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起草的基本要求有,在公文中的人名、數字、引文等要反復核實,公文格式要符合標準。起草公文除筆下要過硬之外,還必須有較高的政治和政策水平,了解機關工作的實際情況和具有較寬的知識面。
充分認識公文起草的重要性,增強事業心、責任感。起草質量好的公文,直接關系機關形象和權威,關系機關決策部署和落實,起草公文是機關幹部理論素質和業務水平的綜合體現。
擴展資料
公文起草註意事項
1、註意審題,明確題幹要求。和所有題目作答壹樣,要想做好公文寫作這壹類型題,壹定要註意審題。通過審題明確撰寫公文的目的,進而明確作答方向,確定文種;通過審題,明確寫作的作答要求,作答要求壹般可分為內容要求和字數要求兩類。
2、明確公文的文種。在進行公文寫作時,先根據公文的發文機關、行文目的、行文方向等確定文種。例如:通知是用來發布法規、規章,轉發上級機關、同級機關和不相隸屬機關的公文,批轉下級機關的公文,要求下級機關辦理某項事務等。
3、確保公文格式準確。公文是規範性文書,在寫作中有嚴格的格式規範,在應試中,格式是否準確也是要重點考察的部分。在版頭、主體、版記三個部分中,要重點掌握主體部門標題、主送機關、附件說明、發文機關、發文日期等部分格式。
4、語言做到規範、準確、簡明和得體。規範,是指公文在書寫時語言表達不能出現口語、地方話;沒有錯別字;涉及到專業性內容時,要采用專業性詞語等。準確,是指公文的文字表達壹定不能出現語言模糊,尤其註意不能使用比喻、擬人等寫作手法,避免閱讀者產生歧義。
百度百科—公文起草
2. 起草文件格式是怎麽樣的上行文亦即向國務院報送的請示或報告。其文頭在眉首區要留出供國務院領導批示簽署意見的空白區,因此眉首區比壹般公文為大。這種格式要求在壹般公文格式的眉首區整體往下移55mm,以保證發文機關名稱與版心上邊沿距離80mm。 由於上行文要由行文機關負責人簽名,簽名位置與發文字號在同壹水平線上,為此發文機關的字號就不能放在正中位置,應左移至版心左邊緣空壹個字位置標識。負責人及其簽名在版心右邊緣空壹個字位置標識。簽發人姓名應用3#楷體。簽發人與簽發人姓名之間用冒號分隔。如上行文或下行文中有幾個單位聯合行文,則其格式與上、下行文格式相同,同是在發文機關名稱欄應把多個機關名稱順序列上,後加文件二字,居中擺放。如聯合行文單位過多,則要註意保證第壹頁有正文,如保證不了就只好縮小發文機關名稱的字號。在聯合行文時主辦機關應列在第壹位。單位領導人簽名在聯合行文時與機關名稱排列壹致。這時紅色反線下移。 多個單位聯合行文,其發文字號只有壹個,也就是主辦單位的發文字號。 下行文聯合行文不需標識簽發人和簽發人姓名,因此其發文字號應列在中間。
平行文、下行文保證發文機關名稱與版心上邊沿距離25mm±1mm。
3. 公文起草應當註意什麽公文質量的高低,關鍵看其內容是否具有科學性。
起草文件應該註意哪些問題呢? 壹、不要照抄照轉現在有些地方貫徹上級的文件,不是從本地、本部門實際出發,而是不管效果,照抄照轉。這是壹種極不負責任的態度。
上級的文件是面對壹定範圍講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壹般是從普遍意義角度考慮的,壹些地方的特殊情況不可能都照顧到,有些問題的解決辦法也不可能講得很具體。這就要求下級機關和單位必須根據上級文件規定的原則、精神,結合本地、本部門的實際,提出具體的貫徹意見。
正如壹位領導同誌所指出的,每個層次都不單純是個執行問題,都具有主動和被動這兩重性,即對中央的指示必須堅決執行,在執行的過程中又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問題的機動性,在被動中求主動。否則,對上級的文件照抄照轉、“上下壹般粗”,或者片面理解、各取所需,是絕對不會收到好的效果的。
二、不要師出無名提出壹個觀點或提出壹項政策,應當“師出有名”,有根有據。這種根據主要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及上級機關的指示。
不言而喻,貫徹中央部署,“根據”主要出自中央文件。按照實際需要作出的部署,也要註意有理論根據、文件根據。
即把提出的意見放在當時所處的政治大格局中去考慮,使所提出的意見既符合實際,又符合當時政治大格局的要求。再壹點就是對同壹個問題,中央過去有指示,近期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中央又作出了新指示,起草文件時應把新指示作為部署工作的依據。
黨委是管全局的,工作涉及面大,所制發的文件涉及面也相應的大。因此,做起草公文工作的同誌很需要加強對上級各類文件、領導同誌講話和各方面知識的學習,以掌握更多的根據和尺度。
根據掌握得多、尺度把握得準,起草文件才能得心應手。 三、不要無的放矢公文為解決問題而制發,必須講求針對性。
否則,不會有任何實際作用。”公文起草也要克服這個毛病,註意其針對性。
很難想象,壹篇毫無針對性的公文,能夠打動人、影響人,推動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說,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是公文“份量”的標誌。
要增強公文的份量,做到有的放矢,起草之前,就應當首先搞好調查研究。問題調查清楚了,勁才知道往哪裏使,講問題、提對策才有針對性;政策、措施經過比較、論證,在實際工作中才能行得通,有可操作性。
四、不要朝令夕改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任何事物都不是壹成不變的。政策也是這樣,它也要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發展變化。
但政策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壹定的連續性,而且這種穩定性和連續性直接關系全局的穩定、事業的發展。正如我們平時常講的:政策穩則人心穩,人心穩則全局穩,全局穩則事業興。
因此,起草公文時壹定要從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考慮問題,註意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要做到這壹點,有必要做好兩個方面的檢查:壹是檢查壹下文件的基本精神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令以及上級機關的決議、命令、指示有無抵觸。
若有抵觸,應堅決改過來。二是檢查壹下同本機關已經發布的有關規定是否矛盾。
對有矛盾的地方要認真進行分析,如果是對原有政策的補充、完善,表述壹定要清楚,不可讓人產生“政策要變”的誤解;如果認為以前的規定確有必要修改或廢止的,要提請有關方面進行研究、論證。 五、不要用語失準用語必須準確,這是起草公文的基本要求。
衡量公文用語是否準確,主要看概念是不是明確,判斷、推理對不對。因此,在抽象概括某壹事物時,首先要將事實搞清楚,然後再進行判斷、推理,切實做到準確反映客觀實際。
比如,評價的話,要恰如其分,既不誇大,也不縮小;分析問題原因的話,要客觀、實在,確實號準脈,點出問題的主要癥結;講“兩者關系”的話,要分清主次,同時防止片面性。另外,工作要細致,避免因粗枝大葉出現“硬傷”。
比如,對所引用的話,要註意看出處和是否權威;同壹個問題總結部分和部署部分都講的話,要註意前後壹致;對有疑問的話,要主動與有關方面溝通、請教,切實將問題搞清楚;對壹些重要情況和數據,要註意核實,務求準確。 六、不要篇幅過長篇幅過長是目前許多地方和部門文件的壹個通病。
戰爭年代 *** 同誌曾經提出,“我們應該研究壹下文章怎麽寫得短些,寫得精粹些”。現在雖然不是戰爭年代,但各級的工作都很忙、壓力都很大。
本來各類文件、簡報就很多,如果再讓大家看篇幅過長的文件,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很有必要提倡寫短文。
要壓縮篇幅,很重要的要有“精品”意識。文件拿出初稿後,要逐字逐句地進行推敲,把可有可無的字、詞、句刪去,把令人生厭的繁言簡化,把毫無實際意義的大話、套話、廢話抹掉,努力做到既把好政治關,又把好文字關。
七、不要無物無序與此相對的是有物有序。有物有序是古人寫文章所遵循的兩條基本要求。
“有物”就是要有內容,“有序”就是要有條理。現在壹些公文這兩方面都有缺陷。
比如,有些文稿只提出問題,對如何解決問題,只講了些原則話。有些文稿則內容繁蕪,在壹個段落層次裏講幾個意思,令人讀後印象模糊,不知所雲。
這兩。
4. 怎樣做好公文的起草公文起草七戒。
公文是傳達政令的工具。
公文質量的高低,關鍵看其內容是否具有科學性。《史記·楚元王世家》中有這樣壹句話:“安危在出令”。
意思是說,安全和危險在於發布什麽法令。可見,科學設計文件內容是何等重要。
那麽,起草文件應該註意哪些問題呢?筆者根據這些年的工作實踐,歸納了“七戒”。
壹戒照抄照轉。
現在有些地方貫徹上級的文件,不是從本地、本部門實際出發,而是不管效果,照抄照轉。這是壹種極不負責任的態度。
上級的文件是面對壹定範圍講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壹般是從普遍意義角度考慮的,壹些地方的特殊情況不可能都照顧到,有些問題的解決辦法也不可能講得很具體。這就要求下級機關和單位必須根據上級文件規定的原則、精神,結合本地、本部門的實際,提出具體的貫徹意見。
正如壹位領導同誌所指出的,每個層次都不單純是個執行問題,都具有主動和被動這兩重性,即對中央的指示必須堅決執行,在執行的過程中又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問題的機動性,在被動中求主動。否則,對上級的文件照抄照轉、“上下壹般粗”,或者片面理解、各取所需,是絕對不會收到好的效果的。
二戒師出無名。提出壹個觀點或提出壹項政策,應當“師出有名”,有根有據。
這種根據主要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及上級機關的指示。不言而喻,貫徹中央部署,“根據”主要出自中央文件。
按照實際需要作出的部署,也要註意有理論根據、文件根據。即把提出的意見放在當時所處的政治大格局中去考慮,使所提出的意見既符合實際,又符合當時政治大格局的要求。
再壹點就是對同壹個問題,中央過去有指示,近期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中央又作出了新指示,起草文件時應把新指示作為部署工作的依據。黨委是管全局的,工作涉及面大,所制發的文件涉及面也相應的大。
因此,做起草公文工作的同誌很需要加強對上級各類文件、領導同誌講話和各方面知識的學習,以掌握更多的根據和尺度。根據掌握得多、尺度把握得準,起草文件才能得心應手。
三戒無的放矢。公文為解決問題而制發,必須講求針對性。
否則,不會有任何實際作用。 *** 在《反對黨八股》壹文中把“無的放矢,不看對象”列為黨八股的第三條罪狀,並在這壹部分中巧妙地運用了壹個典故,說“‘對牛彈琴’這句話,含有譏笑對象的意思。
如果我們除去這個意思,放進尊重對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譏笑彈琴者這個意思了。為什麽不看對象亂彈壹通呢?”公文起草也要克服這個毛病,註意其針對性。
很難想象,壹篇毫無針對性的公文,能夠打動人、影響人,推動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說,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是公文“份量”的標誌。
要增強公文的份量,做到有的放矢,起草之前,就應當首先搞好調查研究。問題調查清楚了,勁才知道往哪裏使,講問題、提對策才有針對性;政策、措施經過比較、論證,在實際工作中才能行得通,有可操作性。
四戒朝令夕改。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任何事物都不是壹成不變的。
政策也是這樣,它也要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發展變化。但政策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壹定的連續性,而且這種穩定性和連續性直接關系全局的穩定、事業的發展。
正如我們平時常講的:政策穩則人心穩,人心穩則全局穩,全局穩則事業興。因此,起草公文時壹定要從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考慮問題,註意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
要做到這壹點,有必要做好兩個方面的檢查:壹是檢查壹下文件的基本精神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令以及上級機關的決議、命令、指示有無抵觸。若有抵觸,應堅決改過來。
二是檢查壹下同本機關已經發布的有關規定是否矛盾。對有矛盾的地方要認真進行分析,如果是對原有政策的補充、完善,表述壹定要清楚,不可讓人產生"政策要變"的誤解;如果認為以前的規定確有必要修改或廢止的,要提請有關方面進行研究、論證。
五戒用語失準。用語必須準確,這是起草公文的基本要求。
衡量公文用語是否準確,主要看概念是不是明確,判斷、推理對不對。因此,在抽象概括某壹事物時,首先要將事實搞清楚,然後再進行判斷、推理,切實做到準確反映客觀實際。
比如,評價的話,要恰如其分,既不誇大,也不縮小;分析問題原因的話,要客觀、實在,確實號準脈,點出問題的主要癥結;講“兩者關系”的話,要分清主次,同時防止片面性。另外,工作要細致,避免因粗枝大葉出現“硬傷”。
比如,對所引用的話,要註意看出處和是否權威;同壹個問題總結部分和部署部分都講的話,要註意前後壹致;對有疑問的話,要主動與有關方面溝通、請教,切實將問題搞清楚;對壹些重要情況和數據,要註意核實,務求準確。
六戒篇幅過長。
篇幅過長是目前許多地方和部門文件的壹個通病。戰爭年代 *** 同誌曾經提出,“我們應該研究壹下文章怎麽寫得短些,寫得精粹些”。
現在雖然不是戰爭年代,但各級的工作都很忙、壓力都很大。本來各類文件、簡報就很多,如果再讓大家看篇幅過長的文件,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因此,很有必要提倡寫短文。要壓縮篇幅,很。
5. 起草文件格式是怎麽樣的上行文亦即向國務院報送的請示或報告。其文頭在眉首區要留出供國務院領導批示簽署意見的空白區,因此眉首區比壹般公文為大。這種格式要求在壹般公文格式的眉首區整體往下移55mm,以保證發文機關名稱與版心上邊沿距離80mm。 由於上行文要由行文機關負責人簽名,簽名位置與發文字號在同壹水平線上,為此發文機關的字號就不能放在正中位置,應左移至版心左邊緣空壹個字位置標識。負責人及其簽名在版心右邊緣空壹個字位置標識。簽發人姓名應用3#楷體。簽發人與簽發人姓名之間用冒號分隔。如上行文或下行文中有幾個單位聯合行文,則其格式與上、下行文格式相同,同是在發文機關名稱欄應把多個機關名稱順序列上,後加文件二字,居中擺放。如聯合行文單位過多,則要註意保證第壹頁有正文,如保證不了就只好縮小發文機關名稱的字號。在聯合行文時主辦機關應列在第壹位。單位領導人簽名在聯合行文時與機關名稱排列壹致。這時紅色反線下移。 多個單位聯合行文,其發文字號只有壹個,也就是主辦單位的發文字號。 下行文聯合行文不需標識簽發人和簽發人姓名,因此其發文字號應列在中間。
平行文、下行文保證發文機關名稱與版心上邊沿距離25mm±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