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洛南歷史

洛南歷史

壹、有關商洛的歷史文化

商洛,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市 *** 所在地商州區。商州又名“鶴城”,因城區坐落於丹江之北,背靠金鳳山,面對龜山,形如鶴翔,故有“鶴城”之稱。

位於陜西省東南部,秦嶺南麓,與鄂豫兩省交界。東與河南省的靈寶、盧氏、西峽、淅川縣市接壤;南與湖北省的鄖縣、鄖西相鄰;西南與安康、寧陜、旬陽,西北與長安、藍田毗鄰;北與潼關、華陰、華縣相連。

界於東經108°34′20″~111°1′25″,北緯33°2′30″~34°24′40″之間。東西長約229公裏,南北寬約138公裏。

全區總面積19292平方公裏,占全省總面積的9.36% 。轄商州、洛南、丹鳳、山陽、商南、鎮安、柞水7縣區。

至2010年底,全市戶籍人口244.8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58.66萬人。

少數民族有19個,3000余戶,13391人,分布於全市7個縣(區),約占全市總人口的0.49%;其中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4個,為 *** 、壯族、蒙古族、滿族;10人以上的有7個,為藏、 *** 爾、苗、彜、土家、黎、侗族。市委、市 *** 所在地商州區,距省會西安110公裏。

大秦·商於古城-商洛(20張) 商山,乃為今丹鳳縣城西7.5公裏的商鎮對面、丹江南岸之名山——商山。秦嶺、蟒嶺、流嶺、鶻嶺、新開嶺和鄖嶺六大山脈,綿延起伏。

洛水,指的是南洛河,黃河下遊南岸大支流。源出商洛市洛南縣洛源鄉的木岔溝。

東流入河南境,經盧氏縣、洛寧縣、宜陽縣、洛陽市,到偃師縣楊村附近納伊河後稱伊洛河,到鞏義市洛口以北入黃河。《水經註》雲:“洛水出京兆上洛縣灌舉山,東經熊耳山北(今河南盧氏縣境),《禹貢》所謂‘導洛自熊耳’即此”。

初置上洛郡(縣),因在洛水(東都洛陽因之而名)之上遊,郡(縣)域為洛水之源故而得名,郡(縣)治在今商縣。古郡(縣)域較大,有後人因郡(縣)治離洛水較之漢江著名支流丹江稍遠,而誤以為洛水是指較近的丹江,實屬誤讀。

商洛-丹鶴樓 商洛地形地貌結構復雜,素有“八山壹水壹分田”之稱。境內有秦嶺、蟒嶺、流嶺、鶻嶺、新開嶺和鄖嶺六大山脈,綿延起伏。

嶺谷相間排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伸展,呈掌狀分布。海拔最高點位於柞水縣北秦嶺主脊牛背梁(2802.1 米),最低點位於商南縣梳洗樓附近的丹江谷地(2154米)。

主要河流有丹江、洛河、金錢河、乾佑河、旬河五大河流,縱橫交錯,支流密布。橫垮長江、黃河兩個流域。

北部氣候屬暖溫帶,南部氣候屬亞 熱帶。年平均氣溫7.8~13.9℃,最高37℃~40.8℃,最低―11.8℃~―21.6℃。

降水量年均710~930毫米,日照1860~2130多小時。無霜期為210天。

山高,並不危巖聳天,水多,亦很少激浪泛濫。其風土人情,既兼北國之曠野,又融南國之靈秀。

山清水秀,風景如畫 。 商洛地區歷史悠久。

據考古發現,早在壹百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這裏就有先民活動。新石器時期,洛河、丹江、金錢河、乾佑河、旬河沿岸,先民在此聚居,繁衍生息。

《史記· 殷本紀》載,契(xiè)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國名也。《括地誌》雲:商州東八十裏商洛縣,古之商國。

秦嶺·江南風光-龜山 《水經註》曰:丹水自上洛經商縣南,契始封此。契即帝嚳之子。

隨著朝代的更替,地方建置先後為郡、州、路、道、區、分區、專區、地區,稱謂不壹,隸屬各異。夏商時期,屬豫、梁二州,西周和春秋時期屬晉,戰國屬秦。

秦始皇統壹六國後,北部和南部分屬關中郡內史區和漢中郡。西漢時分屬弘農郡和漢中郡。

東漢時分屬京兆尹和漢中郡,晉泰始二年(257)設立上洛郡。北魏在境內先後設荊州、洛州,置上洛、上庸、萇和、魏興等郡。

西魏增設拒陽郡。北周撤銷萇和、魏興二郡,設慎政郡。

宣政元年(578)改洛州為商州。隋時撤銷上洛、拒陽、上庸、慎政四郡,保留商州。

後撤銷商州,復設上洛郡。唐時撤銷上洛郡,復設商州,歸山南道。

後改商州為上洛郡 。宋時撤銷上洛郡再設商州,屬永興軍路,後又改屬河南路。

元時屬奉元路。明時屬陜西省西安府。

清時,商州升為直隸州,仍屬西安府。辛亥革命後,民國初年撤銷商州,原屬縣分別劃歸關中道、漢中道。

後廢道制,由省直接領縣。嗣後,設立陜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區,領屬商縣、洛南、山陽、鎮安、商南、柞水六縣和民國末年設立的龍駒寨設治局(三等縣)。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設立陜南行署商洛分區,後改為商洛專區、商洛地區,2002年經國務院批準設地級商洛市。

二、有關商洛的歷史文化

商洛,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市 *** 所在地商州區。商州又名“鶴城”,因城區坐落於丹江之北,背靠金鳳山,面對龜山,形如鶴翔,故有“鶴城”之稱。位於陜西省東南部,秦嶺南麓,與鄂豫兩省交界。東與河南省的靈寶、盧氏、西峽、淅川縣市接壤;南與湖北省的鄖縣、鄖西相鄰;西南與安康、寧陜、旬陽,西北與長安、藍田毗鄰;北與潼關、華陰、華縣相連。界於東經108°34′20″~111°1′25″,北緯33°2′30″~34°24′40″之間。東西長約229公裏,南北寬約138公裏。全區總面積19292平方公裏,占全省總面積的9.36% 。轄商州、洛南、丹鳳、山陽、商南、鎮安、柞水7縣區。至2010年底,全市戶籍人口244.8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58.66萬人。少數民族有19個,3000余戶,13391人,分布於全市7個縣(區),約占全市總人口的0.49%;其中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4個,為 *** 、壯族、蒙古族、滿族;10人以上的有7個,為藏、 *** 爾、苗、彜、土家、黎、侗族。市委、市 *** 所在地商州區,距省會西安110公裏。

大秦·商於古城-商洛(20張) 商山,乃為今丹鳳縣城西7.5公裏的商鎮對面、丹江南岸之名山——商山。秦嶺、蟒嶺、流嶺、鶻嶺、新開嶺和鄖嶺六大山脈,綿延起伏。 洛水,指的是南洛河,黃河下遊南岸大支流。源出商洛市洛南縣洛源鄉的木岔溝。東流入河南境,經盧氏縣、洛寧縣、宜陽縣、洛陽市,到偃師縣楊村附近納伊河後稱伊洛河,到鞏義市洛口以北入黃河。《水經註》雲:“洛水出京兆上洛縣灌舉山,東經熊耳山北(今河南盧氏縣境),《禹貢》所謂‘導洛自熊耳’即此”。初置上洛郡(縣),因在洛水(東都洛陽因之而名)之上遊,郡(縣)域為洛水之源故而得名,郡(縣)治在今商縣。古郡(縣)域較大,有後人因郡(縣)治離洛水較之漢江著名支流丹江稍遠,而誤以為洛水是指較近的丹江,實屬誤讀。 商洛-丹鶴樓

商洛地形地貌結構復雜,素有“八山壹水壹分田”之稱。境內有秦嶺、蟒嶺、流嶺、鶻嶺、新開嶺和鄖嶺六大山脈,綿延起伏。嶺谷相間排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伸展,呈掌狀分布。海拔最高點位於柞水縣北秦嶺主脊牛背梁(2802.1 米),最低點位於商南縣梳洗樓附近的丹江谷地(2154米)。主要河流有丹江、洛河、金錢河、乾佑河、旬河五大河流,縱橫交錯,支流密布。橫垮長江、黃河兩個流域。北部氣候屬暖溫帶,南部氣候屬亞 熱帶。年平均氣溫7.8~13.9℃,最高37℃~40.8℃,最低―11.8℃~―21.6℃。降水量年均710~930毫米,日照1860~2130多小時。無霜期為210天。山高,並不危巖聳天,水多,亦很少激浪泛濫。其風土人情,既兼北國之曠野,又融南國之靈秀。山清水秀,風景如畫 。 商洛地區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壹百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這裏就有先民活動。新石器時期,洛河、丹江、金錢河、乾佑河、旬河沿岸,先民在此聚居,繁衍生息。 《史記· 殷本紀》載,契(xiè)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國名也。《括地誌》雲:商州東八十裏商洛縣,古之商國。 秦嶺·江南風光-龜山

《水經註》曰:丹水自上洛經商縣南,契始封此。契即帝嚳之子。隨著朝代的更替,地方建置先後為郡、州、路、道、區、分區、專區、地區,稱謂不壹,隸屬各異。夏商時期,屬豫、梁二州,西周和春秋時期屬晉,戰國屬秦。秦始皇統壹六國後,北部和南部分屬關中郡內史區和漢中郡。西漢時分屬弘農郡和漢中郡。東漢時分屬京兆尹和漢中郡,晉泰始二年(257)設立上洛郡。北魏在境內先後設荊州、洛州,置上洛、上庸、萇和、魏興等郡。西魏增設拒陽郡。北周撤銷萇和、魏興二郡,設慎政郡。宣政元年(578)改洛州為商州。隋時撤銷上洛、拒陽、上庸、慎政四郡,保留商州。後撤銷商州,復設上洛郡。唐時撤銷上洛郡,復設商州,歸山南道。後改商州為上洛郡 。宋時撤銷上洛郡再設商州,屬永興軍路,後又改屬河南路。元時屬奉元路。明時屬陜西省西安府。清時,商州升為直隸州,仍屬西安府。辛亥革命後,民國初年撤銷商州,原屬縣分別劃歸關中道、漢中道。後廢道制,由省直接領縣。嗣後,設立陜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區,領屬商縣、洛南、山陽、鎮安、商南、柞水六縣和民國末年設立的龍駒寨設治局(三等縣)。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設立陜南行署商洛分區,後改為商洛專區、商洛地區,2002年經國務院批準設地級商洛市。

三、陜西省洛南縣的祥細解紹

洛南縣位於秦嶺東段南麓,洛河上遊 ,因縣治所在洛河之南而得名,是陜西省南部唯壹屬黃河流域的縣份,洛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形似飛鴿,境內最高點草鏈嶺海拔2646米,最低點蘭草河口海拔670米。

洛水從縣境中部穿流而東,大小支流均以指狀分布,構成了山峰林立,河川交匯,丘陵起伏的山地地貌。總面積2830.16平方公裏,總人口450975人。

洛南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據考證,遠在1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這裏繁衍生息,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境內河口、焦村遺址山土的大量石器帶有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顯著特征。

近年來,考古學者又在洛河、石門河、縣河交匯處的“龍牙洞”中相繼發掘出古猿人牙齒化石及大熊貓和貘的牙齒化石,把洛南的文明史又向前推進了近百萬年。史載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史官倉頡曾隨黃帝南巡到洛南,“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扈洛汭之水”,“指掌而創文字”。

其字28個。 洛南屬革命老區,是鄂豫陜、豫鄂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唐澍、劉誌丹、徐向前、程子華、徐海東、劉華清、 *** 、汪鋒等曾揮戈秦蟒,轉戰洛水。 洛南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遠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初期,先民們就在此安居,繁衍生息。唐虞時代屬商國。

夏商時隸於梁州。周時武王、成王歸馬於華山之陽,稱華陽地。

春秋為晉。戰國屬秦。

秦統壹中國後,屬內史地,設華陽縣,故治在今縣城東南武谷川的古城街。西漢屬弘農郡。

東漢屬京兆尹。魏又屬弘農郡。

晉、後魏屬上洛郡。均設上洛縣。

後周設拒陽郡拒陽縣。隋屬商州。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拒陽,以縣城在洛水之南易名洛南。 洛南縣位於陜西省東南,秦嶺東段南麓,洛河上遊。

介於北緯33°52′00〃—34°25′58〃、東經109°44′10〃—110°40′06〃之間。北依秦嶺與華陰、潼關縣相鄰,南憑蟒嶺與商州市、丹鳳縣毗連,東與河南省靈寶、盧氏縣接壤,西同華縣、藍田縣、商州區交界。

東部有近百裏長的省界線,延伸於秦豫邊陲。 縣城與相鄰縣距離為:西經葡萄嶺距商州市區72公裏,西南經胡河妗子溝距商州市區45公裏,南經楊洞距丹鳳縣城71公裏,北經黑彰距潼關縣城72公裏,東南經箭桿嶺距河南省盧氏縣城135公裏,西距西安市155公裏,東北經河南道距首都北京1200公裏、經山西道距北京1100公裏。

素有“陜西東南門戶”之稱。 全縣***有25個鄉鎮,383個行政村,7個社區居委會,3029個村民小組。

耕地資源:洛南縣是“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石山區,全縣土地總面積423.8萬畝,其中耕了49.6萬畝。 林業資源:全縣林業資源比較豐富,林業用地面積248.91萬畝,常見樹種160多個品種,主要有柏、松、殼鬥、樺 樹、楊樹、玄參、核桃、柿子、薔薇、漆、苦木、槭及竹亞等科。

水資源:水資源較為豐富,境內河流遍布,餌類生物豐富,全縣水庫22座,總庫容1348萬立方米。 礦藏:洛南地質成礦條件較好,礦藏資源豐富,經地質普查勘探,探明礦藏有34種。

其中金屬礦有金、銀、銅、鐵、鉬、鉛、錸、鋅、鎢、稀土等,集中分布在秦嶺小山脈中;非金屬礦有煤、鉀長石、白雲石、水泥灰巖、水晶、矽石、大理石、葉臘石、透輝石、透閃石、麥飯石、磷灰石、粘土等,主要分布在縣境中部和東南部。 洛南縣屬於暖溫帶南緣季風性濕潤氣候。

由於群山連綿,起伏懸殊,具有明顯山區氣候特征。季風影響明顯。

冬季氣候寒冷,雨雪稀少,為壹年中幹燥季節;春季氣溫回升較快,降水逐漸增多,如果伴有大風,土壤蒸發加劇,極易形成春旱,當寒潮入侵時,往往出現凍害;夏季是壹年中最高氣溫季節,也是降水量最大的季節,雨量集中,多有雷陣雨、暴雨出現,有時伴有冰雹,有時還出現局部伏旱和夏旱;秋季氣溫速降,初期多有連陰雨,常常形成澇災,末期偏少,天氣晴朗,秋高氣爽。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在植物生長季節中,太陽輻射較強,日照時數多。但因氣溫、降水年際變化大,常有旱澇霜雹等災害出現。

四、商洛市歷史名人(1940年以來的)都有誰啊

商洛始名於漢朝。 漢代指上雒(縣)和商(縣)的地域合稱。隋朝是指壹個縣名。中華人民***和國成立時商雒建制是代表領6縣的地級建制名稱。之後由商洛市名稱取代,是陜西省地級市。位於陜西省東南部,東臨河南省,東南臨湖北省,北、西北、西南分別與陜西省渭南市、西安市、安康市接壤。地處秦嶺山地,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商洛市***轄商州區和鎮安縣、丹鳳縣、商南縣、洛南縣、山陽縣、柞水縣1區6縣。面積約19851平方千米,[1] 2014年人口249萬。[2]

商洛主要生產小麥、玉米和稻谷,“嶺溝紅米”最為出名。是陜西核桃、板栗、柿餅、木耳的集中產區。水貂養殖業居陜西省之冠。有大熊貓、蘇門羚、青羊、林麝、水獺、黑鸛等珍稀動物。主要礦產金、銀、煤、鋁、鋅等。鉀長石儲量位居全國第壹,世界第二。

商洛名勝古跡有筆架山風景區、柞水溶洞、二郎廟、豐陽塔、大雲寺等及陜南地區唯壹的壹個5A級景區商南金絲大峽谷、牛背梁、天竺山、月亮洞及待開發的佛誕地等,自2010年開始,壹年壹度的中國秦嶺生態旅遊節開始在秦嶺山中魅力城市商洛舉辦。 商於古道文化景區為陜西省十大重點文化旅遊項目之二。[3]