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哪裏可以評論諸葛亮?

哪裏可以評論諸葛亮?

諸葛亮,做壹個稱職的大臣不容易。第壹是忠誠,第二是能力。忠誠無能叫平庸,有能力不忠誠叫奸詐,都不是有能力的大臣。但是,光有忠誠和能力是不夠的,大家必須承認這壹點。這第三項是最難的。因為嫉妒別人的能力是官場通病;懷疑手下的忠誠是皇帝的通病。所以,歷史上有本事的大臣,沒有幾個有好下場的。要麽是生前被貶,要麽是死後被罵,以至於生前死後都沒人說閑話,也就是諸葛亮。

可是,諸葛亮活得好累啊!

諸葛亮的形象千百年來壹直是不成形的。在壹般人眼裏,他家老先生很帥。無論發生什麽,結果都是事先預定好的。計劃也很現成,甚至很早以前就寫好了,裝在袋子裏,就等著到時候執行者打開。我不用親自上陣殺敵,也不用擔心這個。就戴個大頭巾,搖個鵝毛扇,泡壺菊花茶,擺個棋盤,然後“有說有笑好酷。”

其實諸葛亮的心理壓力很大。劉備和諸葛亮的相遇,壹直被認為是仁義道德的典範。尤其是著名的“三顧茅廬”,千百年來壹直被那些想當官裝腔作勢的文人羨慕得要死。其實他們君臣之間的猜忌和防範,沒有壹天不是藏在心裏的。畢竟君臣關系不是朋友,最信任的人往往同時也是最懷疑的人。因為雙方在壹起那麽久,接觸那麽深,知根知底,知道彼此的分量。這不能不小心。看白帝城委托孤兒的說法。表面上看起來是內心不設防,信任偏激。其實就是懷疑和防範。劉備對諸葛亮說,我把兒子托付給我丈夫了。王先生覺得他還行,就幫他壹把;如果不能,就廢了他,換掉他(如果繼承人能幫忙,補充壹下:如果他不稱職,妳可以自己拿)。這是胡說八道!劉禪的無能,這是顯而易見的,還用看嗎?無非是知道諸葛亮的才華是“曹丕的十倍”,而他的兒子又沒用,放心不下,故意說實話,把他放在軍中。智者諸葛亮當即表態:“我敢竭其力,奉忠節,而後死。”他決心幫助智力相當於高中生和初中生的阿逗。

陳壽說劉備的托管,“心性無罪,君臣誠意最高,古今軌道也盛。”這種說法要麽是奉承,要麽是無腦。正如孫勝所說,如果妳是賢惠的,就不需要說這些廢話;如果委托壹個非人類,就相當於教唆他人造反。“幸而劉禪弱,無猜忌之險,且諸葛之策足以止異端,故同異之心無起。”這只說對了壹半。劉備能把壹個孤兒托付給別人,全是因為諸葛亮的信任、忠誠和謹慎,沒惹出什麽麻煩。但是說劉禪從來沒有懷疑和嫉妒是不對的。諸葛亮死後,蜀漢各地的人都很想念他,想為他建壹座廟,但劉禪拒絕批準,說這是“前無古人”。可見,劉禪心裏是嫉妒諸葛亮的。其實壹個人只要當了皇帝,就會嫉妒比自己能力強的大臣,越弱智越嫉妒。因為所有的傻子都壹樣,只要手握大權,高人壹等,就會自我感覺良好,自我吹捧。壹旦發現妳的男人比妳強,妳就會惱羞成怒,就會想趕緊走。劉禪也是壹樣。只是有賊心無賊膽,無賊膽無賊力。所以我們要做壹些小動作,在諸葛亮死後表現出壹點威望,說明他還是壹個人物。

事實上,即使劉禪對諸葛亮是真誠的,那也是無聊的。這家夥太蠢了。這不僅愚蠢,而且無情。淪為階下囚後,被移至洛陽,封安樂郡。壹天,請他吃飯,席間他特意表演了蜀國的歌舞。蜀國的老臣們看到後,都淚流滿面。只有劉禪隨心所欲地吃喝,他“非常快樂”。司馬昭感慨地說,壹個人的冷酷怎麽會到這種地步?(人的無情更甚)!又有壹天,問他:妳很想念舒嗎?立即回答說:“我在這裏很開心,但我不想舒。”。聽到這裏,我對劉禪說,如果下次再問,我會告訴他,我們祖先的墳墓遠在甘肅四川,沒有壹天不想的。然後我會再次閉上眼睛。後來,司馬昭又問了壹遍,劉禪照他說的做了。司馬昭說,我怎麽聽起來像是壹句真誠的話!劉禪馬上睜開眼睛,驚喜地說,沒錯,就是他!旁邊的人都忍不住笑了。當然,這也可能是為了保命裝傻。但即使裝傻也是無情的。事實上,除了成語“不思進取”之外,劉禪對中國的歷史沒有任何貢獻。協助這種事有什麽意義?

所以諸葛亮很累。我們要征服世界,哄孩子,卻又怕老的懷疑,小的不開心。我們能不累嗎?其實諸葛亮不是軍事家,而是管家。他要親自過問,親自指揮事情,這叫“動手”。這當然是天性謹慎,也是天性使然。如果他不這麽做,怎麽可能獨攬大權,人民不懷疑?他真的很怕犯錯!

過度疲勞嚴重損害了諸葛亮的健康;沈重的壓力讓他吃不下、睡不著(諸葛亮曾寫信給劉禪:“受命那天,我睡不好,飯也吃不飽”)。公元207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倒在北伐途中,享年54歲,比曹操少活了12年。諸葛亮的身體本來就很好。陳壽說自己“長八尺,儀容大異其人”,是個了不起的丈夫。不過度勞累,精疲力盡,怎麽可能壯年就死了?

諸葛亮兌現了自己的諾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事實上他已經筋疲力盡了(蜀與魏交戰,相持不下。蜀使到魏軍營,司馬懿不問軍務,只問飲食。當他聽說諸葛亮天亮就起床,直到深夜才睡覺,還要問自己20多棒的罰款,於是得出“天亮就死”)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