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著急的急筆順

著急的急筆順

著急的急筆順:撇、橫撇/橫鉤、橫折、橫、橫、點、斜鉤、點、點

急(拼音:jí),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從心及聲。本義為急躁、焦躁不安,引申為氣惱、發怒;由焦躁引申為匆促、急速、劇烈等義,又引申為迫切、緊迫、緊要危機等義,又引申為嚴重、嚴厲等。

形聲字。在戰國時期秦國的簡牘文字和篆文中,“急”字的寫法是上面壹個“及”,“及”的古字形像壹個人的手(“又”)抓住另壹個“人”,在這裏作聲旁表音;下面壹個“心”,作形旁,表示壹種心理狀態。古人用“及”字作“急”字的聲符應該也有其用意,

因為“及”字有“追上、達到”的意思,而當壹個人心中焦躁不安,備受煎熬時,便會有壹種迫切需要盡快改變現狀的欲望,所以“急”字以“及”字作聲符並會意。發展到隸書階段時,圓潤的筆畫被拉直,上部的“及”變成了“芻”,為楷書所沿襲。

清代學者段玉裁在給《說文解字》“急”字頭下所作的註解中說:“褊者,衣小也。”意思是,褊的本義是衣服小,用在“急”字上,就是心裏狹窄。不過“急”字的這種用法,在古代文獻中卻很少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