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壹開篇便突顯出了主題,展現了壹片潔白而寧靜的冬日清晨。茫茫雪景,令人感慨大自然的壯美。卻讓作者聯想起兒時夏季小樹林裏找尋知了、捕捉蟲兒的孩童。孩子的天真浪漫、純樸無邪,讓人感念。
詩歌以壹種朦朧之中的想念,透過時光的之紗回首在年少的記憶之中。對兒時的美好回憶,正是人類隨著年齡增加最大的回報。所以,時常會聽人說道,人老了就像個孩子,因為回首過往是壹種由自內心的向往,更是人們對時光逆行的壹種期許。
如今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更是感受到時光不在的同時,常常不經意間念叨起往昔。艾先生字裏行間傳達著壹種對自然、對童年的向往,濃郁的情感,令人情不自禁地沈入孩童時光之中。兒時,家鄉閉塞,便跟隨父親到遠離家鄉的閩北讀書。雖然兒時的記憶並不豐滿,但是卻也經常在睡夢中回遊第二故裏。
文字裏,那個他仿佛就是我,這也是我常常幹的事。不同的是家附近的小樹林,樹木並不高。低矮的樹木,只要奮力壹躍便能輕易地爬上。然後,我會在樹枝上靜靜地等待,等著被爬樹時驚動後的知了,安心下來再次鳴叫。
確定知了的位置後,我會屏住呼吸,躡手躡腳地接近知了。雙腳穩住,踩在交錯的枝杈上。左手抓實樹枝,右手輕悄地挪移到知了的背後。總以為知了與人壹樣,望不見背後。可是知了卻能知覺背後,往往是前功盡棄。隨著壹聲長嘶,知了會帶著逃跑後的驚恐灑下壹片汁液,壹直以為那是知了嚇尿了。
當然,也有成功的時候。那些個較為蠢笨的知了,還在洋洋得意的高歌時,卻不知情地被我的右手牽牽框住,奮力掙紮。望著知了撲騰的雙翅,透亮平滑。凸眼突兀,四肢亂顫,鳴聲哀怨,可它不知我就是為抓它而來的,並不會可憐它。
這更是經典的兒時戰果圖畫的描繪。當時,有位鄰居上山勞作,抓了壹只鵪鶉帶回了家。回來後,可那小家夥蜷縮在墻洞裏,不肯出來,鄰居沒有耐心捕捉,便送於了我。我費盡氣力終於得到。
而後,經常望見我帶著弟弟,雙手各提著幾串小蟲。冒著烈日,在陽光下,在草叢裏,揮腳抄草,捕捉著蚱蜢與螞蚱。
鵪鶉也在經心的養育中成長,鵪鶉是聰明的小鳥。當時,宿舍只是壹個單間,並不大。夏日燥熱,鋪草席在地面上午休,鵪鶉每每方便之時,總會高翹著尾部慢退出草席,然後在地板上排便,不汙染草席。壹只小鳥能如此聰惠,也許是對它上心原因的感恩吧。後來,由於疏忽竟然走失,壹家人傷心好壹陣子,仿佛失去好友壹般難受。
詩歌由寧靜冬季的早晨聯想到盛夏躁動的樹林,壹個是寧靜,壹處是清幽。壹個是靜默冷清的雪白,壹處是翠色欲流的碧綠。壹個是深沈的清晨,壹處是初升的陽光。壹個現實,壹處是聯想。詩歌將現實與聯想結合壹起,呈現出活潑可愛的童年時光,深深隱藏於心底,腦海裏那縷跳動的溫柔其實便是美妙的時光。
感嘆詩歌的寧靜,時光如水,生命似歌。年輪上那壹圈圈蕩漾的是歲月的犁痕,爬滿了額頭的是時光匆匆而過的痕跡。兩鬃已是白發斑斑,突然明白匆忙而去的是心的回響,日子也尾隨而去,不再等人了。
其實,文字當中,也可以體會到艾先生淡淡的憂傷。或許生活給予我們念想的同時,也給予我們傷感的權力。時光的轉瞬消逝,帶給人的是對往事的回首。字裏行間透露出壹種牽絆,令人無法釋懷的掛念。這種似有或無的牽掛總是成人所無法完全解脫的,家庭、事業、生活、學習,總不能像孩童壹樣無憂無慮。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與事業,親情與友誼,工作與生活,許多時候這些似乎並沒有矛盾的沖突壹旦交織在壹起,卻是要命的糾纏。這個年齡,誰都明白應該放下,可是當妳舉起的雙手想真正放下,又談何容易?
艾先生《下雪的早晨》讓我看到了孩童時代的歡樂,也讓我看到了中年時代的情愁。當然,自己還是希望在毫無顧忌地平淡中抒寫與快樂。
何況,我居住的地方,從來都不會下雪,還不會溫度低到零下的時刻。這是期待還是竊喜,自己倒是不知道了。
如果您喜歡,您可以繼續閱讀: 在心平氣和中靜待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