雕刻藝術廠發現,壹個雕刻樟木箱竟可賣二百多塊錢,便立刻返回老家"依葫蘆畫瓢"做出張氏第壹只雕刻樟木箱。張的創業資本,為變賣家產所得1400元以及江西余江當地盛產的樟木原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