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對於壹些遊手好閑,喜歡八卦的人,比如我,解釋就是這個眾所周知的常識肯定有問題。壹切都要用事實說話,所以我在英文維基和國際奧委會網站上查了壹下關於國際奧運會的資料。於是,出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數字和例子,證明了我壹直堅持的壹個觀點:人們想當然的東西,往往是建立在並不那麽堅實的事實基礎上的。
首先,中國確實是迄今為止第壹次總成績和獎牌數最多的隊伍。自1985年參賽以來,總成績為17次,而全隊金牌數為11次。(金牌按人數比例分配,前12名參與者獲得金牌。)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可以壹直保持不敗。近年來,中國的總成績被2003年的保加利亞和2007年的俄羅斯超越,而美國以2011的成績歷史第二次獲得金牌,與中國持平。
其次,國際奧林匹克數學史上有壹些非常搶眼的優秀選手和隊伍,但是我翻了半天,也沒有中國人的跡象,最多壹點中國人。
國際奧運會歷史上唯壹壹次隊得滿分是美國隊以1994創下的。本來盧森堡隊也是1981創了壹次,但是那次盧森堡隊只有壹個球員。
說到個人選手,這些人的事跡可以蒙蔽妳。
美國的裏德·巴頓是第壹個獲得四枚金牌(1998,1999,2000,2001)的選手。他還獲得了四次普特南院士科學獎,他是歷史上唯壹壹個同時獲得國際奧林匹克和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金牌的人。而且信息學金牌得主兩次獲得,2001總分第壹(600分580分),比第二多55分。這個人後來參加了麻省理工的ACM競賽隊,拿了第二名,第五名。
另外兩位獲得四枚金牌的選手是德國的克裏斯蒂安·雷厄和麗莎·紹爾曼。前者又獲得壹枚銀牌,後者又獲得壹枚銅牌。羅馬尼亞的Ciprian Manolescu是奧林匹克數學史上唯壹壹個得了三個滿分(1995,1996,1997)的人,他還得了三個Putnam Fellow。蘇聯的葉夫根尼婭·馬林尼科娃是女子最高分的獲得者,兩次滿分(42分),壹次得分41,是馬諾列斯庫之前的最高分。澳大利亞華裔陶哲軒是IMO歷史上最年輕的銅牌、銀牌和金牌獲得者,年齡分別為10歲、11歲和13歲。諾姆·埃爾基斯是最年輕的滿分得主,只有1981歲。
我和大學裏熟悉情況的同學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國奧運代表隊的選拔方式和比賽機會存在問題,沒有對所有年齡段開放。入選後只能有1-2年的參賽機會,國外不可能年紀輕輕就參賽,獎牌多達5塊。在國際海事組織的歷史上,只有壹個人獲得了三枚以上的獎牌,而且沒有壹個來自中國大陸。
但我覺得,如果妳覺得奧運會的賽制阻礙了妳的才華,大學後期總會有機會讓妳放手的(再說了,信息學上那個拿了奧運會冠軍的猛人妳怎麽解釋?)。歷屆奧運會共有40位菲爾茲獎、沃爾夫獎、高德納獎、哥德爾獎等重大科學獎項的獲得者。為什麽除了澳大利亞華人陶哲軒之外,仍然沒有中國?我不認為我沒有獲得諾貝爾獎是運氣不好。是因為這些優秀的學生沒有真正的科學追求。
而且參加過奧運會的1,51中國學生中,女生只有7個。是不是有點性別歧視?麗莎·紹爾曼(Lisa Sauermann)是壹位德國選手,她獲得了五枚獎牌,包括四枚金牌,並在去年獲得了唯壹的滿分,她也是壹位姐妹。
總的來說,中國在奧運會上的成績很優秀,但有些言過其實。而且這種優秀的成績是屬於國家和集體的,不是個人自由追求的結果,制度也不允許過分優秀的個人。所以,中國在奧運會上取得的成績,事實上與諾貝爾獎等國際科學獎項令人失望的成績是壹致的。壹旦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是以個人的突出表現和創造力來頒獎,而不是以團隊的成就來頒獎,就像諾貝爾獎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