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改革
軍事上,俄羅斯開始實行全民義務兵役制,禁止軍隊體罰。
在社會領域,增加了對教育和保健的投資。從1863開始,俄羅斯大學獲得了自主權,學術氛圍逐漸轉向自由化。從1864開始,中等教育機構開始面向全社會招生,改變了以往只收貴族子弟的做法。
這壹時期,俄羅斯第壹批女子中學開辦,女性也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和醫學專業教育的權利。亞歷山大二世時期俄羅斯婦女的社會地位高於歐洲婦女。
運輸
亞歷山大二世通過交通現代化,將落後的俄羅斯帶入西方強國行列。他首先註意到運輸問題。當時俄羅斯只有壹條從聖彼得堡到莫斯科的鐵路幹線,全國鐵路裏程只有965公裏。經過亞歷山大二世的大力發展,到他去世時,全國鐵路裏程已達22525公裏。鐵路運輸的發展使俄羅斯經濟活躍起來。
司法改革
1864 65438+10月1、亞歷山大二世頒布聖旨,宣布在地方壹級成立“士紳會議”。士紳會議不僅是吸收地方社會階層參與的議事機關,還被賦予了壹些行政職能:地方的通訊、交通、醫療、衛生、教育和慈善機構都歸士紳會議負責。當年6月,11,俄羅斯再次開始司法改革,開始在全俄推行陪審團制度。所有案件都在法庭上審理,被告獲得了聘請律師的權利。同時,聖旨規定法官不可侵犯,取消貴族階級在法律訴訟過程中的壹切特權。
教育文化
教育領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亞歷山大二世統治時期,俄羅斯藝術博物館——著名的特雷季奇·亞科夫畫廊正式對外開放(1856),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竣工開放(1860),莫斯科動物園對外開放(1864),莫斯科音樂學院竣工開放(1866)。俄羅斯電報局成立(1866),莫斯科歷史博物館開館(1875),俄羅斯第壹座電站建成投產(1879),聖彼得堡開始了電氣化時代。此外,在這壹時期,俄羅斯出現了大量藝術、醫學、教育方面的社會組織,出現了第壹批社會慈善團體。
(2)林肯治國策略的特點。
制度方面:廢除奴隸制。
內戰爆發後,林肯總統果斷決策,不僅擴大了總統的戰爭權力,還下令在部分地區暫停公民的人身保護令特權。然而,林肯在解放奴隸的問題上壹直搖擺不定,猶豫不決,其中壹個重要的顧慮就是與憲法程序相關的私有財產權。鑒於美國憲法禁止政府未經正當法律程序剝奪公民的財產,林肯無意也無權解放奴隸。1862年8月22日,林肯在給《紐約論壇報》編輯格裏利的壹封信中寫道:“我的最高目標是拯救聯邦,既不保留奴隸制,也不摧毀它。如果我能拯救聯邦而不解放壹個奴隸,我就不會被解放;如果解放所有奴隸能拯救聯邦,我就徹底解放了;如果解放了壹些奴隸,不解放其他奴隸也能保住聯邦,我也會這麽做。”在就任總統之初,林肯試圖以和平的方式要求廢除奴隸制,以避免國家分裂和戰爭。但隨著戰爭的深入,林肯真正意識到,如果真的要廢除奴隸制,就必須流血犧牲,和平手段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在南北戰爭的緊要關頭,林肯能夠順應廣大人民的要求,以革命的方式摧毀奴隸制,解決人民對土地的需求,從而推動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為維護國家統壹、解放黑奴做出了重要貢獻。
軍事方面:美國如何實現內戰時意義上的統壹?
1861 4月12日,邦聯宣戰,迅速攻占了聯邦政府軍駐紮的薩姆特要塞。林肯不得不宣布他反對南方作戰。林肯本人並沒有以激進的方式主張廢除奴隸制。他認為可以先限制奴隸制,然後用和平的方式逐步廢除,關鍵是維護聯邦的統壹。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北方政府根本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只是倉促應戰,而南方早有計劃,裝備精良,軍隊訓練有素。所以北方雖然在很多方面有優勢,但還是被南方打敗了,連首都華盛頓都差點被叛軍攻破。
法律方面:
1862年5月,林肯簽署了《宅地法》,規定每個美國公民只需繳納10美元的登記費,就可以獲得西部160英畝的土地,並在連續耕種5年後成為這片土地的合法所有者。這壹措施從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隸主在西部強占土地的可能性,同時滿足了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極大地激發了農民英勇鬥爭的積極性。1862年9月,林肯親自起草了《黑奴解放宣言(草案)》。6月1863 65438+10月1日,《解放黑奴宣言》正式頒布,宣布從即日起廢除叛亂州的奴隸制,被解放的奴隸可以被號召加入聯邦軍隊。奴隸自由宣言從根本上瓦解了南軍的戰鬥力,給了北軍強大的兵源。內戰期間,直接參戰的黑人人數達到654.38+0.86萬。他們英勇戰鬥,每三個黑人中就有壹個為解放事業獻出了生命。1863年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綱領性口號,從而使戰爭成為壹場群眾性的革命鬥爭。有必要指出的是,《解放奴隸宣言》主張美國叛亂下的領土上的所有奴隸都應享有自由。但豁免對象還包括未脫離聯邦的邊境州和聯邦控制下的州。這壹宣言只是立即解放了壹小部分奴隸,但實質上強化了聯邦軍隊控制聯邦領土後這些奴隸自由的權威,為美國最終廢除奴隸制鋪平了道路。
(三)俾斯麥治國策略的特點。
政治方面
國內問題方面,首先在1871到1877的“文化鬥爭”中,與教廷互相攻擊,最後以互相妥協告終。然後在1878,他馬上開始“圍剿左派”,頒布非常法打壓社民黨。但與此同時,他也制定了很多保護勞動者的措施,使德國成為世界上第壹個有勞動立法的國家,雖然很多都是表面的。
軍事方面
戰爭只是俾斯麥達到目的的工具,所以他的“自制”意識也表現在他對武力的態度上。他是強權政治的信奉者,然而,俾斯麥起初並不是壹個軍事狂人;而是壹個政客,壹個讓手段完全從屬於目標的政客。普奧戰爭結束後,德國國內出現了通過暴力完成統壹的需求,但俾斯麥保持了高度的理性:“我也相信只有通過暴力事件才有可能促進德國的統壹。然而,壹個完全不同的問題是造成暴力災難的使命和選擇合適時機的責任。武斷地,只根據主觀原因就決定幹預歷史的發展,結果永遠只是不成熟的果實。至於德國統壹目前還不是壹個成熟的果實,這壹點在我看來很清楚。”使用武力必須謹慎,必須服務於現實的政治目的。在強調國家利益至上的國際無政府狀態下,國家目標的實現必須以強大的國力為基礎;同時,國家實力的使用應謹慎,將國家擁有的強大實力與靈活的均勢政策相結合,更好地實現國家目標和利益。
王朝戰爭
俾斯麥為了德國統壹發動了三次王朝戰爭。普魯士戰爭發生在1864年,從1864年二月開始,丹麥很快被打敗。根據65438年6月+當年10月簽訂的維也納和約,普魯士占領石勒蘇益格,奧地利帝國得到荷爾斯泰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