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王烈字彥方,太原人。
青年時曾在陳寔門下學習,因為品德高尚,稱著鄉裏。有個盜牛 的被主人抓住,盜犯向牛主認罪,說:“判刑殺頭我都心甘情願,只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這 件事。”
王烈聽說後派人去看望他,還送給他半匹布。有人問這是為什麽?王烈說:“盜牛 人怕我知道他的過錯,說明他有羞恥之心。
既然心懷羞恥,必然能夠改正錯誤,我這樣做正 是為了促使他改過。”後來有個老漢在路上丟了壹把劍,壹個過路人見到後就守候劍旁,直 到傍晚,老漢回來尋劍,得到了遺失的劍,驚奇地詢問他的姓名,並將這件事告訴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訪守劍人是誰,原來就是那個盜牛的人。 以義行稱 行:稱著 鄉裏有盜牛者 者: 這裏指偷牛的人 盜懼吾聞其過 過: 過錯 至暮: 暮 :傍晚 怪而問其姓名 怪:驚奇 希望我的翻譯您能夠滿意!謝謝。
2. 改惡從善的文言文
王烈字彥方,太原人。
青年時曾在陳寔門下學習,因為品德高尚,稱著鄉裏。有個盜牛的被主人抓住,盜犯向牛主認罪,說:“判刑殺頭我都心甘情願,只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這件事。”
王烈聽說後派人去看望他,還送給他半匹布。有人問這是為什麽?王烈說:“盜牛人怕我知道他的過錯,說明他有羞恥之心。
既然心懷羞恥,必然能夠改正錯誤,我這樣做正是為了促使他改過。”後來有個老漢在路上丟了壹把劍,壹個過路人見到後就守候劍旁,直到傍晚,老漢回來尋劍,得到了遺失的劍,驚奇地詢問他的姓名,並將這件事告訴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訪守劍人是誰,原來就是那個盜牛的人。
3. 有關改過的文言文盜牛改過
裴松之
時國中有盜牛者,牛主得之,盜者曰:“我邂逅迷惑,從今已後,將為改過。子既以赦宥,幸無使王烈聞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壹端遺之,或問:“此人既為盜,畏君聞之,反與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盜其駿馬,食之,乃賜之酒。盜者不愛其死,以救穆公之難。今此盜人能悔其過,懼吾聞之,是知恥惡,知恥惡則善心將生。故與布勸為善也。
間年之中,行路老父擔重。人代擔行數十裏,欲至家,置之去。問姓名,不以告。頃之,老父復行。失劍於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懼後人得之,劍主於是永失;欲取而購募,或恐差錯,遂守之至暮。劍主還見之,前者代擔人也。老父攬其袂,問曰:“子前者代吾擔不得姓名今子復守吾劍於路未有若子之仁。請子告吾姓名,吾將以告王烈。”乃語之而去。
老父以告王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能見。”遂使人推之,乃昔時盜牛人也。
翻譯:當時王烈所在的封國中有壹位偷牛的人,被牛的主人抓住。偷牛賊說:“我見牛而生邪念壹時糊塗,從今以後我壹定痛改前非。您在赦免我以後,希望不要讓王烈知道這件事情。”百姓中有人將此事告訴了王烈,王烈就拿出壹定數量的布贈送偷牛人。有人問王烈:“這人已經偷了東西,害怕您知道這件事,您反而贈送他布,這是為什麽呢?”王烈回答說:“春秋時的秦穆公,有人偷去他的駿馬並殺了吃,(穆公抓獲偷馬人後)卻賞賜偷馬人酒喝。(後來)偷馬人(在戰場上)不吝惜自己的生命,來救穆公的大難。現在這個偷牛人改悔他的錯誤,怕我知道這件事,這表明他已懂得羞恥。懂得了廉恥,那麽向善之心就會產生,所以贈給他布勸勉他向善。”過壹年,路上有壹位老者挑著重擔,有壹個人見到後主動替他挑著走了幾十裏,快到老人家的時候,這人才放下擔子離去,老人問他姓名,他沒有告訴。過了不久,這位老人再次外出,把佩劍丟在了路上。壹位路人途中碰見這把佩劍,想不管它就離去,又擔心後面的過路人撿去,劍的主人就會永遠失去佩劍,想拾起帶走再去尋找失主,又擔心出現差錯,於是就守著這把劍。到了傍晚,佩劍主人返回時遇到了這位守劍人,正是上次代為挑擔的那人。
4. 《德行》文言文翻譯《世說新語德行》文言文翻譯如下: 陳仲舉的言論和行為是讀書人的準則,是世人的模範。
他初次做官,就有誌刷新國家政治。出任豫章太守時,壹到郡,就打聽徐孺子的住處,想先去拜訪他。
主簿稟報說:“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進官署視事。”陳仲舉說:“周武王剛戰勝殷,就表彰商容,當時連休息也顧不上。
我尊敬賢人,不先進官署,又有什麽不可以呢!” 周子居常說:“我過壹段時間見不到黃叔度,庸俗貪婪的想法就又滋長起來了!”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訪袁奉高,見面壹會兒就走了;去拜訪黃叔度,卻留宿壹兩天。別人問他什麽原因,他說:“叔度好比萬頃的湖泊那樣寬闊、深邃,不可能澄清,也不可能攪渾,他的氣量又深又廣,是很難測量的呀!” 李元禮風度出眾,品性端莊,自視甚高,他要把在全國推行儒家禮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責任。
後輩讀書人有能得到他教誨的,都自以為登上了龍門。李元禮曾經贊嘆荀淑和鐘皓兩人說:“荀君識見高明,人們很難超過他;鐘君有最美好的德行,卻是可以學習的。”
太丘縣縣長陳寔去拜訪朗陵侯相荀淑,因為家貧、儉樸,沒有仆役侍候,就讓長子元方駕車送他,少子季方拿著手杖跟在車後。孫子長文年紀還小,就坐在車上。
到了荀家,荀淑讓叔慈迎接客人,讓慈明勸酒,其餘六個兒子管上菜。孫子文若也還小,就坐在荀淑膝上。
這時候太史啟奏朝廷說:“有真人往東去了。” 有人問陳季方說:“您的父親太丘,有什麽功德,而擔負了天下如此崇高的聲望?”季方說:“我的父親就好像是生長在泰山山腰的壹株桂樹,上面是萬丈高的陡壁山峰,下面有深不可測的深淵;樹頂被甘露沾濕,樹根為泉水滋潤,在這樣的時候,桂樹又哪裏會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淵有多深?所以我不知道我父親有什麽功德。”
陳元方的兒子陳長文,有傑出的才能,他和陳季方的兒子陳孝先各自論述自己父親的事業和品德,兩人爭執不下,便去問祖父太丘長陳寔。陳寔說:“元方很難當哥哥,季方也很難當弟弟。”
荀巨伯到遠處探望朋友的病,正好碰上外族強盜攻打郡城,朋友對巨伯說:“我這下活不成了,您可以走了!”巨伯說:“我遠道來看您,您卻叫我走;損害道義來求活命,這難道是我荀巨伯幹的事嗎!”強盜進了郡城,對巨伯說:“大軍到了,全城的人都跑光了,妳是什麽樣的男子漢,竟敢壹個人留下來?”巨伯說:“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寧願我自己代朋友去死。” 強盜聽了互相議論說:“我們這些不講道義的人,卻侵入有道義的地方!”於是就把軍隊撤回去了,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華歆對待子弟很嚴肅,雖然是在家裏,禮儀也像在朝廷上那樣莊敬嚴肅。陳元方兄弟卻是盡量實行和睦友愛的辦法。
但是兩個家庭內部,都沒有失掉和睦安樂的治家準則。 管寧和華歆壹同在菜園裏刨地種菜,看見地上有壹小片金子,管寧不理會,舉鋤鋤去,跟鋤掉瓦塊石頭壹樣,華歆卻把金子撿起來再扔出去。
還有壹次,兩人同坐在壹張坐席上讀書,有達官貴人坐車從門口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跑出去看。管寧就割開席子,分開座位,說道:“妳不是我的朋友。”
王朗常常在識見和氣度方面推崇華歆。華歆曾經在蠟祭那天把子侄聚到壹起宴飲,王朗也學他的做法。
有人向張華說到這事,張華說:“王朗學華歆,都是學些表面的東西,因此距離華歆越來越遠。” 華歆、王朗壹同乘船避難,有壹個人想搭他們的船,華歆馬上對這壹要求表示為難。
王朗說:“好在船還寬,為什麽不行呢?”後來強盜追來了,王朗就想甩掉那個搭船人。華歆說:“我當初猶豫,就是為的這壹點呀。
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麽可以因為情況緊迫就拋棄他呢!”便仍舊帶著並幫助他。世人憑這件事來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優劣。
王祥侍奉後母朱夫人非常小心。他家有壹棵李樹,結的李子特別好,後母壹直派他看管著。
有時風雨忽然來臨,王祥就抱著樹哭泣。有壹次,王祥在另壹張床上睡覺,後母親自去暗殺他;正好碰上王祥起夜出去了,只砍著空被子。
王祥回來後,知道後母為這事遺憾不止,便跪在後母面前請求處死自己。後母因此受到感動而醒悟過來,從此就當親生兒子那樣愛他。
晉文王稱贊阮嗣宗是最謹慎的,每逢和他談話,他的言辭都很奧妙深遠,未曾評論過別人的短長。王戎說:“和嵇康相處二十年,未曾看見過他有喜怒的表情。”
王戎和和嶠同時喪母,都因為盡孝得到贊揚。王戎骨瘦如柴,和嶠哀痛哭泣,禮儀周到。
晉武帝對劉仲雄說道:“妳經常去探望王戎、和嶠嗎?聽說和嶠過於悲痛,超出了禮法常規,真令人擔憂。” 仲雄說:“和嶠雖然禮儀周到,精神狀態沒有受到損傷;王戎雖然禮儀不周,可是傷心過度,傷了身體,骨瘦如柴。
臣認為和嶠是生孝,王戎是死孝。陛下不應為和嶠擔擾,而應該為王戎擔憂。”
梁王和趙王是皇帝的近親,貴極壹時。中書令裴楷請求他們兩個封國每年撥出賦稅錢幾百萬來周濟皇親國戚中那些貧窮的人。
有人指責他說:“為什麽向人討錢來做好事?”裴楷說:“破費有餘的來補助欠缺的,這是天理。” 王戎說:“太保處在正始年代,不屬於擅長清談的那壹類人。
等到和他談論起來。
5. 翻譯以下文言文朱棣稍微長大了壹點就開始學習兵法,盤踞在幽州、古燕國壹帶以地利取勝的地方,乘著惠宗朱允炆懦弱無能,揮師直進中原地區,終於有了天下。
即皇帝位後,親自做出節儉的風範,不論水災旱災還是早晨晚上的報告,沒有堵塞諫言之路的。 他了解屬下並能將他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外表的喜怒和心中的所想都讓人看得清楚。
軍事上的韜略,和朱元璋壹樣英明。 明朝軍隊幾次出征,將漠北壹帶的元朝勢力肅清。
到了他晚年的時候,他的威望和德行遠遠地傳播,周邊國家都順服,明確命令而向中國朝貢的壹***有三十國。這三十國分布的地域的廣泛,遠遠的超過了漢朝和唐朝。
成大功而威武英烈,非凡之極。 (希望采納)。
6. 《春申君列傳 》 文言文版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黃氏。
遊學博聞,事楚頃襄王。頃襄王以歇為 辯,使於秦。
秦昭王使白起攻韓、魏,敗之於華陽,禽魏將芒卯,韓、魏服而事 秦。秦昭王方令白起與韓、魏***伐楚,未行,而楚使黃歇適至於秦,聞秦之計。
當是之時,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東至竟陵,楚頃襄王 東徙治於陳縣。黃歇見楚懷王之為秦所誘而入朝,遂見欺,留死於秦。
頃襄王, 其子也,秦輕之,恐壹舉兵而滅楚。歇乃上書說秦昭王曰: 天下莫強於秦、楚。
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鬥。兩虎相與鬥而駑犬 受其弊,不如善楚。
臣請言其說:臣聞物至則反,冬夏是也;致至則危,累棋是 也。今大國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從生民已來,萬乘之地未嘗有也。
先帝文 王、莊王之身,三世不妄接地於齊,以絕從親之要。今王使盛橋守事於韓,盛橋 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裏之地。
王可謂能矣。王又舉甲而攻 魏,杜大梁之門,舉河內,拔燕、酸棗、虛、桃,入邢,魏之兵雲翔而不敢捄。
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眾,二年而後復之;又並蒲、衍、首、垣,以臨仁、平 丘,黃、濟陽嬰城而魏氏服;王又割濮之北,註齊秦之要,絕楚趙之脊, 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
王之威亦單矣。 王若能持功守威,絀攻取之心而肥仁義之地,使無後患,三王不足四,五伯 不足六也。
王若負人徒之眾,仗兵革之強,乘毀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臣恐其有後患也。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 言始之易,終之難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智氏見伐趙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禍,吳見 伐齊之便而不知幹隧之敗。此二國者,非無大功也,沒利於前而易患於後也。
吳 之信越也,從而伐齊,既勝齊人於艾陵,還為越王禽三渚之浦。智氏之信韓、魏 也,從而伐趙,攻晉陽城,勝有日矣,韓、魏叛之,殺智伯瑤於鑿臺之下。
今王 妒楚之不毀也,而忘毀楚之強韓、魏也,臣為王慮而不取也。 詩曰“大武遠宅而不涉”。
從此觀之,楚國,援也;鄰國,敵也。詩雲“趯 趯毚免,還犬獲之。
他人有心,余忖度之”。今王中道而信韓、魏之善王也,此 正吳之信越也。
臣聞之,敵不可假,時不可失。臣恐韓、魏卑辭除患而實欲欺大 國也。
何則?王無重世之德於韓、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韓、魏父子兄弟接踵 而死於秦者將十世矣。
本國殘,社稷壞,宗廟毀。刳腹絕腸,折頸摺頤,首身分 離,暴骸骨於草澤,頭顱僵仆,相望於境,父子老弱系脰束手為群虜者相及於路。
鬼神孤傷,無所血食。人民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仆妾者,盈滿海內矣。
故 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資之與攻楚,不亦過乎! 且王攻楚將惡出兵?王將借路於仇讎之韓、魏乎?兵出之日而王憂其不返也, 是王以兵資於仇讎之韓、魏也。王若不借路於仇讎之韓、魏,必攻隨水右壤。
隨 水右壤,此皆廣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也,王雖有之,不為得地。是王有 毀楚之名而無得地之實也。
且王攻楚之日,四國必悉起兵以應王。秦、楚之兵構而不離,魏氏將出而攻 留、方與、铚、湖陵、碭、蕭、相,故宋必盡。
齊人南面攻楚,泗上必舉。此 皆平原四達,膏腴之地,而使獨攻。
王破楚以肥韓、魏於中國而勁齊。韓、魏之 強,足以校於秦。
齊南以泗水為境,東負海,北倚河,而無後患,天下之國莫強 於齊、魏,齊、魏得地葆利而詳事下吏,壹年之後,為帝未能,其於禁王之為帝 有餘矣。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眾,兵革之強,壹舉事而樹怨於楚,遲令韓、魏歸 帝重於齊,是王失計也。
臣為王慮,莫若善楚。秦、楚合而為壹以臨韓,韓必斂 手。
王施以東山之險,帶以曲河之利,韓必為關內之侯。若是而王以十萬戍鄭, 梁氏寒心,許、鄢陵嬰城,而上蔡、召陵不往來也,如此而魏亦關內侯矣。
王壹 善楚,而關內兩萬乘之主註地於齊,齊右壤可拱手而取也。王之地壹經兩海,要 約天下,是燕、趙無齊、楚,齊、楚無燕、趙也。
然後危動燕、趙,直搖齊、楚, 此四國者不待痛而服矣。 昭王曰:“善。”
於是乃止白起而謝韓、魏。發使賂楚,約為與國。
黃歇受約歸楚,楚使歇與太子完入質於秦,秦留之數年。楚頃襄王病,太子 不得歸。
而楚太子與秦相應侯善,於是黃歇乃說應侯曰:“相國誠善楚太子乎?” 應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歸其太子。
太子得立,其事 秦必重而德相國無窮,是親與國而得儲萬乘也。若不歸,則鹹陽壹布衣耳;楚更 立太子,必不事秦。
夫失與國而絕萬乘之和,非計也。願相國孰慮之。”
應侯以 聞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問楚王之疾,返而後圖之。”
黃歇為楚太 子計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憂之甚。
而陽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陽文君子必立為後,太子不得奉 宗廟矣。不如亡秦,與使者俱出;臣請止,以死當之。”
楚太子因變衣服為楚使 者禦以出關,而黃歇守舍,常為謝病。度太子已遠,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 曰:“楚太子已歸,出遠矣。
歇當死,願賜死。”昭王大怒,欲聽其自殺也。
應 侯曰:“歇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
7. 劉理順文言文翻譯《明史·卷二百六十六·列傳第壹百五十四·劉理順傳》
原文
劉理順,字復禮,杞縣人。萬歷中舉於鄉。十赴會試,至崇禎七年始中式。及廷對,帝親擢第壹,還宮喜曰:“朕今日得壹耆碩矣。”拜修撰。益勤學,非其人不與交。
十二年春,畿輔告警,疏陳作士氣、矜窮民、簡良吏、定師期、信賞罰、招脅從六事。歷南京司業、左中允、右諭德,入侍經筵兼東宮講官。楊嗣昌奪情入閣,理順昌言於朝,嗣昌奪其講官。開封垂陷,理順建議河北設重臣,練敢死士為後圖,疏格不行。嗣昌、薛國觀、周延儒叠用事,理順壹無所附麗。出溫體仁門,言論不少徇。
賊犯京師急,守卒缺餉,陰雨饑凍。理順詣朝房語諸執政,急請帑,眾唯唯。理順太息歸,捐家貲犒守城卒。僚友問進止,正色曰:“存亡視國,尚須商酌耶!”城破,妻萬、妾李請先死。既絕,理順大書曰:“成仁取義,孔、孟所傳。文信踐之,吾何不然!”書畢投繯,年六十三。仆四人皆從死。群盜多中州人,入唁曰:“此吾鄉杞縣劉狀元也,居鄉厚德,何遽死?”羅拜號泣而去。後贈詹事,謚文正。本朝賜謚文烈。(《明史·卷二百六十六·列傳第壹百五十四·劉理順傳》)
譯文
劉理順,字復禮,是杞縣人。萬歷年間鄉試得中。十年參加會試,直到崇禎七年才考中。到殿試廷對時,崇禎皇帝親自選為第壹,回宮後高興地說:“朕今日得到了壹位飽學之士。”授予修撰之職。(劉理順)更加勤於學問,不是好人就不與他們交往。
崇禎十二年春,京城告急,上疏陳述振作士氣、撫恤窮苦百姓、選拔良吏、確定出師的日期、誠信賞罰制度、招服受脅迫跟從叛軍等六件事。歷任南京司業、左中允、右諭德,進用為侍經筵兼東宮講官。楊嗣昌迫奪服喪之情入閣理政,劉理順在朝中倡言,楊嗣昌罷免了他經筵講官和東宮講官的職務。開封將要淪陷,劉理順建議河北安排重臣把守,訓練敢死士作為以後圖謀之策,他的奏疏被擱置沒有施行。楊嗣昌、薛國觀、周延儒相繼執政,劉理順絲毫不依附他們。他出於溫體仁門下,(但是)言論沒有少許徇私。
賊兵侵犯京師很急,守城的士卒缺軍餉,陰雨連綿受饑受凍。劉理順到朝房對諸位執政說,趕緊請求庫銀,眾人連連答應。劉理順長嘆回家,捐出家資犒勞守城士卒。同僚問他如何進退,(劉理順)正色說:“(我的)生死視乎國家的存亡,(這個)還需要商量嗎!”城被攻破,他的妻子萬氏、侍妾李氏請求先死。她倆氣絕身亡以後,劉理順寫了壹行大字:“成仁取義,孔、孟所傳。文信踐之,吾何不然!”寫完後就上吊自殺了,享年63歲。四位仆人都跟他就義。群盜大多是中州人,進入吊唁說:“這是我鄉裏杞縣的劉狀元,在鄉裏德行醇厚,怎麽就這麽死了呢?”圍在壹起下拜嚎哭壹陣然後離去。後贈官詹事,謚號文正。大清朝賜謚號文烈。
8. 古文中的烈皇帝什麽意思思宗烈皇帝 - 崇禎帝
崇禎帝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1])為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異母弟。[2]五歲時,其母劉氏獲罪,被其父下令杖殺,朱由檢交由庶母西李撫養。數年後改由另壹庶母東李撫養至成人。於天啟二年(1622年)年被明熹宗冊封為信王。明熹宗於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8月)駕崩,由於沒有子嗣,朱由檢受遺命於同月丁巳日登基,時年十八歲。次年改元崇禎,是為崇禎帝。
朱由檢在位期間大力鏟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但仍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明朝末年,農民起義不斷,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朱由檢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三十四歲,在位十七年。
朱由檢廟號思宗,後改毅宗、威宗。清朝追謚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湣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謚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於十三陵思陵。
9. 文言文《申恬》翻譯宋書列傳第二十五申恬傳原文申恬,字公休,魏郡魏人也。
曾祖鐘,為石虎司徒。高祖平廣固,恬父宣、宣從父兄永皆得歸國,並以幹用見知。
永歷青、兗二州刺史。高祖踐祚,拜太中大夫。
宣,太祖元嘉初,亦歷兗、青二州刺史。恬兄謨,與朱修之守滑臺,為虜所沒,後得叛還。
元嘉中,為竟陵太守。恬初為驃騎道憐長兼行參軍。
高祖踐祚,拜東宮殿中將軍,度還臺。直省十載,不請休息。
轉員外散騎侍郎,出為綏遠將軍、下邳太守。轉在北海,加寧遠將軍。
所至皆有政績。又為北譙、梁二郡太守,將軍如故。
郡境邊接任榛,屢被寇抄。恬到,密知賊來,仍伏兵要害,出其不意,悉皆禽殄。
元嘉十二年,遷督魯、東平、濟北三郡軍事、泰山太守,將軍如故。惠威兼著,吏民便之。
臨川王義慶鎮江陵,為平西中兵參軍、河東太守。衡陽王義季代義慶,又度安西府,加寧朔將軍。
召拜太子屯騎校尉,母憂去職。二十壹年,冀州移鎮歷下,以恬督冀州、青州之濟南、樂安、太原三郡諸軍事、揚烈將軍、冀州刺史,明年,加濟南太守。
時又遷換諸郡守,恬上表曰:“伏聞朝恩當加臣濟南太守,仰惟優旨,荒心散越。臣殃咎之余,遭蒙逾忝,寵私罔己,復兼今授,豈其愚迷,所能上答。
臣近至止,即履行所統,究其形宜。河、濟之間,應置戍捍,其中四處,急須修立,甕口故城,又是要所,宜移太原,委以邊事。
緣山諸邏,並得除省,防衛綏懷,利便非壹。呂綽誠效益著,深同臣意,百姓聞者,鹹皆附說,急有同異,二三未宜。
但房紹之蒞郡經年,軍民粗狎,改以帶臣,有乖永事。遠牽太原,於民為苦。
而甕口之計,復成交互,人情非樂,容有不安。疆場威刑,患不開廣,若得依先處分,公私允緝。”
上從之。詔有司曰:“恬所陳當是事宜,近諸除授可悉停。”
北虜入寇,恬摧擊之,為虜所破,被征還都。二十七年,起為通直常侍。
是歲,索虜南寇,其武昌王向青州。遣恬援東陽,因與輔國司馬、齊郡太守龐秀之保城固守。
蕭斌遣青州別駕解榮之率垣護之還援恬等,仍傍南山得入。賊朝來脅城,日晚輒退。
城內乃出車北門外,環塹為營,欲挑戰,賊不敢逼。停五日,東過抄略清河郡及驛道南數千家,從東安、東莞出下邳。
下邳太守垣閬閉城距守,保全二千余家。虜退,以恬為寧朔將軍、山陽太守。
善於治民,所蒞有績。世祖踐阼,遷青州刺史,將軍如故。
尋加督徐州之東莞、東安二郡諸軍事。明年,又督冀州。
齊地連歲興兵,百姓雕弊,恬初防衛邊境,勸課農桑,二三年間,遂皆優實。性清約,頻處州郡,妻子不免饑寒,世以此稱之。
進號輔國將軍。孝建二年,遷督豫州軍事、寧朔將軍、豫州刺史。
明年,疾病征還,於道卒,時年六十九。死之日,家無遺財。
子實,南譙郡太守,早卒。譯文申恬,字公休,是魏郡魏縣人。
高祖平定廣固,申恬的父親申宣、申宣的堂兄申永,都得以返回本朝。他們都憑才幹而受到賞識。
申永歷任青、兗二州刺史。高祖登上皇位,申永任太中大夫。
申宣在太祖元嘉初年,也歷任兗、青二州刺史。申恬起初擔任驃騎道憐長兼行參軍。
高祖登上皇位時,申恬任東宮殿中將軍,度還臺。在殿中省值勤十年,不請假休息。
轉任員外散騎侍郎,出朝任綏遠將軍、下邳太守。後來調往北海任職,加任寧遠將軍。
在任職之處,均有良好政績。又任北譙、梁二郡太守,將軍職位如故。
守郡的邊境與任城榛林相連接,屢次受到賊寇的劫掠。申恬到任時,已暗地得知賊寇要來,於是在險要地方埋伏軍隊,出其不意地進行襲擊,將他們盡數抓獲殲滅。
元嘉十二年,升任督魯、東平、濟北三郡軍事、泰山太守,將軍職位如故。他恩德和威勢兼用,下屬官吏和百姓感到安寧和便利。
臨川王劉義慶鎮守江陵,申恬擔任平西中兵參軍、河東太守。衡陽王劉義季代替王義慶鎮守江陵,申恬又轉任安西府,加任寧朔將軍。
後又被召入,任太子屯騎校尉,因為母親守喪而離職。□□北方虜寇入侵進犯,申恬領兵出擊,被虜寇打敗,被召回朝廷。
二十七年,又出任通直常侍。這壹年,索虜南侵,他們的武昌王進犯青州。
朝廷派申恬救援東陽,他趁機與輔國司馬、齊郡太守龐秀之堅守城中。蕭斌派遣青州別駕解榮之帶領垣護之又來增援申恬等人,他們憑借南部山地得以進城。
虜寇上午來威逼城池,到傍晚就退走。城內將士於是駕車出北門外,挖成環形壕溝,修建營壘,要向敵軍挑戰,賊兵不敢逼近。
停留五天,虜寇往東搶掠清河郡以及驛道以南數千戶人家,又從東安、東莞到下坯。下坯太守垣閬緊閉城門拒守,保全了城中二千余戶人家。
虜寇退去後,任命申恬為寧朔將軍、山陽太守。他善於治理百姓,在任職的地方有政績。
世祖即皇位,他升遷為青州刺史,將軍職位如故。不久又加督徐州的東莞、東安二郡諸軍事。
第二年又擔任冀州督都。齊地連年發生戰爭,百姓生活艱難,申恬最初防衛邊境時,便勉勵督促百姓種田養蠶。
兩三年之間,百姓就都過上了豐裕的生活。申恬性格清廉簡約,多次擔任州郡長官,但他的妻子兒女有時仍不免忍饑受凍。
世人因此而贊揚他。孝建二年,升遷督導豫州軍事,任寧朔將軍、豫州刺史。
第二年,因患病召回朝廷,在途中去世,當時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