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音:yǒu jiào wú lèi
釋義壹:類:類別。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沒有(貧窮、地域等)的區分。
釋義二:類:相同,相似的意思。教育之後就沒有類別之分了。人在教育之前是有類別的,有貧富,有賢愚,但是教育之後就沒有了這些差別。(關於該釋義的考證,請參見下面的:釋義二的考證)
用法:緊縮式;作主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思想延伸:
捷克著名教育家美紐斯提出:“教育的藝術是把壹切事物教給壹切人類的藝術。”然而教育的全民化在人類社會上卻不是那麽壹帆風順的。
孔子以前,“學在官府”,只有貴族子弟有權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當官的資格。但到了孔子的時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這就為私人辦學提供了機會。孔子正是抓住了這壹機會,開始了其創辦私學的職業生涯,希望通過興辦教育來培養“賢才”和官吏,以實現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對象問題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7]的思想。“有教無類”的本義是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孔子的弟子來自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不同國度,這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邦”的楚國人公孫龍和秦商入學,還欲居“九夷”施教,就說明了後壹點。孔子弟子中有來自貴族階層的,如南官敬叔、司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來自平民家庭的,如顏回、曾參、閔子騫、仲弓、子路、子張、子夏、公冶長、子貢等。而平民教育更能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人性論。“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於“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決斷。
“有教無類”思想的實施,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對於全體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現代社會,特別是20世紀後,教育成為全體公民的需要和***享的權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型顯得更為鮮明充分。2005年,全球經濟論壇成立了“壹個孩子壹臺電腦”協會,這個協會以零利潤致力於研發100美元筆記本電腦,其目的是讓那些發展中甚至不發達地區的孩子與發達國家的孩子壹樣,都享有自由開拓、嘗試並且自由表達自己的機會。
釋義二的考證:
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講壇》欄目中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中對於“有教無類”闡述了另壹種看法。
“有教無類”是壹個“有...無...”的句式,該句式在漢語中存在4種,分別是:
壹:有勇無謀,有名無實。
二:有增無減,有過之無不及。
三:有意無意,有壹搭無壹搭。
四:有備無患,有恃無恐。
易中天先生認為“有教無類”中的“有...無...”句式比較符合第四種情況,該種“有...無...”省略了個“則”字,還原後應為“有...則無...”,這樣“有教無類”翻譯過來就應當是“有教育則沒有類別”,也就是:人在教育之前是有差別的,有貧富、賢愚等差別,但是教育之後就沒有了這些差別。
易中天先生指出,該觀點據他本人所知最早為謝質彬先生提出,並深表同意。
qinaizi註:
這裏,為了使易中天先生的觀點更加容易理解,在下對這四種句式做壹下簡要的分析:
壹:“有勇無謀”、“有名無實”中的“有...無...”還原後應為“有...但是沒有...”,而且該句式中的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具有壹定的相對意義。
二:“有增無減”、“有過之無不及”中的“有...無...”則是“只會...而不會...”。
三:“有意無意”、“有壹搭無壹搭”中的“有...無...”是“好象有...又好像沒有...”的意思。
四:“有備無患”、“有恃無恐”中的“有...無...”應為“有...則沒有...”。
當把四種句式分析後,很容易發現,只有第四種才符合“有教無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