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浮雲是什麽意思?

浮雲是什麽意思?

浮雲,指飄浮在天空中的雲彩;飄忽不定;駿馬名等。

詳細解釋:

(1)飄動的雲。

(2)駿馬名。

(3)漢代繼黃巾起義之後的壹支農民起義部隊。

出自: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九:“她早壹會的顧慮,像是壹片浮雲,給壹陣風吹得了無蹤影。”

示例:我從小就在船上,過慣了這種浮雲蔽日的水上生活。

擴展資料:

浮雲,是漢語詞匯。讀音為fú yún。 浮雲之詞更多出現在網絡,通常用來比喻看得到卻得不到的東西。亦可表示無實際意義的事物。

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裏。虛無縹緲,轉瞬即逝。多用於不在意的事物。浮雲可理解為“不值得壹提的事”。

由於浮雲的倏忽來去,又被用以代表轉瞬即逝的事物,也引申為不容易實現的事物或不願去實現的事物。“我揮壹揮衣袖,不帶走壹片雲彩”,在新月派詩人徐誌摩的《再別康橋》中。

那“雲彩”多情地繚繞於前,不舍地尾隨於後,又顯得那麽美好而又讓人依戀。“天上飄著些微雲,地上吹著些微風。

啊!微風吹動了我的頭發,教我如何不想她?”劉半農的《情歌》以微雲、微風起興,則表達了對祖國濃濃的思念之情。

浮雲的“浮”,又有浮在表面,能遮擋外物之意,因而具備了比喻外在不良因素,不正當人事的侵害、腐蝕、阻撓等意義。

《古詩十九首》第壹首《行行重行行》中有“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這“浮雲”,成了思婦心中外人對自己丈夫的誘惑或是讒害,成了壓在思婦心頭趕不走、驅不散的愁雲。

李白的“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登金陵鳳凰臺》)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詩人沈痛的心情隱寓其中。因為阻礙,便有了許多沖破阻礙的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劉禹錫詩中“排雲上”的“晴空壹鶴”,就是不屈誌士的化身,奮鬥精神的體現。

王安石的詩句“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則表現出傑出政治家的胸襟氣度和對自己、對事業的信心。

老壹輩革命家陳毅的“莫道浮雲終蔽日,嚴冬過盡綻春蕾”,更表現出沖決阻礙,戰勝邪惡,打敗心魔,走向勝利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